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暗戰升級:巨子生物的“械字號”護城河遭遇貼牌大軍奇襲
在顏值經濟與功效護膚的雙重浪潮沖擊下,中國生物活性成分市場正經歷殘酷洗牌。
來源|外參財觀
在顏值經濟與功效護膚的雙重浪潮沖擊下,中國生物活性成分市場正經歷殘酷洗牌。從重組膠原蛋白到合成生物材料,當玻尿酸巨頭華熙生物因紅海廝殺陷入增長瓶頸,當傳統藥企爭相跨界醫美卻難破困局,一家西北企業卻上演了令資本市場瞠目的逆襲,巨子生物。2024年實現收入55.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7.2%,核心產品可復美在醫用敷料市占率突破41.8%,穩居重組膠原蛋白原料全球供應商首位。西安這家低調的技術派,用一管重組膠原蛋白攪動了千億醫美江湖。
這絕非偶然的技術紅利。自2000年范代娣教授突破人源化膠原蛋白量產技術,巨子生物便以“硬科技”為矛,以“械字號”為盾,在跨國巨頭壟斷的高端醫美市場撕開裂縫。2023年,其重組膠原蛋白原料全球市占率達62.4%,成為艾爾建、高德美等國際醫美巨頭的核心供應商。2024年H1,旗下品牌可復美營收突破15.3億元,可麗金在抗衰精華品類增速達132%,天貓旗艦店客單價達行業均值3倍以上。
然而盛世之下暗流洶涌。當巨子生物憑借70%毛利率笑傲群雄時,華熙生物、錦波生物已加速合成生物平臺布局,其專利壁壘遭遇技術平權挑戰;當“械字號”敷料貢獻超60%營收,監管新規將醫用敷料劃歸Ⅱ類器械,渠道庫存高壓傳導至上游;當可復美膠原棒在天貓賣出299元高價,下游醫美機構自研貼牌產品以99元價格血洗市場。技術貴族的光環,能否抵御這場席卷全產業鏈的顛覆風暴?
“重組膠原蛋白”神話的崛起密碼
巨子生物的異軍突起,是技術壁壘與精準卡位共同作用下的奇跡。當傳統美妝渠道競爭紅海化,它深耕壁壘較高的專業美容院線與醫療機構渠道,牢牢鎖定高凈值、高復購的核心用戶。這場以技術為矛、以專業渠道為盾的突襲,實則是功效護膚價值鏈條的重塑。
首先,技術壁壘的極致構筑。
巨子深諳在生物材料領域,核心技術是立足之本。其創始人范代娣教授團隊在重組膠原蛋白領域數十年深耕,構建了從基因序列設計、高密度發酵到分離純化的完整專利護城河。截至2024年末,巨子擁有與重組膠原蛋白相關的有效專利102項,其中發明專利占比超80%。這種深厚的技術積淀,使其早期推出的可復美、可麗金系列產品在修復、促愈等功效上建立了顯著的臨床優勢,這種“技術權威性”,成為其早期高溢價的核心支撐。
其次,專業渠道的精準卡位與深度綁定。
巨子的爆發式增長,源于其避開了大眾美妝的紅海廝殺,選擇了一條“專業帶動大眾”的獨特路徑。其早期通過學術推廣、醫生教育,將核心醫療器械產品打入醫院皮膚科及專業醫美機構,建立起強大的專業信任。以此為基礎,再通過美容院線渠道(B端)進行深度服務與體驗式營銷,將“院線同款”概念輻射至大眾消費市場(C端)。這種依托專業背書的渠道模式,不僅客單價高、用戶粘性強,更有效規避了與傳統美妝巨頭在大眾渠道的直接價格戰。
最后,品牌矩陣的協同延展。
巨子并未滿足于單一品牌或品類。依托在重組膠原蛋白領域建立的科技品牌資產,其成功實施了多品牌、多品類戰略。旗艦品牌“可復美”主打專業修護,“可麗金”定位高端抗衰,“可預”聚焦皮膚屏障修復,“可痕”瞄準疤痕護理。通過品牌與品類的協同,巨子實現了從單一醫療器械提供商向“皮膚健康問題綜合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轉型,覆蓋了從術后修復到日常抗衰的廣闊需求。
當技術貴族遭遇消費修羅場
巨子當前的困局,是技術驅動型企業在市場擴張與技術擴散過程中必然遭遇的挑戰:憑借先發技術優勢建立高溢價體系,卻在巨頭入場、渠道裂變、同質化加劇的圍剿下,陷入增長動能轉換與盈利能力保衛的雙重困境。
當消費者為“巨子專利益生菌表達的重組膠原蛋白”支付高昂溢價時,華熙生物的“CHO細胞表達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正以更具性價比的姿態搶占醫院采購訂單;當經銷商為囤積可復美押注資金時,美容院的低價甩貨和電商平臺的“百億補貼”正擊穿終端價格底線。每一次向大眾消費市場的拓展都面臨營銷費用的激增,每一次技術迭代都可能遭遇對手的快速跟進。
更嚴峻的是,在消費者端的實際體驗反饋中,關于“功效平替”的聲量日益增大。當巨頭在“重組膠原蛋白”基礎概念上,疊加更誘人的價格、更豐富的劑型(如次拋精華、凍干)或更具話題性的復配成分,巨子曾經堅不可摧的技術溢價邏輯正被動搖。其核心產品在傳統優勢渠道——美容院的價盤已嚴重失控,促銷成為常態,直接拖累毛利率(2024年毛利率由2023年的83.4%降至79.1%)。
巨子傳統的“專業渠道深度綁定+線上電商補充”的模式,在渠道碎片化與“成分黨”理性消費崛起的沖擊下,顯得路徑依賴且轉型沉重。2024年財報顯示,其專業美容渠道增速近乎停滯,線上渠道雖保持增長,但增速較2023年的35%明顯放緩,且面臨高昂的流量獲取成本。更為致命的是,社交電商、內容平臺上充斥的臨期產品低價傾銷及來源不明的“院線版”水貨,嚴重擾亂其價格體系與品牌形象,導致正規經銷商利潤銳減、信心受挫。某華南大型醫美渠道商直言:“巨子的出廠價剛性,但終端價格崩盤,我們的服務價值被嚴重擠壓,生意越來越難做。”
懸崖邊的重生之路
當技術紅利耗盡、消費需求嬗變、資本耐心消退成為行業常態,任何“成分神話”的泡沫終將破滅。巨子生物的困境與華熙生物早期的轉型陣痛驚人相似:對技術路線的固執、對市場變化的遲鈍、對研發投入的吝嗇,險些讓先行者淪為陪跑者。
但危機蘊藏轉機。巨子生物的“增長休克”,恰為生物科技企業敲響警鐘。?當消費者寧愿為“基因編輯抗衰精華”支付溢價,也不愿囤積“大分子膠原面膜”時,若還固守“一個專利吃十年”的舊夢,結局注定是黯然退場。看華熙生物如何用“合成生物”開啟第二曲線,看錦波生物怎樣以“三型膠原”定義再生醫學,這些對手早已將競爭維度從“成分濃度”升級至“技術話語權”。
傳統巨頭總以“轉型需要時間”自我安慰,但巨子生物的病灶已非陣痛可形容——這是技術公司對研發短板的系統性忽視。當華熙生物將15%營收投入研發平臺建設,當錦波生物聯合中科院攻關新型表達體系時,巨子生物的應對卻是將營銷預算再增20%,試圖用“流量灌水”續命。這種飲鴆止渴的代價,是經營現金流從2022年的12.7億元萎縮至2024年的4.3億元。
巨子生物尚未完全出局,但技術革命的窗口期從不等待猶豫者。消費醫療的進化史證明:要么以研發重構護城河,要么在專利廢墟中被埋葬。?當合成生物的風暴席卷而來,曾經的“膠原蛋白之王”,是時候做出選擇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