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股權爭斗終落幕,千億帝國成廢墟,股民淚灑資本市場
摘要:豪門內斗沒有贏家,最終都將反噬企業根基。
6 月 26 日,杉杉股份收到寧波中院轉發的券商營業部股票明細對賬單,上面寫著一組冰冷的數字:鄭駒名下181萬股杉杉股份股票被強制平倉。
這意味著,創始人鄭永剛的長子徹底失去了在家族企業的最后一絲股權。
這場持續兩年多的豪門內斗,最終以鄭駒的股權清零、周婷接掌“爛攤子”而告終,但留給資本市場的,卻是一個負債超兩百億、股價連續三年暴跌的爛攤子,以及18萬股民的血淚控訴。
豪門內斗:
權力游戲中的帝國崩塌
2023年2月10日,鄭永剛在東京突發心臟病去世,這個市值近400億的新能源材料王國瞬間失去了主心骨。
按照鄭永剛生前“公司肯定是要兒子接班”的規劃,長子鄭駒在追悼會上誓言“接過旗幟”,順利當選董事長。
然而,遺孀周婷攜三名未成年子女突然發難,以繼承權為由質疑股東大會合法性,并申請凍結控制杉杉控股的核心平臺寧波青剛51%股權。這場權力博弈迅速升級為法律戰爭,1.53億元股權被鎖定三年,百億帝國的控制權瞬間冰封。
經過數月拉鋸,雙方在2023年5月達成和解:鄭駒留任董事長,周婷進入董事會。
但表面的平靜并未維持多久。2024年11月,鄭駒突然“因工作原因”辭任,周婷正式接掌杉杉系。
此時的杉杉集團早已千瘡百孔——負債飆升至122.65億元,短期債務占比93%,超80%持股遭司法凍結。
更致命的是,監管利劍落下:2022至2024年間,杉杉控股通過供應商占用上市公司資金17.88億元,長期隱瞞不報。
2025年6月,寧波中院對鄭駒持有的181萬股杉杉股份進行司法強制執行,執行均價分別為8.93元/股和9.75元/股,其持股數量歸零。
與此同時,鄭駒因與重慶寶亞商業保理集團的合同糾紛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名下資產遭輪候凍結。曾經被寄予厚望的“90后”接班人,最終以“老賴”身份黯然退場。
財務雪崩:
上市29年首虧背后的致命傷
股權爭斗的硝煙尚未散盡,杉杉股份的財務危機已徹底爆發。
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186.8億元,同比下降2.05%;歸母凈利潤巨虧3.67億元,同比下降147.97%,成為上市29年來首次虧損。扣非凈利潤虧損更是高達7.68億元,同比暴跌451.08%。
截至2024年末,公司總負債236.73億元,有息負債159.3億元,占比67.29%,而賬面貨幣資金僅27.71億元,存在53.55億元短債缺口。
現金流危機尤為刺眼。自2013年以來的12年里,杉杉股份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有7年為負,造血速度始終趕不上出血速度。
2025年一季度雖實現凈利潤3314萬元,但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為-1.5億元,同比暴跌146.37%,主要因偏光片業務銷售額增長導致營運資金占用激增。
目前,控股股東杉杉集團的債務危機已傳導至上市公司。
2025年1月,杉杉股份的控股股東杉杉集團被三家銀行申請破產重整。3月20日,法院裁定,杉杉集團與其全資持有的寧波朋澤貿易有限公司進行實質合并重整。杉杉集團的控股股東杉杉控股,同時也是杉杉股份的第三大股東,持有4.11%的股份。
在杉杉集團重整聽證會上,新任掌舵人周婷承受巨大壓力。會后面對記者時,她難以掩飾失落情緒:“后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也許更大的挑戰在后面。杉杉不放棄,不躺平。”
除此之外,2025年2月,杉杉控股一致行動人鄞州捷倫所持4829.33萬股被劃撥至債權人名下,控股股東陣營持股比例從50.51%降至48.37%。
6月25日,杉杉控股持有的1300萬股被司法處置,由知名“牛散”魏巍以每股8.42元、總價1.09億元競得。截至2025年6月,杉杉控股及其一致行動人的持股比例已下降到26.36%。
更要命的是,杉杉控股及其一致行動人累計被凍結股份達6.06億股,占其持股比例的100%,若被強制處置,控制權變更風險一觸即發。
資本絞殺:
股民血汗錢淪為博弈犧牲品
股權之爭與財務危機的雙重打擊下,杉杉股份股價從鄭永剛逝世時的18元/股暴跌至2025年6月的9.78元/股,市值蒸發超200億元。
更令投資者絕望的是,法律追責的大網正在收緊。2024年6月,寧波證監局查明杉杉控股通過預付款等方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17.88億元,并存在多起關聯交易未披露。
截至2025年6月,已有295名股民向法院提起索賠,要求賠償區間內的投資損失。“我們不僅虧了錢,還要面對漫長的訴訟,這簡直是雙重折磨。”一位投資者在股吧留言道。
那么,杉杉集團的重整能否讓杉杉股份實現“涅槃重生”嗎?
2025年3月,鄞州法院裁定受理杉杉集團及朋澤貿易的重整申請,目前正在公開招募重整投資人。
截至6月,深紡織A+深圳國資聯合體、寧德時代、寧波工投集團等已提交盡調申請,可能形成“產業資本主導+地方國資護航+財務資本套利”的混合模式。
若重整成功,公司有望剝離低效資產、引入戰略投資者,但核心資產7.82億股杉杉股份(占比34.71%)已被高比例質押與凍結,重整難度超乎想象。
杉杉股份的悲劇,是家族企業治理失效、高杠桿擴張與行業周期下行共振的結果。這場持續兩年的權力游戲,最終以鄭駒股權清零、周婷接盤爛攤子而收場,但留給資本市場的,卻是一個負債超百億、市值蒸發75%的“僵尸企業”,以及18萬股民的血淚控訴。
在這場沒有贏家的戰爭中,投資者用真金白銀為企業治理缺陷買單,監管機構需反思如何加強對控股股東資金占用的監管,而企業家更應明白:任何背離商業本質的權力博弈,最終都將反噬企業根基。
杉杉股份的故事或許是個極端案例,但它所揭示的教訓,值得每一個資本市場參與者深思。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