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偉股份赴港IPO,鄧偉明連襟“賭輸”5000萬
大學畢業后,鄧競沒有忙著回去繼承家業,而是在外歷練了幾年。
文|瑞財經 作者|楊宏彬
他是一名90后留學生,學的是視覺藝術專業。畢業后,他加入了君聯資本,擔任投資總監,但只干了一年。離開君聯資本后,他加入嘉興謙吉——一家由個人控制,注冊資本2000萬元的公司,擔任投資總監。
鄧競在嘉興謙吉干了3年后,回到了自家公司中偉股份。當時的中偉股份已經成功登陸了深交所。
中偉股份(300919.SZ)由鄧競的父母鄧偉明、吳小歌控制,但鄧競在公司的待遇是比較一般的。他既沒有持有股份,年薪也僅為30多萬元。相比之下,他父親的薪酬達到200-300萬元。
中偉股份自A股上市后,募集105億元的資金,同時公司近3年的利潤也在15億以上。但中偉股份還是錢緊,至今年2月末,欠了281億元的債務,并且公司的現金已經無法覆蓋即期債務,或是因此,今年4月,中偉股份向A+H股發起沖刺。
雖然中偉股份錢緊,但鄧偉明、吳小歌夫婦的腰包并不癟。2022年-2024年上半年,中偉股份合計分紅了13.06億元,夫妻二人從中拿走約7.43億元。在遞表港交所后,中偉股份還將分紅3.3億元,夫妻二人將從中拿走1.86億元。
A股上市后募資105億,實控人夫婦持股56.37%
中偉股份成立于2014年,初始注冊資金5000萬元,由中偉控股及陶吳分別持有80%及20%。
在完成多輪股權轉讓和注資后,截至2019年7月26日,中偉股份的注冊資金為4.72億元,由中偉控股、鄧偉明、弘新成達以及另外16名股東分別持有72.84%、4.43%、2.58%及20.15%。
2019年12月,中偉股份的注冊資金增至5.12億元,新增注冊資本由一名現有股東及9名新投資者認購。中偉股份由此募集資金約5.99億元,彼時公司估值約為70億元。
2020年,中偉股份向深交所遞表時,公司控股股東為中偉控股,持股比例67.10%,而中偉控股由鄧偉明、吳小歌夫婦持有,而鄧偉明還單獨持有中偉股份4.08%的股權。
另外,鄧偉明、吳小歌夫婦還通過弘新成達、恒盛勵能,合計持有中偉股份2.42%的股份,因此,二人合計持有中偉股份73.59%的股份,為公司實控人。
2020年12月,中偉股份在深交所上市,共發行5697萬股股份,每股24.6元,實際募集資金凈額12.75億元,發行過后,鄧偉明、吳小歌夫婦的控股比例降至66.20%。
2021年及2022年,中偉股份進行了兩次增發,合計發行9698.97萬股股份,募資資金凈額達到92.26億元。外加IPO時的募資,中偉股份上市后合計募集了105.01億元。
截止遞表港交所,中偉股份由中偉控股、弘新成達、鄧偉明分別持有51.39%、1.82%及3.16%,中偉控股、弘新成達均由鄧偉明、吳小歌夫婦持有。因此,鄧偉明、吳小歌仍為中偉股份實控人,持股比例56.37%。
吳小歌退任高管,鄧偉明之子進入董事會
目前,中偉股份的董事會及高管成員包括:執行董事、董事長兼總裁鄧偉明;執行董事鄧競;執行董事兼資深副總裁陶吳;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廖恒星;執行董事兼首席專家李衛華;執行董事兼副總裁劉興國;財務總監兼副總裁朱宗元;董事會秘書及聯席公司秘書唐華騰。
與遞表深交所時,中偉股份的董事會及高管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實控人之一吳小歌已不再是董監高成員。而中偉股份遞表深交所時,她擔任公司董事、常務副總裁。
另外,鄧偉明的兒子鄧競現已位列中偉股份執行董事,他加入公司的時間是2021年5月,也就是中偉股份深交所上市之后。
鄧競22歲時,從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獲得視覺藝術專業學士學位,一畢業便加入了君聯資本,坐上了投資總監的位置。他的首份工作與大學所學專業似乎并不相關。
在君聯資本短暫任職一年后,鄧競又先后加入嘉興謙吉,擔任投資總監。據查,嘉興謙吉現由李笑冬實際控制。
鄧競加入中偉股份后所領薪酬是較少的,2023年及2024年分別為30萬元及37.5萬元。
其余的董監高成員中,執行董事兼資深副總裁陶吳是鄧偉明的親戚,在中偉股份遞表深交所時,他擔任董事、副總裁。
港版招股書與A股招股書對陶吳的身份描述有些出入。A股招股書介紹,他是吳小歌的弟弟,而港版招股書說,他是鄧偉明的連襟。
陶吳早在2016年就加入中偉股份,擔任經營中心總經理。在此之前,其任職于中偉控股,擔任經營中心總經理。
鄧偉明給陶吳的待遇,屬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中偉股份的董事會成員中,陶吳的薪酬僅次于鄧偉明,他2022年-2024年的薪酬總額分別為190.2萬元、225.3萬元及318.4萬元。而實控人鄧偉明各期的薪酬總額分別為232.6萬元、254.6萬元及346.2萬元。
另外,2022年中偉股份曾推出員工持股計劃,參與對象為董監高、核心骨干及董事會認為需要激勵的其他人員。彼時,陶吳一人獨占34.33%份額,拔得頭籌。
遺憾的是,陶吳尚未從此次員工持股計劃中獲利,反而浮虧5000余萬。
根據2022年員工持股計劃披露,認購總數為777.8萬股,均價為64.72元/股,陶吳認購股份花費的本金大約為1.73億元。
此后,中偉股份于2023年度10轉4股派11.6元,陶吳因參與員工持股計劃而拿到309.7萬元分紅,這部分持股數量也上浮至373.8萬股。
按2025年4月26日收盤價31.84元/股計算,該部分持股價值1.19億元。相較認購價格,浮虧約5000萬元。
產品單價降低,大客戶采購金額逐年減少
中偉股份做的是新能源材料,公司產品包括鎳系、鈷系、磷系、鈉系、其他創新新能源電池材料,以及新能源金屬產品。
2022年-2024年,中偉股份的收入分別為303.44億元、342.37億元、402.23億元,逐年增長。
鎳系材料為中偉股份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各期業務收入分別為246.28億元、217.33億元及161.63億元,逐年降低,占比各期收入的81.2%、63.4%及40.2%。
中偉股份鎳系材料收入逐年降低,主要是因產品單價逐年下滑所致。2022年-2024年,該產品單價分別為12.31萬元/噸、10.29萬元/噸及8.29萬元/噸。
另外,中偉股份的鈷系、磷系材料的單價也均為逐年下滑,2022年-2024年,鈷系材料的單價分別為32.79萬元/噸、15.58萬元/噸、10.66萬元/噸,期內業務收入分別為31.95億元、29.58億元及22.45億元;磷系材料的單價分別為1.43萬元/噸、1.03萬元/噸及8700元/噸,期內業務收入分別為66.1萬元、3.28億元及6.8億元。
在兩大新能源電池材料收入逐年降低的情況下,中偉股份依舊能實現總收入持續增長,得益于公司2023年開發的新能源金屬產品業務。2023年及2024年,該業務收入分別為33.88億元及134.83億元,增長十分迅猛。
招股書顯示,中偉股份的新能源金屬產品主要包括鎳金屬產品。2023年及2024年,該產品的單價分別為10.98萬元/噸及10.22萬元/噸,亦為下滑,但產品的銷量分別3.06萬噸及12.46萬噸,銷量的大幅增長彌補了產品單價下滑所帶來的影響。
分區域來看,中偉股份越來越偏向于向海外銷售。2022年-2024年,其來自海外收入占比分別為33.7%、41.1%、44.5%。
2022年-2024年,中偉股份對五大客戶的依賴在逐年降低,各期五大客戶為其貢獻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8.0%?、43.7%及29.2%,逐年降低,這與公司最大客戶采購金額逐年減少有一定關系。
各期內,中偉股份的第一大客戶均為客戶A,采購金額分別為55.13億元、45.25億元及35.48億元。
另外,中偉股份2022年及2023年的第二大客戶均為客戶B,期內其為中偉股份貢獻的收入分別為35.11億元、35.5億元,而在2024年,該客戶不再為中偉股份的五大客戶。
2024年,客戶I為中偉股份的第五大客戶,該客戶與中偉股份的業務關系年期僅有一年,也就是合作當年就成為了中偉股份的五大客戶,期內為中偉股份貢獻了18.41億元的收入。
遞表前主要供應商變動較大,向實控人親戚付3億工程款
采購方面,中偉股份各期向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占比分別為36.5%、36.6%及24.9%,2024年向主要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占比下滑顯著,這是由于公司主要供應商變更所致。
2022年及2023年,中偉股份的供應商較為穩定,前兩大供應商均為A與B,中偉股份向他們采購的金額占比分別為19.5%及22.8%。
而在2024年,中偉股份的前兩大供應商變更為G、H,中偉股份向他們采購的金額占比僅為12.6%。其中,供應商G成立于2023年,是中偉股份的合資公司,持股比例為50%,雙方的合作年限只有1年。
另外,期內中偉股份還新增主要供應商I,該供應商與中偉股份的合作年限同樣只有1年,期內中偉股份向其采購22.14億元。而供應商A則不再是中偉股份2024年的五大供應商。
中偉股份還存在向實控人及實控人親戚采購的情況。
2022年-2024年,中偉股份向中先智能采購1.05億元、100萬元及2200萬元,向宏林集團采購0元、7870萬元及2.55億元。
其中,中先智能由鄧偉明、吳小歌控制,宏林集團由李伯亮及莫明康分別持有50%,此二人為鄧偉明兩名姊妹的配偶。
中偉股份主要向中先智能采購設備、裝置及其他相關服務,主要向宏林集團采購工程及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根據框架協議,2025年-2027年,中偉股份要向宏林集團支付的金額上限分別為3.6億元、5億元及5億元。
3年盈利超54億,政府補助15.36億
中偉股份的毛利率水平并不高,2022年-2024年分別為11.1%、13.4%、12.0%。
分產品來看,公司鎳系材料及鈷系材料的單價雖然持續走低,但毛利率是在逐年上升的。鎳系材料各期毛利率分別為12.5%、17.4%及19.9%;鈷系材料毛利率分別為5.7%、8.2%及10.6%。
中偉股份新能源金屬制品的收入雖然增長迅猛,但毛利率是走低的,2022年及2023年分別錄得8.9%及7.5%。
分區域來看,中偉股份海外市場的毛利率要高于境內。2022年-2024年,公司境內市場毛利率分別為9.0%、11.5%及10.7%,境外市場的毛利率分別為15.3%、16.0%及13.7%。中偉股份境外銷售占比逐年增長,對公司的毛利率是有一定拉動作用的。
中偉股份的利息支出逐年走高,2022年-2024年分別為6.04億元、9.6億元及12.01億元,3年利息支出達27.65億元。
2022年-2024年,中偉股份均實現盈利,凈利潤分別為15.39億元、21億元及17.88億元,凈利潤率分別為5.1%、6.1%、4.4%。
值得一提的是,近3年中偉股份獲得了不少政府補助,各期分別為5.18億元、5.8億元及4.38億元,占比期內凈利潤的33.66%、27.62%及24.45%,合計為15.36億元。
短債缺口21.58億元,3年分紅13.06億元
持續的盈利并未讓中偉股份的經營現金流持續凈流入,2022年-2024年,公司的經營現金流凈額分別為-49.54億元、43.85億元及39.43億元。
同期內,中偉股份的融資現金流均為凈流入,各期融資現金流凈額分別為233.93億元、25.19億元、55.56億元。銀行借款為公司融資現金流最主要的流入項,各期內流入資金高達243.27億元、132.57億元及155.99億元。
截至各期末,中偉股份計息銀行借款分別為199.34億元、201.93億元及263.27億元,逐年增長。而截至今年2月末,中偉股份計息銀行借款為263.02億元,即期部分為83.7億元。
中偉股份的債務不止于銀行借款。2022年末-2024年末,其應付債券分別為16.87億元、17.2億元及17.5億元。截至今年2月末,中偉股份的應付債券為17.17億元,即期部分為10.04億元。
2024?年?7?月,中偉股份還發行了一筆700億韓元的可轉換債券,債券持有人可選擇于2025年7月1日將債券兌換為中偉股份普通股,未轉換的可換股票據將于2027年6月18日贖回。截至今年2月末,該筆可轉換債券的負債部分為1.06億元,加上銀行借款及應付債券,中偉股份債務達到281.25億元。
同樣截至今年2月末,中偉股份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72.16億元,不能覆蓋即期的銀行借款及應付債券,存在21.58億元的缺口。
中偉股份分別在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分紅1.02億元、1.73億元及10.31億元,合計達到13.06億元,為公司3年內凈利潤的24%。另外,之后中偉股份還將從2024年的凈利潤中分紅3.3億元,因此公司的短期流動性壓力或將進一步加劇。
根據年度報告,2021年末-2024年6末,鄧偉明、吳小歌夫婦在中偉股份的持股約為62.29%、56.23%、56.33%、56.42%,因此夫妻二人合計從這3年半的分紅中分得約7.43億元。
若中偉股份在派發2024年期末股息3.3億元,那鄧偉明、吳小歌夫婦將再從中分走1.86億元。
附:中偉股份上市發行中介機構清單
聯席保薦人: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華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富而德律師事務所、上海澄明則正律師事務所
核數師及申報會計師: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