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一碰”支付背后的“潮汕大佬”沖IPO,小米美團螞蟻齊押注
客戶包括西貝、好特賣、古茗等公司。
作者|劉俊群?編輯|劉欽文
潮汕大地從不缺傳奇:馬化騰締造騰訊帝國,黃光裕書寫國美神話,陳湖文讓晨光文具走進千萬書桌,陳凱旋將立白日化擺上萬家貨架。這片土壤孕育的創業者,總帶著一股敢闖敢拼的勁頭。
如今,另一位潮汕企業家林喆正帶著他的商米科技叩擊資本市場大門。上海商米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商米科技”)是一家商業物聯網(BIoT)解決方案提供商,主打智能商用設備——從街頭小店的收銀記賬,到“碰一碰”支付、刷臉支付等場景,都能通過其設備輕松實現。
眼下,他已帶領商米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身后有小米、美團、螞蟻集團三大巨頭鼎力押注,客戶名單中更不乏西貝、好特賣、古茗等知名品牌。
但這家被資本青睞的企業,IPO之路并不平坦:2021年沖刺科創板時,公司在兩次問詢后悄然撤回申請。那么公司如今轉戰港股能否如愿?這位潮汕創業者的資本答卷,正待市場審閱。
年入35億元沖IPO
客戶包括西貝、好特賣、古茗
商米科技自2013年成立以來,憑借其獨特的商業物聯網(BIoT)解決方案,迅速在全球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按2024年收入計,商米科技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安卓端BIoT解決方案提供商,占1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不過,商米科技的營收并非一路高歌猛進。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經歷了波動,分別為34.04億元、30.7億元和34.56億元。凈利潤也隨之起伏,分別為1.6億元、1.01億元和1.81億元。
盡管整體業績有所波動,但毛利表現依然可圈可點。毛利從2023年的8.21億元增長21.5%至2024年的9.97億元,毛利率也從2023年的26.7%提升至2024年的28.9%。
從收入結構來看,公司業務主要由兩大板塊組成:智能設備銷售和PaaS平臺及定制服務。前者涵蓋了POS機、自助收銀臺等硬件設備,后者則為這些設備提供云端服務和后臺支持。
圖源:《招股書》
2022年-2024年,商米科技的收入主要來自智能硬件設備,該業務帶來的收入分別為33.89億元、30.08億元和34.38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均高于98%,相比之下,PaaS平臺的貢獻微乎其微,2024年僅占收入的0.5%,約為1838萬元。
商米科技的客戶基礎廣泛,國內的西貝、好特賣、古茗等知名餐飲零售品牌,國際上的Keeta(美團海外版)、UberEats、Grab等外賣平臺,都成為了商米科技的長期合作伙伴。
然而,隨著這些大客戶的訂單需求逐步上升,商米科技的客戶集中度問題也逐漸浮現。從2022年到2024年,公司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分別為42.3%、28.8%和41.1%。最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在這三年里分別為19.3%、16.5%和22%。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指出,公司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占比較高,如果主要客戶的訂單需求減少,或者公司無法及時拓展新的客戶資源,將直接影響業績情況。
圖源:《招股書》
此外,商米科技在全球市場的客戶數量呈現下降趨勢。2022年至2024年,公司客戶數量從2506名下降至2262名,客戶流失的現象不容忽視。
另一方面,在生產模式上,商米科技的代工模式雖然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但也引發了市場的質疑。
尤其在公司2021年沖擊科創板時,上交所多次對其代工模式提出問詢,關注其核心技術如何在代工生產中得到應用;是否對主要代工廠商存在依賴。
不過,商米科技回應稱,代工廠集中度較低,公司對任何單一供應商的采購額均未超過同期采購金額總額的50%。
如今,商米科技仍然依賴代工模式。2024年,商米科技超92%的產品由代工廠生產。這樣的模式也使得公司在產品質量管控上面臨一定挑戰。公司也提示道,商米科技依賴數量有限的OEM及ODM供應商生產硬件設備。若無法對這些供應商持續實施有效管控,可能引發生產延誤、質量不穩定或供應鏈中斷等問題,進而影響運營效率和客戶滿意度。
小米、美團押注
“潮汕大佬”的創業史
盡管商米科技的代工模式和客戶集中度高存在隱憂,但資本市場對它的青睞從未動搖。從2014年開始,商米科技的融資路可謂一帆風順。
2014年,公司完成了由小米金星創投、深創投和自然人胡澤民聯合注資8000萬元的A輪融資。緊接著,2015年商米科技又完成了2億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大眾點評、金星創投和深創投。
同年6月,微店再度向商米科技追加1億元B+輪投資。此后,商米科技的融資步伐更為迅猛。
2017年9月,中民投與光速中國聯合注資1億元,而2019年,螞蟻科技領投,農銀國際跟投,完成了規模數億元的D輪融資。
圖源:罐頭圖庫
就在同年4月,螞蟻科技再次通過受讓股權和增資擴股,向商米科技注入了11.88億元資金。這一系列融資讓商米科技的估值突破了1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 73 億元),成功躋身獨角獸行列。
商米科技的成功,離不開關鍵人物——林喆。作為商米科技的執行董事、董事長兼總經理,林喆的創業歷程可謂傳奇。
林喆是一位連續創業者,1994年7月畢業于汕頭市鮀濱職業中學。1996年,年僅21歲的他敏銳發現了國產POS機市場的空白,創立了廣東川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川田科技”),推出了中國首款民營POS機,價格僅為進口設備的十分之一。
為了提升競爭力,林喆曾游學歐洲,并在2006年帶領川田科技獲得德國iF國際工業設計金獎(計算機類別)。然而,POS機產業鏈較短、缺乏后續開發潛力,這讓林喆意識到亟需尋求新的突破。
根據新媒體“創業貓”對林喆的專訪報道,林喆當時認為“有沒有一種可能,通過一個平臺,可以把周邊的消費者和周邊的店都連接起來。”
圖源:罐頭圖庫
于是,2013年,林喆創立了上海我有信息科技公司,開始布局O2O智能硬件系統,并推出了“我有外賣”平臺。該平臺迅速吸引了大批業內人才加盟,半年內商家數量突破六千家,成功躋身市場第二陣營。
2014年,“我有外賣”獲得了小米等投資者的青睞。然而,面對美團、餓了么等巨頭的資本戰爭,林喆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外賣平臺的數億估值,轉型為智能硬件企業,成為“賣鏟人”。
當時林喆認為,若無法在風口時期成為第一陣營的一員,不如考慮轉變戰略,向第一陣營的公司提供支持。
他表示,“商米轉型后,我們的資源,包括投資方、團隊、理念、產品、軟硬件操作系統等,都走在第一陣營,迅速將我們的不足和劣勢轉化為優勢。”
2015年,“我有外賣”完成了從O2O到智能硬件的轉型。公司推出的外賣接單神器,迅速占領了安卓POS機市場,3個月內成為市場第一。
2016年,“我有外賣”正式更名為“商米科技”,全面進軍商業物聯網領域。此前推出的外賣接單神器成功讓公司實現了1億元年收入。
圖源:罐頭圖庫
如今,商米科技的股權結構采取了同股不同權模式,林喆控制著100%的A類股和15.78%的B類股,穩居控股股東。在B類股中,螞蟻集團持股37.56%,美團和小米分別持股11.29%和10.72%,深創投則占據了9.48%的股份。
作為潮汕人,林喆對家鄉充滿自豪,認為潮汕人注重信用,并對潮汕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表示,改變潮汕不僅僅局限于本土,潮汕的影響力遍布全球,而潮汕的名聲則源自全球各地潮汕精英們對創業精神和事業突破的貢獻。
如今,商米科技前闖科創板未果,今叩港股大門,林喆能否帶著商米,把智能收銀機的"滴答聲",敲成資本市場的"定音鼓"呢?
你看好商米科技IPO嗎?評論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