溫氏股份,傳到第三代
現在,溫氏第三代溫蛟龍即將進入決策層,站在父輩肩膀上,這家農牧巨無霸又將走向何處?
來源/斑馬消費
多年來,在溫氏股份的官網上,一直掛著創始人溫北英的油畫像。短發、濃眉、精瘦,這位企業靈魂人物猶在眼前。
去世30年后,以他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會,持續捐資助學、參與公共事業以及疾病救助等等。這不單是興辦善事,也是對溫北英先生堅韌不拔創業精神與共富理念的傳承。
上世紀80年代初,溫北英在新興縣創立簕竹畜牧聯營公司,首創以公司+農戶的模式養雞,后將這種模式復制到養豬業務上。
在不斷進化升級后,輕資產、全產業鏈和全員持股的經營模式,成就了溫氏股份在養殖行業的龍頭地位。
溫北英之后,二代溫鵬程、溫志芬兄弟,合力將溫氏股份推上資本市場,引領公司走向現代企業治理格局。
現在,溫氏第三代溫蛟龍即將進入決策層,站在父輩肩膀上,這家農牧巨無霸又將走向何處?
溫家長孫入局
昨日的廣東新興縣城,陽光普照,這個南方縣城,感受不到一絲冬天的氣息。
城內溫氏科技園里車來車往,一如往日般忙碌。一般人很難知道,這個國內養殖行業龍頭,內部決策層已發生了重大變化。
十多天前,溫氏股份(300498.SZ)披露董事會換屆公告,溫蛟龍已提名為非獨立董事候選人,他將成為溫氏第三代中,進入企業中樞的第一人。不過,還尚需2024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
今年36歲的溫蛟龍,是公司溫氏家族成員、監事會主席溫均生之子。溫均生系溫北英長子,也是公司現任非獨立董事溫鵬程、董事長溫志芬的兄長。
14年前,溫蛟龍畢業即進入溫氏工作。先后在旗下子公司擔任副經理、營銷總監、副總經理及總經理等職,現任溫氏股份養禽事業部常務副總裁。截至目前,其持有公司約1078.71萬股。
今年8月,他以溫氏佳潤總經理的身份,與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4季)簽約合作協議。
溫氏佳潤是溫氏股份近年實施轉型的先鋒和重點品牌,去年銷售規模30億元至40億元,年肉雞屠宰產能單班2.6億只。
據公告,本次獲提名的8名非獨立董事候選人中,大部分為溫蛟龍的長輩或公司老人,分別為名譽董事長溫鵬程、董事長溫志芬、原副董事長嚴居然、梁志雄、總裁黎少松、副總裁兼溫氏投資總裁趙亮,養禽事業部總裁秦開田。
與此同時,公司監事會也將迎來變動,與溫氏家族成員關聯的人士獲提名。包括溫北英弟弟溫子榮之子溫少模、溫北英女兒溫小瓊之子陳浩,兩人分別出生于1984年和1994年,目前分別持有公司約1387.51萬股和265.13萬股。
二代興業
雖然在旗下企業歷練多年,但是,溫蛟龍能否成為溫氏股份合格且優秀的舵手,仍需要時間的考驗。
溫氏家族,歷來權力的更迭,都心照不宣。但外界看來,正是家族成員的不斷接力,才將公司帶向新的局面。
1994年,創始人溫北英因病去世,二子溫鵬程接過權杖,執掌溫氏股份。那時,公司正值全國擴張時期。溫鵬程將特有的公司+農戶的模式復制到華東、華中和西南地區。
當時市場上,生豬養殖利潤遠高于養雞,1997年前后,公司向養豬領域擴張,逐漸形成養雞+養豬的雙主業格局。
不過,將養雞模式復制到養豬業務上一開始并不靈驗,因為養殖戶大多能力偏弱,無法將自繁自養模式形成循環,后來公司通過投放豬苗讓養殖戶育肥,并保證一定收益,養豬業務模式逐漸定型。
公司+農戶模式為溫北英首創,到其去世時,這個模式已在國內養殖、種植行業被廣泛復制。但是,只有溫氏股份真正做大,究其根源在于公司幫助農戶解決資金和風險,才具備了商業化大批量復制的可能。
這種輕資產運營模式,讓溫氏創立以來踐行的全員持股模式得以持續。2000年后,公司再次進行股份制改造,股東從700多人增加到超過4000人,既分擔了企業發展風險,也能積累資金,提升員工凝聚力,幫助公司實現了快速擴張。
在這種模式下,公司迅速躋身行業頭部,2015年11月登陸資本市場,曾一舉創下2000億元市值的巔峰。公司6800多名員工身價倍增,其中,48人身價過億,同時誕生了千位千萬富翁。
通過上市,溫氏股份內部13個家族和個人身價不菲,溫北英早年提出的共富理念成為現實。
基于商業模式以及從溫北英創業開始就踐行的共富傳統,公司的股權結構非常分散。
截至今年9月末,公司實控人陳建興、伍翠珍、溫志芬、溫小瓊、溫鵬程、溫均生、劉容嬌、梁煥珍、古金英及孫芬合計持股13.79%,無單一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溫鵬程持股最高,也僅有3.91%。
經過40年的發展,溫氏股份已是一艘養殖航母。2023年,公司銷售肉豬2626.22萬頭、肉雞11.83億只。當年,其營業收入規模達899.21億元。
守業之難
2017年,溫鵬程卸任公司董事長,其弟溫志芬接過帥印,將公司推向千億營收規模。
溫志芬掌舵之后,開始尋求商業模式的升級。不過,還沒等他騰出手來,2018年非洲豬瘟席猝不及防地席卷全國,小型合作養殖戶們遭遇重挫,公司一時亂了陣腳。
豬瘟之前,公司種豬生產缺乏主動權;特殊三年前后,飼料原材料價格大漲,公司這幾年經營壓力巨大,在行業開始掉隊。
2019年,溫氏股份生豬出欄規模、凈利潤均位居行業之首,次年即被自繁自養模式為主的牧原股份(002714.SZ)超越,成為新任養豬大王。
牧原股份之所以能夠不聲不響地超越溫氏股份,主要是提早實現了集約化和規模化,吃到了甜頭,2020年歸母凈利潤274.51億元,同比增長348.97%,同期,溫氏股份歸母凈利潤近乎腰斬。
2021年,生豬價格大跌,牧原股份仍錄得較高盈利,溫氏股份則巨虧134億元。
溫氏股份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盡管推行的公司+現代養殖小區+農戶模式已有6年時間,但在豬價時漲時跌的波動趨勢下,養殖戶的財力和信心備受考驗。
后來,這個模式修正為公司+現代產業園區+職業農民,但在各種生產要素驟變的當下,這一模式仍考驗重重。
公司近年來除了專注于養豬業務,還在養雞、養鴨和奶牛等多個領域布局,以平抑行業周期風險,并依托養殖業務基礎,持續向C端市場滲透。
據公司官網,目前,集團旗下已形成溫氏食品、溫氏天露、溫氏佳味和溫氏牧場4大平臺,在畜禽養殖、畜禽蛋奶鮮品及食品深加工領域深度布局,從單純的農牧型企業,向現代食品企業轉型。
在這個大背景下,溫蛟龍提名進入董事會,溫北英長孫的身份之外,他在食品加工領域熱身多年經歷,才是最大的看點。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