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陳果:信心重估牛啟動,或可關注七條邏輯線索
中信建投陳果:信心重估牛啟動,或可關注七條邏輯線索
年終歲尾,又到了復盤過去和展望未來的時刻。近日,中信建投證券董事總經理(MD)、研委會副主任、首席策略官陳果,亮相“匯奮進之力 燃新質之光——匯安基金2025年度投資策略會”,并作了題為《“信心重估牛”:從流動性牛到基本面牛》的演講。
在陳果看來,自9.24以來,A股市場進入了“信心重估牛”。本輪“信心重估牛”的核心邏輯在于:支持資產價格+化解債務+提振內需+供給收縮+?提升股東回報+新質產業突破。從邏輯落實到投資策略,陳果建議超配幾大線索:包括資產重估與化債方向,金融地產和化債受益類的政府開支相關行業;精選科技產業與新質生產力彈性資產,受益財政的“兩重兩新”類行業,關注服務消費與潛在受益供給側改革深化主題的方向等。
“人口、GDP、CPI、房價與股市不能簡單畫等號”
會上,陳果首先分享了與市場一致預期不同的認識。包括很多人討論人口、GDP、CPI、房地產等面臨的挑戰,但在陳果看來,人口、GDP、CPI、房價與股市判斷不可簡單對應,不能簡單畫等號,需綜合考慮盈利預期、流動性與風險偏好,股票市場做的是跨時空的預期變現和預期定價。
陳果坦言,A股當前面臨的諸多挑戰雖然都存在,但A股市場本身的屬性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當社會充滿了憂患意識的時候,往往是A股市場熊牛轉換的時候。A股市場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代表了它的與眾不同,當時經濟也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有壓力的時刻。”
陳果也結合日韓歐等海外經驗指出,目前A股面臨的問題是要扭轉通縮,而通縮背后不是短周期的階段性問題,實際上是資產負債表衰退預期的問題。這種情況在全球屢見不鮮,也屬于正常現象。陳果將目前我國的經濟現狀形象地比喻成經濟里面的“中年危機”。“中年危機”不同于兒童時期的“跌跌撞撞”、青少年時期的“無知者無畏”和青年時期遭遇的“成長的煩惱”。如何度過“中年危機”、未來行情如何走,不能只看A股歷史,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海外經驗或可有些借鑒。
通過對日本1992-1994年由科技金融地產引領的牛市、日本2012年至今的“產業牛”、到2012年的歐元區“化債牛”與長牛,三個案例的解析后,陳果指出,不用完全照搬他國和刻舟求劍,關鍵要借鑒參考。接下來A股將迎來非常好的流動性寬松周期,12月政治局會議貨幣政策措辭從之前幾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改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2009年以來首次。陳果預計2025年財政有望進一步發力,除了化債以外,中央赤字率提升、房地產收儲、兩重兩新、民生福利等都有望成為財政發力重點方向。同時,隨著10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2%以下,低利率資產荒的背景下,保險資金配置權益資產的需求提升。增量資金結構變化將影響市場投資風格,建議重視股東回報方向的配置價值。
七路并進,扭轉通縮
若想扭轉通縮,陳果強調需要全面性的扭轉,由此或可關注七條邏輯線索。包括房地產止跌回穩、提振資本市場、央國企股東回報、地方化債、“兩重兩新”、新質生產力、供改深化等。
具體看來,陳果指出,首先必須要穩住內需,房地產止跌回穩;其次對產業資本上也要提振,主要是非銀金融;央國企需要行動起來,加強股東回報,相應的破凈央國企或迎來估值重估;地方政府要化解債務風險;政策支持的“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以及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新質生產力方向的車路云、低空經濟和AI+等;還有隨著供給側改革深化,包括鋼鐵、建材等領域也可關注。總體看來,陳果認為,這七條線索有很多機會值得挖掘,但具體哪條線索最好,還需要觀察。若是彈性更大的當屬新質生產力方向,其中AI+仍是市場主線。但新質生產力方向波動相對也大,若是喜歡穩健,可以采取均衡或者啞鈴性策略搭配組合,比如最近熱度高企的中證A500指數相關產品。陳果也強調,任何判斷都會有風險。
最后,陳果總結認為,未來A股更多的是節奏問題,不是風險問題,是內需恢復政策邏輯的節奏問題,海外可能會造成一些波動,但屬于次要矛盾。總的來說,這一輪行情是“信心重估牛”。現在是“流動性牛”為主,隨著政策不斷加碼,企業產能周期的變化,企業和居民的信心也將慢慢修復,將慢慢演化到“基本面牛”。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