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起訴訟壓頂,遠洋資本債務增至116億!
2024年上半年虧損已收窄。
作者 | 謝美浴?編輯 | 付影?來源 | 債市觀察
春意漸濃,遠洋資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洋資本”)的債務冰山卻并未消融。
3月27日,遠洋資本17起重大訴訟案有了新進展,同時新增2起訴訟。由此,遠洋資本的重大訴訟案已增至28起。這些訴訟案,遠洋資本多數作為共同被告或被牽連的一方,被要求承擔責任。
2024年8月,遠洋資本披露了20起重大訴訟案,2024年10月增至25起,2024年12月增至26起,如今達到28起,涉訴金額也由2024年8月份的95.05億元攀升至116.3億元。
遠洋資本表示,上述案件對公司的生產經營、財務狀況、償債能力等產生影響尚不確定,將繼續密切關注案件進展并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2024年上半年,遠洋資本營業收入1.05億元,歸母凈利潤虧損1267.98萬元。曾經“遠洋系”以“地產+金融”的雙輪驅動縱橫市場,如今遠洋資本卻訴訟不斷,未來還能靠什么續寫資本故事?
01
被華潤信托、民生信托等告上法庭,
訴訟案件金額達116億
根據遠洋資本公告,此次有新進展的17起訴訟,涉及華潤信托、民生信托、中航資本、中財保理、陜西國際信托、樂山商業銀行、南京銀行北京分行、澳門國際銀行、招商銀行深圳分行、華安財保資管、光大信托、武漢鋅疆置業有限公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交通銀行北京自貿試驗區支行、紫金信托共15家金融機構。
圖源:遠洋資本公告
其中,涉及華潤信托兩筆信托貸款到期未償還,涉案金額合計約8.44億元,是觀察遠洋資本債務危機的樣本之一。
具體來看,其中一起訴訟案涉金額約5.27億元,具體緣由為華潤信托向天津遠屹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遠屹”)發放的貸款已到期,而天津遠屹尚未償還,遠洋資本為該筆貸款的共同借款人。
該案自2023年9月被訴至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來,已歷時18個月,華潤信托要求遠洋資本共同償付上述案涉金額借款,要求對北京遠譽持有第三方的60%已質押股權財產折價或拍賣、變賣所得的價款在案涉金額內享有優先受償權。
盡管一審判決已出,但遠洋控股(中國)有限公司的上訴使得案件進入二審程序,于2025年3月底開庭審理。
圖源:罐頭圖庫
第二起訴訟案涉金額3.16億元,緣由為華潤信托向河南希格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希格瑪”)發放的貸款已到期,河南希格瑪尚未償還。
而遠洋資本的子公司北京德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德穎”) ,持有河南希格瑪的10%股權,并已將其持有的10%股權質押給華潤信托,用于為上述貸款業務提供質押擔保。
北京德穎作為共同被告,于2024年7月13日收到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民事起訴狀,華潤信托要求北京德穎持有河南希格瑪10%已質押股權財產折價或拍賣、變賣所得的價款在案涉金額范圍內享有優先受償權。
北京德穎曾提出管轄權異議,2024年12月12日收到管轄權二審通知書,12月30日收到管轄權異議二審裁定,駁回德穎管轄權異議上訴。此案2025年3月已開庭,等待法院進一步通知。
關于華潤信托的這兩起案件,僅是遠洋資本債務危機的冰山一角。如民生信托4.6億元借款糾紛案,遠洋資本二審敗訴,被判定共同承擔案涉本金、利息、違約金等費用,目前正處于執行階段;光大信托21.94億元的借款糾紛,光大信托要求北京德穎向其支付案涉金額,要求遠洋資本在案涉金額范圍內承擔連帶保證責任,該案已開庭審理,等待判決。
圖源:罐頭圖庫
舊賬未平,遠洋資本又新添“新傷”,公告顯示新增兩起訴訟。
一是中信銀行溫州蒼南支行、興業銀行溫州分行起訴溫州遠會置業有限公司及遠洋資本等,案涉金額約1.28億元及7575萬元,要求遠洋資本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該案等待排期開庭。
二是天津遠津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遠津公司”)收到余姚市人民法院傳票,寧波余姚云城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訴天津遠津公司普通破產債權確認糾紛,請求確認其在浙江余姚博晟置業有限公司破產重整一案中的債權金額為0元,定于3月底開庭。
由此,遠洋資本重大訴訟仲裁增至28起,該等案件涉案金額合計已達到116.3億元。
針對遠洋資本的訴訟,香頌資本董事沈萌指出,遠洋資本作為共同被告或承擔連帶責任,一旦敗訴需要履行賠償,會形成潛在的巨大財務損失風險。
02
逾期有息負債18.7億元,
2024年上半年虧損收窄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遠洋資本在披露重大訴訟案進展的同時,還披露了公司的有息負債。
截至2024年9月30日,遠洋資本合并報表有息負債為36.61億元,逾期有息負債達18.7億元,逾期原因均為“無足夠資金清償”。
圖源:遠洋資本公告
沈萌指出,“有息負債不僅是沉重的財務負擔,而且利息增加還會不斷惡化財務健康,吞噬企業的流動性?!?/span>
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也表示,“有息負債過高且出現逾期情況,不僅會增加企業的財務負擔,還將影響到正常運營資金的周轉,甚至導致流動性危機;也會影響公司的信用評級,進一步提高未來借款的成本和難度。遠洋資本需要制定有效的債務重組計劃,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并尋找新的融資渠道來緩解當前的資金壓力?!?/span>
實際上,自2022年以來,遠洋資本接連涉及境內債展期、信托產品兌付逾期等問題。
2022年9月,遠洋資本將剩余規模10億元的“20遠資01”債券展期一年。彼時遠洋資本在上交所的公告提及現金流遇緊原因,稱其在管資產中所投資的行業涉及房地產行業比重較大,且集中在物流地產及股權投資類項目,因其投資周期較長、退出方式和時點等存在不確定性而面臨風險。
《證券市場周刊》旗下“紅刊財經”此前報道中分析,遠洋資本資產錯配與其頻繁的股權投資不無關系,“2021年遠洋資本、遠洋集團以40億元代價收購某龍頭家居商場旗下地產平臺70%股權,‘遠洋系’多筆信托產品出現逾期兌付便‘禍起’該宗收并購。”
圖源:罐頭圖庫
與此同時,遠洋資本業績也急轉直下。
2022年,遠洋資本營業收入4.1億元,同比下滑75%;歸母凈利潤虧損14.24億元,同比由盈轉虧;2023年,遠洋資本歸母凈利潤繼續虧損11.39億元,營業收入下滑四成至2.39億元。
到2024年上半年,遠洋資本營業收入1.05億元,同比減少14.7%;歸母凈利潤虧損1267.98萬元,對比2023年同期虧損2.21億元有所收窄。
2024年上半年,遠洋資本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由2023年同期的-9.23億元收窄至-6300.27萬元;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由2023年同期的8.88億元減少至6809.18萬元;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為0,2023年同期為-886.18萬元。
圖源:遠洋資本財報
截至2024年6月30日,遠洋資本貨幣資金余額為0.12億元,一年內到期的對外有息負債本金18.91億元;流動資產合計87.54億元,包括其他應收款賬面價值74.24億元,已計提壞賬準備11.65億元;流動負債合計123.51億元,長期有息借款本金17.8億元。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理事長柏文喜指出,近年來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持續收緊,市場需求下滑,房價和地價波動,導致遠洋資本房地產投資項目收益下降,資產價值縮水,對其業績產生較大沖擊。
“面對這些挑戰,遠洋資本應當優化業務布局,減少對房地產行業的依賴,拓展多元化業務領域,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加強對投資項目、融資活動和市場風險的評估與監控,提高風險識別、預警和應對能力;除傳統借款和發債外,積極探索股權融資、資產證券化等創新融資方式;進一步加強與母公司遠洋集團在業務、資金、資源等方面的協同合作,共同應對市場挑戰?!卑匚南脖硎?。
遠洋資本為遠洋集團(3377.HK)旗下投融資平臺,前身為2013年成立的房地產金融事業部,起初主要以不動產領域的投資為主,目前業務范圍包括不動產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夾層投資及其他投資。
從股權結構看,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奧莘億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有遠洋資本100%股權,為公司控股股東。遠洋集團間接持有遠洋資本49%的股權,是其第一大股東,公司無實際控制人。
圖源:遠洋資本年報
中誠信國際在2023年評級報告中指出,遠洋資本是遠洋集團多元協同業務中的重要一環,在房地產投資板塊可共享遠洋集團品牌及業務資源,對房地產項目的運營管理擁有較大的優勢。
截至2022年末,遠洋資本不動產投資和結構化投資的在管規模合計為345.56億元,合計占比為65.98%,仍為公司的核心主業。
目前遠洋集團的情況也不算樂觀。2024年,遠洋集團實現營收236.4億元,同比下降約49%,其中物業開發營收172.7億元,占總營收的73%,但同比下滑56%;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186.24億元,虧損收窄11.72%。
遠洋集團公告稱,虧損主要歸因于2024年度中國的整體房地產市場仍然處于深度調整,導致行業毛利率下降,以及公司對物業項目計提減值撥備;及出售物業項目確認虧損。
圖源:罐頭圖庫
不過,經歷了漫長的債務重組之路,遠洋集團目前56億美元的境外債務重組即將生效。遠洋集團在港交所公告稱,根據英國重組計劃第6.5條及香港協議安排第6.5條,公司宣布各項重組條件均已獲達成,而重組生效日期已于2025年3月27日落實。
與此同時,在流動性壓力下,遠洋集團已多次出售資產以“自救”。如2024年6月,遠洋董事局公告稱,轉讓北京頤堤港二期64.79%的股權及相關債權,總代價40億元,由中國人壽出資約31億元、太古地產出資約9億元聯合接手,遠洋集團則虧損17億退出這一項目,出售所得款項將用于償還債務及各種款項的支付。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遠洋集團通過完成出售成都遠洋太古里50%股權、出售北京朝陽遠洋未來廣場,加上最近一次轉讓北京頤堤港二期股權,公司回籠資金合計已超百億元。
遠洋資本未來將如何化解風險、遠洋集團能否為其提供幫助,值得關注。你是否看好遠洋資本發展?評論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