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基金經理“人事疑云”,富國基金應盡快“直面”
富國基金,中國首批成立的十家公募基金公司之一,亦是首批引入外資股東的基金機構之一。
文|翠鳥資本
目前坐擁萬億元客戶資產的富國基金,在權益投資版圖上可謂占據著頭部位置。
然而,近年來富國基金的業績并不理想,被置于市場聚光燈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富國基金此前曾流失一位賽道型基金經理,該位投資人物“公轉私”僅一年時間便“回巢”。近日再次傳出這位人士的“異動”可能性……
作為資產管理機構,富國基金的核心基金經理變化,對基民們的影響可謂十分微妙。
于洋已無獨立管理基金
2025年3月,富國新動力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增聘另一位基金經理,此前于洋進行單獨管理。
到了6月7日,于洋管理的另一只產品富國阿爾法兩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增聘基金經理。至此,上述兩只產品的基金經理名單中,于洋均不是可以“單獨操盤”的產品。
市場人士很快捕捉到了兩份基金增聘公告的巧合,大牌基金經理通常“單打獨斗”,以一人之力進行基金組合管理。共管模式也的確存在,是以師徒制為主的“以老帶新”模式,但雙方是長期合作。
然而,基金操盤本身是個性化極強的工種,難以讓真正有投資能力的人士“復刻”自己的師傅,也無法起到捕捉阿爾法的形式。
換言之,基金經理獨立管理可以做到決策效率高、投資風格鮮明,以及個性化的最大體現。
圍繞于洋產品增聘基金經理的變化,市場將焦點放在了平滑離職影響這個維度,也就是于洋存在離職的可能性。
另據可信度高的媒體報道,有業內人士透露上述增聘安排至少在今年年初時就已確定。
公募→私募→公募→哪里?
于洋,這個名字在中國基金圈,可謂一個現象級的名字,其職業生涯頗為獨特。
先來看他的早年背景:南京大學生物制藥學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2011年他加盟第一創業證券擔任醫藥研究員,之后在華創證券和安信證券擔任醫藥分析師,并晉升為首席分析師。
從中可以看出:于洋有著生物醫藥的教育背景,屬于科班出身,之后在知名的賣方研究機構任職。
2015年起,于洋的職業生涯進入騰飛階段,他加盟富國基金后先后擔任行業研究員和基金經理,之后親自操盤醫藥醫療主題的產品。
天天基金網顯示,于洋任期間凈值收益翻倍,涉及的產品包括富國新動力、富國精準醫療、富國醫療保健行業。
從上圖可以看出,2020年6月是他管理凈值翻倍產品的結束時點。實際上,他參與了一場私募創業,其他買方機構人士運作的上海欽沐資產管理合伙企業。
熟悉市場走勢的投資者想必知道,于洋創業的時點恰好是上一輪指數型牛市的尾聲,極其考驗投資能力和團隊作戰能力。
最終,“好景不長”,2021年12月末于洋回到了富國基金,關于他私募創業的信息并不多。
不難理解,如果私募創業順利,誰會放棄這個絕佳的“變現機會”?畢竟,于洋此前的公募基金業績,與中歐基金的葛蘭可謂難分伯仲,二人在上一輪醫藥股牛市中可謂大出風頭,掌管著可觀的資金體量,一旦“奔私”自然會有客戶追隨。
然而,于洋回歸之后管理的產品,開始走向“多元”,也暗含著壓力。
以富國新動力為例,這只產品近三年業績(截至2025年6月13日)虧損四個百分點,雖然跑贏了同期滬深300指數。
從持倉組合來看,與于洋擅長的醫藥股關聯較低,幾乎以耳熟能詳的大盤藍籌為主。
他管理的富國阿爾法業績為正,近三年凈值收益為8.28%。但投資者如果持有滿三年后去計算年化收益,那么上述收益就失去了競爭力。
基金大廠“回馬槍”
“離職-出走-回歸”的軌跡,在當今市場化職場中屬于正常現象,特別是在互聯網大廠。
有這些從業者在大廠工作數年后選擇離開,有的因遭遇職業天花板,有的懷揣創業夢想,還有的受新興產業賽道之誘惑。但兜兜轉轉后選擇重返大廠,出現所謂的“回巢”,依然能在前東家擔任價值型崗位。
此種現象背后,是互聯網大廠標準化的工作流程、海量數據資源和成熟的協作網絡,使得回歸者能快速激活"工作模式",這種雙向奔赴本質上是效率與信任的雙重博弈。
但大廠的“回巢模式”并不能完全能應用于其他領域,特別是資產管理行業。
作為受托管理客戶資產的“管錢方”,雖然基金經理管的都是錢,但這種受托責任十分微妙。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基金經理作為一只基金產品的核心擔當,其“候鳥式遷徙”如同在投資組合中植入定時炸彈。
一旦基金經理更迭,相關產品的投資風格變化可能引發持倉結構變化,甚至造成“無序拼圖”的效應,直接沖擊基金的收益穩定性以及基金持有人的利益。
資產管理行業始終有著“信任即資產”的生存法則,基民對基金經理的托福近乎信仰。當看到核心人物出走又回歸再出走,投資者的解讀將會進入“混亂”狀態,甚至會造成投研團隊內部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而這些很難讓外界體察到。
基民(資產所有方)與公募(資產管理方)之間的信任紐帶,不能在人才震蕩中支離破碎。因此,類似于于洋的去留“懸疑”,需要第一時間向公眾告知,不要總在坊間傳聞、坊間猜測中徘徊。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