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維IPO被抽中現場檢查:團隊股東仍存對賭條款,曾被詐騙85萬
公開信息顯示,易思維于2025年6月5日遞表上交所科創板,保薦機構為國投證券,近期易思維的科創板IPO已進入問詢階段。
來源|港灣商業觀察? 作者|施子夫
7月3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發布《關于2025年第二批首發企業現場檢查抽查名單的公告》,易思維(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思維)等共計10家公司出現在抽檢名單中。
根據Wind數據顯示,2023年被抽中現場檢查的17家企業中,有12家撤回IPO申請;2024年被抽中的4家企業中,有2家撤回。
公開信息顯示,易思維于2025年6月5日遞表上交所科創板,保薦機構為國投證券,近期易思維的科創板IPO已進入問詢階段。
營收凈利潤表現不錯,毛利率向上
天眼查顯示,易思維成立于2017年,公司專注于汽車制造機器視覺設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為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過程的各工藝環節提供機器視覺解決方案。此外,公司也在軌交運維與航空領域開展了業務布局,持續拓展新的應用場景。
按照產品及服務類型分類,易思維的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自視覺檢測系統、視覺引導系統、視覺測量系統及其他產品。從2022年-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內),視覺檢測系統實現收入分別為8918.38萬元、1.26億元和1.73億元,占當期收入的39.98%、35.46%和44.13%。
其次系視覺引導系統業務,期內該業務實現收入分別為7953.87萬元、1.6億元和1.56億元,占當期收入的35.66%、45.23%和39.8%;視覺測量系統實現收入分別為4366.03萬元、5139.23萬元和4738.73萬元,占當期收入的19.57%、14.49%和12.08%。其他產品實現收入約占各期易思維主營業務收入的5%以下。
報告期內,易思維實現營收分別為2.23億元、3.55億元和3.92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40.12萬元、6103.86萬元和8546.06萬元,剔除股份支付影響后的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為1892.35萬元、5567.21萬元和7034.8萬元,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62.69%、64.69%和65.49%。
目前,易思維的業務主要聚焦于汽車制造領域。公司方面也透露自身面臨“應用行業單一,抗風險能力不足”等競爭劣勢。
還需要指出的是,在易思維的收入構成中,公司及部分子公司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和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15%稅率)等稅收優惠政策,并適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
報告期內,公司獲得的稅收優惠金額分別為2392.05萬元、3240.44萬元和3404.14萬元;期內,公司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分別為2060.63萬元、3628.92萬元和3914.02萬元。經計算,期內易思維獲得的稅收優惠和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合計達到了1.86億元。
公司方面也表示,若未來國家主管部門對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政府補助政策作出不利調整,或公司不再符合相關的認定條件,將可能導致公司享受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的金額減少甚至完全無法享受,進而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應收賬款占比偏高,期間費用率高同行
由于所處汽車行業存在項目周期長、結算賬期長的特征,易思維應收賬款等其他流動資產指標在期內均出現明顯增長。
報告期各期末,公司的應收賬款賬面余額分別為9638.08萬元、1.29億元和1.57億元,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3.16%、36.42%和39.95%;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分別為1348.25萬元、1813.32萬元和2218.28萬元,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8286.83萬元、1.11億元和1.35億元,占流動資產比例分別為16.76%、18.72%和19.89%。
各期公司的存貨賬面余額分別為1.5億元、1.76億元和1.66億元,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分別為574.7萬元、1106.04萬元和1510.59萬元。
于上述同一時期,易思維的應收賬款、合同資產及其他非流動資產中合同資產賬面余額合計分別為1.37億元、1.85億元和2.31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達61.40%、52.11%和58.77%。最近三年,易思維應收賬款及合同資產持續飆升,占營業收入比重過半。
此外,報告期各期末,易思維的存貨周轉率分別為0.76次、0.77次和0.79次,明顯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存貨周轉率均值2.65次、3.14次和2.87次。
伴隨應收賬款及存貨規模進一步擴大,易思維的資金壓力也在與日俱增。報告期各期末,易思維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2562.16萬元、4542.36萬元和2594.73萬元。2024年度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較2023年度有所下降,主要系公司2023年度比2024年度更多的通過票據貼現獲取現金流進行資金管理。
《港灣商業觀察》還注意到,易思維期內的期間費用率要明顯高于同行不少。
報告期內,易思維的期間費用合計分別為1.42億元、1.88億元和1.9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3.63%、53.04%和49.86%;同行可比公司期間費用率均值分別為31.44%、38.4%和43.58%。
內控問題頻發,團隊股東仍存對賭條款
此次IPO,易思維計劃募資12.14億元,其中擬投入7.05億元用于機器視覺產品產業化基地項目;4.09億元用于機器視覺研發中心項目;1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易思維的實際控制人為郭寅。郭寅直接持有公司12.27%股份,通過實際控制易實思遠、易實天誠、易實至誠分別間接控制公司35.08%股份、5.95%股份、2.83%股份,合計控制公司56.13%股份。
此次闖關科創板,公司簽署的對賭條款等事宜也受到外界頗多關注。
據了解,易思維的歷史沿革中多次引入外部投資者,各投資方投資入股時與公司簽訂的股東協議涉及特殊權利條款包括回購權、優先清算權及反稀釋權。
2023年12月29日,易思維、天津易思維與易思維合計26名股東簽署了《股東協議之補充協議(一)》,公司作為回購人的義務已經于2023年12月31日終止且自始無效;同日,公司團隊股東與18名投資人股東簽署的《股東協議之補充協議(二)》的相關約定,“公司未能于2024年6月30日前申請并通過省證監局對公司的上市輔導驗收”,團隊股東同意,按照《股東協議》第2.1條“回購權”等的約定承擔相應義務。
因公司未于2024年6月30日未完成證監局輔導驗收,根據上述條款,團隊股東開始按照《股東協議》第2.1條“回購權”等的約定開始承擔相應義務。按照《股東協議》第2.1.10條,公司未能于2024年9月30日完成合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國投基金有權要求實控股東回購其持有的公司股權。
在上述對賭協議觸發的背景下,海邦展優、安豐元港等7名投資人有新增/增持公司股份的意愿,經各方協商,由前述投資人購買國投基金持有的公司股份,與國投基金約定的回購款差額部分由實際控制人補足。
2025年4月30日,公司團隊股東與合計23名其他股東(即不含易實思遠、郭寅、郭磊、莊洵、尹仕斌、易實唯誠、易實天誠及易實至誠)簽署了《〈關于易思維(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股東協議〉之補充協議》,公司未作為該協議的簽署方。該協議中包含了回購權、優先清算權及反稀釋權。
易思維在招股書中表示: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公司與其股東之間不存在對賭協議或其他類似安排。公司團隊股東與相關股東之間存在附生效條件的對賭協議,但生效條件尚未達成,公司未參與簽署相關協議、不作為對賭協議的當事人,股東之間的特殊權利義務安排不存在可能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化的約定,不與市值掛鉤,不存在嚴重影響公司持續經營能力或者其他嚴重影響投資者權益的情形。
內控方面,根據招股書顯示,易思維存在的內控不規范行為包括第三方資金拆借事項、因未核實境外賬戶的真實性導致公司損失、個人代收就餐費用及員工住宿水電費等。
2022年4月,易思維曾拆借資金45萬元給杭州禹奕,再由杭州禹奕拆借給成都蓮洲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蓮洲科技有限公司系公司客戶,其因臨時資金短缺,出于長期合作考慮,公司拆借上述款項用于其日常經營。該款項及對應利息已于2023年7月足額歸還。
2023年7月,易思維拆借資金50萬元給廣州環視云圖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2月、2024年11月,廣州環視云圖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歸還5萬元、45萬元拆借本金,并于2025年3月,支付資金拆借利息6萬元。
2022年7月及8月,易思維員工在給境外子公司轉賬時未核實付款賬號信息的真實性,遭遇犯罪團伙詐騙,涉案金額共計13.72萬歐元。案發后,公司第一時間向警方報案,警方已立案并開展案件調查辦理工作。該事件公司已確認凈損失共計85.12萬元。
報告期內,易思維存在通過行政人員個人支付寶賬戶于2022年1月至5月向宿舍員工直接收取員工公寓水電費用以及于2022年4月至5月直接收取員工餐費情況,合計發生金額14.25萬元,收取款項直接用于向第三方餐飲公司支付員工食堂費用。截至2022年5月末,公司對該不規范行為已整改,相關內控制度運行有效,個人代收代付問題已經清理完畢,涉及的個人支付寶賬戶也于2024年度注銷。
有市場人士指出,種種內控問題反映出公司在以往的合規層面缺乏有效治理,尤其是被詐騙一事,正常設定好財務制度的話,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而公司持續了兩個月。
報告期內,易思維受到過一起行政處罰。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江)市場監督管理局于2024年4月15日出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發現易思維存在使用未經定期檢驗特種設備的違法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八十四條第一項被處以30000元的罰款。(港灣財經出品)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