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投證券董事長定了!王蘇望一年內完成“兩級跳”
短短三天,國投資本(600061.SH)上演高層權力更迭“大戲”。
作者 | 劉銀平?編輯 | 付影?來源 | 獨角金融
7月2日,總經理陸俊因工作調動離任,由董事長崔宏琴代行總經理職責。而崔宏琴也剛于6月30日被選舉為新任董事長,接任離任的前董事長段文務。
段文務已加入中國五礦擔任黨組成員、總會計師,此前還兼任子公司國投證券董事長。
7月8日,國投證券對外公布,王蘇望為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身兼兩職,官網高管名單已更新。王蘇望于2023年7月通過公開招聘進入國投證券任副總經理,2024年10月升任總經理,如今升任董事長,一年內完成職場“兩級跳”。
國投資本旗下有證券、信托、基金、期貨四大金融板塊,其中國投證券憑借自營業務扭轉母公司兩年利潤下滑頹勢;但信托、期貨板塊利潤持續縮水,基金業務則遭遇規模與業績的雙重下滑壓力。
1
國投資本將帥相繼換任,
國投證券王蘇望升任董事長
根據國投資本公告,7月2日陸俊辭去了董事、董事會戰略與ESG委員會委員及總經理一系列職務,離任原因是工作調動,擔任總經理時間僅1年2個月。
陸俊1970年出生,是一名國投老將,曾任國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簡稱“國投泰康信托”)副總經理,國投資本副總經理,四川省財政廳副廳長、黨組成員(掛職),國投財務有限公司(簡稱“國投財務”)總經理等。2024年從國投資本領取的稅前報酬為38.82萬元。
總經理空缺期間,由董事長崔宏琴代行總經理職責,直至公司按程序聘任新任總經理為止。而52歲的崔宏琴也剛于6月30日被董事會選舉為新任董事長,接替6月10日因工作調動辭任的段文務。
崔宏琴擔任國投資本董事長此前已有預兆,在6月13日召開的九屆二十五次董事會上,崔宏琴就被提名為董事候選人,彼時已擔任黨委書記一職。
根據公開資料,崔宏琴為高級會計師,具有豐富的財務管理經驗,曾任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投集團”,國投資本第一大股東)財務部副主任、主任,融實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國投全資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支部書記,國投財務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
圖源:罐頭圖庫
此前辭任的前董事長段文務也是財務出身,和崔宏琴在工作履歷上有很多重合、相似的部分,1969年出生,曾任國投財務副總經理,國投集團財務部副主任、主任,國投安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國投資本總經理,國投財務董事長,中國投融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長等。
2023年4月段文務任國投資本董事長,任職時間1年2個月,2023年11月任國投證券董事長,此外還兼任渤海銀行董事。
根據中國五礦官網公布的高管團隊,段文務已擔任黨組成員、總會計師,如今已卸任國投證券董事長。
此前市場對誰將接任國投證券董事長有兩種猜測,一是由國投資本新任董事長崔宏琴兼任,二是由國投證券現任總經理王蘇望升任董事長。
7月8日,國投證券對外公布,王蘇望任國投證券董事長、總經理,一人身兼兩職,官網高管名單已更新。
來源:國投證券官網
王蘇望具有超過20年的證券從業經歷,于2023年7月通過市場化招聘加入國投證券,任副總經理,2024年4月擔任國投證券總經理長達10年的王連志被免職,王蘇望代任總經理職責,并于同年10月正式升任總經理。
如今王蘇望升任董事長,不到一年內完成職場“兩級跳”。
王蘇望的董事長任職資格需要等監管核準,目前應該是代履該職責,正式升任之后,總經理的職位將空缺下來,國投證券還需要確認下一任的總經理人選。
近兩年國投證券經歷人事巨震,包括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在內的多個核心職位頻頻調整。
2024年12月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劉純亮、財務總監楊成省、副總經理魏峰同一日離職,后來國投資本女將趙婷前來救場,一人身兼副總經理、總會計師、董事會秘書三職。
今年3月,國投證券分析師隊伍發生動蕩,固收首席尹睿哲攜團隊整體離職,這是一年多以來其第二次帶領團隊跳槽,上一次是從招商證券跳槽至國投證券。
國投證券的管理團隊與分析師團隊的動蕩,是業績壓力、管理層迭代、業務轉型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2
擁有四大金融版圖,
國投證券營收占比超7成
國投資本是國投集團的控股企業,成立于1997年并于同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成立時名稱為中紡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公司先后通過增發股份全資收購安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安信證券”),出售原有實業資產和收購國投中谷期貨有限公司,完成主營業務由紡織業到證券業的轉型,公司更名為國投安信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公司收購國投資本,至此,公司擁有證券、信托、公募基金、期貨等金融牌照。
國投證券:業績大增,得益于強勁的自營業務
國投證券原名安信證券,2006年8月由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并于同年9月、12月先后收購了原廣東證券、中國科技證券、中關村證券的證券類資產。
2013年末,國投集團收購安信證券股權,并通過重大資產重組置入國投資本,成為安信證券控股股東。總體來看,國投資本持有安信證券99.9969%股份,并通過全資子公司上海毅勝投資有限公司持有安信證券0.0031%股份,合計100%。
圖源:罐頭圖庫
2023年12月,國投資本公告稱,“安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國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名稱變更不涉及股權變更,不會對經營及財務狀況產生不利影響。
國投資本表示,更名是基于戰略定位、品牌規劃與自身發展的需要,未來將強化股東賦能和產融協同,努力把國投證券打造成為國投特色的金融品牌名片。
國投證券是國投集團的基石業務,2024年營業收入107.84億元,同比增長1.95%,歸母凈利潤25.3億元,同比增長30.49%。國投證券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占國投資本的71.62%、93.9%,可見國投證券對國投集團的業務貢獻有多大。
國投證券2024年之所以利潤大漲依靠的是強勁的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大增834.62%至18.6億元,但經紀業務、資管業務、投行業務、信用業務收入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縮水。
來源:國投證券2024年年報
實際上,2022、2023年,國投證券承受著較大的業績壓力,營收、凈利潤整體收縮,國投證券解釋,主要是受資本市場波動及一級市場發行節奏放緩影響所致。自營業務為“看天吃飯”,收入能否持續增長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鯨平臺智庫專家、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表示,券商業績表現與整個市場環境關系密切,券商行業持續回暖、市場環境持續改善,對企業的業績起到積極帶動作用。
而近兩年高層人事大換血,難免會對國投證券的經營發展、策略制定產生一定影響。
郭施亮認為,金融機構多位高管變動對企業經營會帶來一定沖擊,如果在離任者管理能力較強,推動企業業績增長,那么他們的離職對公司經營管理會產生較大影響。
國投泰康信托:營收、凈利連續兩年“雙降”
國投泰康信托的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的沈陽市信托投資公司,2003年更名為弘泰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5月,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全面收購了弘泰信托,后更名為國投弘泰信托投資有限公司。
此后,股東、公司名稱又經歷了幾輪變更,2015年引入戰略投資者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并更名為國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
2020年3月,國投泰康信托注冊資本增至26.7億元,增資后股東結構變更為:國投資本持股61.29%,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7.06%,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持股3.45%;悅達資本股份有限公司持股8.20%。該股權結構一直持續到現在。
圖源:罐頭圖庫
背靠國投資本和泰康保險兩大股東,國投泰康信托也未能逃脫行業周期性規律,近兩年經營業績不理想。
2024年國投泰康信托(單體,不含旗下國投瑞銀基金)營業收入14.66億元,同比下降22.17%,凈利潤7.12億元,同比下降29.75%,連續兩年營收和凈利“雙降”。業績下滑有多方面原因,包括市場環境變化、公司內部治理、業務結構不夠優化等。
從具體項目來看,2024年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投資收益分別為13.63億元、2.97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0.87%、27.9%,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連續三年虧損且虧損幅度逐漸擴大,2022-2024年收益分別為-0.45億元、-0.84億元、-2.07億元。
此外,和業內動輒百億元的注冊資本相比,國投泰康信托的注冊資本在行業中處在中下水平,信托資金排名落后于主要業務和盈利能力,已經受到了資金相對不足的制約。
國投瑞銀基金:規模擴張下的隱患
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投瑞銀基金”)的前身是2002年6月成立的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年,瑞士銀行集團(簡稱“瑞銀集團”)和國投泰康信托(原國投弘泰信托)共同受讓中融基金全部股權,瑞銀集團持有49%股份,達到當時政策允許的外資持股上限,國投泰康信托持有51%股份。
中融基金被重組為合資基金公司,2005年6月更名為國投瑞銀基金。
2019年10月,原泰達宏利基金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王彥杰出任國投瑞銀基金總經理,在戰略布局、產品創新、投研體系優化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推動了多項變革,帶領公司走出了規模下滑困境。
圖源:罐頭圖庫
從2019年到2024年,基金管理規模從816.88億元增至2787.96億元,5年增長241.29%,非貨幣基金規模由416.14億元增至1557.67億元,5年增長271.31%,非貨基規模排名由45名升至32名。
不過市場對這位來自臺灣的掌舵者也有不同聲音,在其帶領下,國投瑞銀基金權益團隊大力押注新能源賽道,投資風格激進,近三年大量產品跑輸業績基準。根據天天基金網數據,近三年國投瑞銀基金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為-17.08%,而同行平均水平為-10.52%。
2025年一季度末國投瑞銀基金管理規模2484.12億元,環比下降10.9%,雖然二季度規模小幅回升至2507.75億元,但相較于去年末仍有較大幅度下降。
近期,有關國投瑞銀基金股東或變更的消息在業內開始流傳,瑞銀集團有意收購國投泰康信托股權。如果股權收購事件落地,瑞銀集團將成為國投瑞銀基金的控股股東,但對公司發展來說是好還是壞,那就難說了。
國投期貨:凈利潤三連降
國投期貨有限公司(簡稱“國投期貨”)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上海中誠期貨經紀有限公司,是我國首批成立的期貨公司之一,后來經歷多輪增資擴股、股東變更、公司更名、
2010年國投資本取得國投期貨的控股權,2016年將全部股份轉讓至子公司國投證券名下,目前國投期貨是國投證券的全資子公司,而國投集團對其投資控股時間已達15年。目前國投期貨已在全國設有13家分公司及4家營業部。
根據國投資本披露的數據,截至報2024年末,國投期貨總資產497.28億元,同比增長0.69%;凈資產42.87億元,同比增長5.28%;客戶權益規模446.7億元,同比增長1.89%;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26.45億元,同比下降18.52%,凈利潤2.15億元,同比下降15.69%。自2021年凈利潤達到4.31億元歷史新高,此后連續三年下降。
期貨行業的傳統經紀業務盈利能力下降,交易所的返還政策調整、低利率環境以及行業競爭加劇都對經紀業務造成了負面影響,期貨公司整體面臨著盈利壓力。
圖源:罐頭圖庫
從證券、信托、基金、期貨四大金融業務板塊來看,業績表現參差不齊,國投證券憑借著強勢回暖的A股,業績打了一個翻身仗,國投泰康信托和國投期貨則因為行業環境問題面臨業績下滑的困境,國投瑞銀基金在規模高速擴張后,部分產品業績下滑、規模縮水。
2024年國投資本營業總收入150.58億元,同比下降13.76%,為近四年來最低水平,歸母凈利潤26.94億元,同比增長14.32%。增利不增收是2024年很多金融機構的共同現象。
2025年一季度,營業總收入33.05億元,同比增長3.45%,歸母凈利潤6.8億元,同比大增94.47%,幾近翻倍。
國投資本在財報中解釋,營收增長主要因子公司大宗商品銷售收入增加,凈利潤增長主要因子公司投資業務、經紀業務收入增加。和去年一季度行情較差、基數較低也有較大關系。
國投資本董事長崔宏琴的上任及總經理陸俊的離職,標志著公司管理層進入新一輪調整,隨著段文務卸任國投資本董事長,子公司國投證券近期也可能迎來董事長變更,接連不斷的高層換血對公司而言可能面臨戰略延續性、團隊穩定性和市場信心等方面的考驗。
崔宏琴作為國投資本新任董事長,上任初期即面臨多重壓力,包括戰略延續性與調整的平衡、團隊穩定與人才流失風險、市場波動及業績增長的挑戰。你看好這位“70后”女掌門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