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的郵儲銀行,喘得慌了?
站在十字路口。
來源|柒財經? 作者|佳怡
又到了上市公司接受外界“放大鏡”般審視、回應各方關切的 “大考” 時刻。
過去一年,內外部環境愈發復雜多變,各行各業均負重前行,尤其是銀行業,受宏觀經濟深度調整,國內信貸需求偏弱,LPR重新定價等因素影響,挑戰前所未有。
管中窺豹,把目光投射到郵儲銀行,盡管其背靠郵政集團,擁有“自營+代理”差異化運作模式,但也真切體會到來自周期底部的“痛感”,并具象在財報中。
成長漸式微
郵儲銀行2007年成立,是國有六大行中最年輕的“后浪”,今年正好十八歲。
可即便是這般蘊含勃勃生機的青春年華,在遭遇波動性加大、不確定性升級等成長阻力時,也不可避免地展露出“跑不動”、“喘得慌”的疲態。
財報顯示,2024年,郵儲銀行資產總額17.08萬億元,較上年末攀升8.64%;營收約3488億元,同比增長1.83%。
回撥時間軸,2021年到2023年,郵儲銀行的營收速度從11.38%降到5.08%,再降到2.25%,步步滑坡,動能衰減之相清晰可見。
劃分業務條線,2024年,其“扛大旗”的板塊——利息凈收入2861.23億元,同比僅微增1.83%,占營收比重約82%。
深入肌理,凈息差持續探底的普遍困境,導致行業凈利息收入維持漲勢難上加難。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最新數據,2024年,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52%,同比減少16個基點。
同期,郵儲銀行凈息差為1.87%,同比減少14個基點,雖然降幅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但囿于其凈利息收入占比過大,沖擊仍不可小覷。
非息收入這塊,郵儲銀行的表現也一般:3.21%的漲幅,626.52億元的體量,均低于市場預期。
作為對比,天眼查數據顯示,2024年,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的非息收入分別為1843.98億元、 1298.63億元、899.94億元、1602.7億元、 1811.5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9%、5.51%、-3.74%、5.09%、15.87%。
▲數據來源:各銀行財報
最近幾年,降息壓力空前,包括郵儲銀行在內,域內成員紛紛發力非息收入,期望通過代銷保險、信托、理財等財富產品,提供投顧咨詢、信用擔保等服務,以及從事債券、基金和股權等權益投資,找到新引擎,撬動新增量。
郵儲銀行也積極往這個方向轉型,但整體而言,進展不及同業。2024年,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除了農業銀行(18.28%),其他五家的的非息收入占比都突破20%,最高的交通銀行已達到34.63%,而郵儲銀行卻將將18%。
換句話說,告別過往高歌猛進,大開大合的高增時代,步入現今緩步慢行,含蓄內斂的“微利”階段,郵儲銀行無論是心態轉換,還是行動落實,都還要加把勁。
甜蜜的“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與同行競友增收更增利的情況不同,郵儲銀行本期歸母凈利潤864.8億元,僅比2023年上升0.24%,幾乎“原地踏步”,也創下近12年的新低。
由此及彼,郵儲銀行2024年凈資產收益率(ROE)繼續下滑,為9.84%,跌至近五年最低段位。
相較之下,2024年,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0.51%、4.72%、0.93%、0.88%、2.56%。
不難看出,在盈利方面,郵儲銀行“墊底”了。
探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依托郵政集團遍及祖國大江南北的營業場所,郵儲銀行享有業內獨一無二的“自營+代理”運作模式,也是其發展壯大、行穩致遠的“壓艙石”。
得益于此,郵儲銀行能將營業網點快速拓展到近4萬個,妥妥的賽道魁首。同時,輕松下沉業務到各地的鄉鎮村落,大幅強化客群覆蓋面和吸儲攬存實力。
但甜蜜總有“負擔”。硬幣的背面,羊毛出在羊身上,郵儲銀行又需要向郵政集團支付不菲的儲蓄代理費,這在一定程度上扯了自身凈利潤的“后腿”。
財報顯示,2024年,郵儲銀行全年代理費綜合費率1.15%,同比下降9個基點;儲蓄代理費及其他1178.14億元,同比增長2.51%,漲速較上年回落9.89個百分點。
▲圖源:郵儲銀行財報
盡管代理費綜合費率有所收斂,但實打實的支出卻在膨脹,少賺便成為郵儲銀行既定的“宿命”。
其二,存款定期化趨勢加劇。
2024年,郵儲銀行來自個人和公司的定期存款合計約11.24萬億元,占比接近73%,比2023年擴大1.76個百分點。
眾所周知,定期存款的付息率更高。這意味著,郵儲銀行獲得了更持久、更充足的生長養分,但付出的代價也更大。
報告期內,郵儲銀行利息支出2221.20億元,同比上揚2.58%,跑超整體營收增幅0.75個百分點。
▲圖源:郵儲銀行財報
此外,2024年,郵儲銀行計提信用減值損失284.23億元,同比增長8.62%,比2023年多出22.56億元。
由于凈利潤=凈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業務及管理費-信用減值損失-所得稅,郵儲銀行信用減值損失的走高,直接后果便是壓低凈利潤。
不良“雙升”藏隱憂
接著看郵儲銀行的資產質量狀況。
截至2024年末,郵儲銀行不良貸款余額803.1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28.59億元,同比激增19.06%;不良貸款率0.9%,同比2023年的0.83%增加0.07個百分點。
橫向比較,郵儲銀行的該項指標常年位于1%以下,展現了長線的穩健性,但聚焦本期,其卻是國有六大行中,唯一一家不良貸款“雙升”的選手。
▲數據來源:各銀行財報
具體到個人貸款,截至2024年末,郵儲銀行個人信貸的不良率為1.28%,同比擴大了0.16個百分點。
其中,個人小額貸款的不良率為2.21%,同比陡升0.48個百分點,是報告期內增幅最猛的細分項目,也顯著拉高郵儲銀行的整體不良率。
華創證券分析認為,零售貸款往往風險暴露較快,處置出清也較快,隨著經濟逐漸復蘇,居民收入預期改善,零售貸款不良率有望保持在可控范圍內。郵儲銀行歷來資產質量包袱輕、風控較為嚴格,預計未來資產質量仍將保持穩定。
從類別來看,郵儲銀行的關注類貸款余額843.2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93.76億元;關注類貸款占比0.95%,較上年末提升0.27個百分點;關注和不良貸款占比1.85%,較上年末提升0.34個百分點。
通常來講,不良貸款與關注類貸款的變化是正相關的。換句話說,關注類貸款是最有可能轉化為不良貸款的,郵儲銀行存在不良貸款進一步擴大的潛在危機。
特別要指出的是,郵儲銀行的正常類貸款遷徙率已連續三年徘徊在上行通道,截至2022年末、2023年末、2024年末,分別為0.89%、0.95%、1.1%。
▲圖源:郵儲銀行財報
這或許說明,郵儲銀行的正常類貸款中,有更多的款項出現了違約或降級的風險,但整體上升幅度較小。
實際上,上文提及郵儲銀行信用減值損失走高,也或多或少反映出該行資產質量承壓的狀態。
資金安全方面,截至2024年末,郵儲銀行的撥備覆蓋率286.15%,位列國有六大行第二,風險遞補能力較強。
不過,本期郵儲銀行的撥備覆蓋率較2023年年末減少61個基點,降幅在國有六大行拔得頭籌,說明其通過調節撥備來支撐利潤增速的強度要高于同業。
綜上,在長成十八歲的大小伙子后,郵儲銀行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上”:更大體量,更多考驗;是起點,也是拐點。
面向未來,郵儲銀行能否如董事長鄭國雨年在報致辭中寄語的那般:“十八歲的郵儲,前景可期、大有可為”,仍有待觀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