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助貸會員權益:有的明碼標價,有的暗箱設套
合規之下,難有盈利?
來源|柒財經? 作者|嘉毅
距離助貸新規正式實施,只剩兩個月時間,“24%+權益”模式取代“雙融擔”模式迅速興起,成為助貸平臺主流轉型方向。
但與此同時,權益服務所包含的種種套路,讓借款人防不勝防,看似合規的表象下,仍然難以擺脫變相突破24%利率紅線的“原罪”。
近期,監管層向部分持牌機構下發關于會員權益的調研通知,重點關注權益服務是否存在捆綁銷售、質價不符等情況。
監管關切之下,“24%+權益”模式前途未卜。但可以預見,這場合規與爭取更多盈利的博弈將仍會持續上演。
明碼標價的小權益
兩個月前,家住北京的張明(化名)由于生意失敗、周轉不開,開始嘗試在一些不太知名的網絡平臺借款,輾轉多家平臺下來,他真真切切體驗到了眼下網貸平臺的“套路滿滿”,尤其是無孔不入的會員費,讓人防不勝防。
“我下了一個貸款平臺的APP,簡單注冊之后,馬上就跳出來一個彈窗提醒‘你有一個VIP待激活’,打開之后,是一個會員權益,價格是每月39.9元,首月只要29.9元,掃了一眼內容,除了‘優先審批’、‘極速放款’讓我有點心動外,其他的什么視頻平臺會員、5元外賣券、10元奶茶抵扣券什么的,一看就很雞肋”,張明回憶說,當時覺得沒啥價值,就立馬關掉了。
但在申請貸款的過程中,急需用錢的張明很快改變了主意。填好材料、做完人臉識別,終于進入了審批環節,但接下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張明多次查看,頁面一直顯示“額度正在審批中”,與此同時,推銷會員權益的彈窗不斷彈出,不僅繼續強調“優先審批”、“極速放款”,而且還承諾不下款就退費。
權衡之下,張明覺得如果能快速下款,多花29.9元買個會員也可以,于是就決定充會員。但讓他沒料到的是,跳轉到支付寶付費時,實際需要付的金額根本不是29.9,而是將近500元,“也就是需要一次性繳納整整1年的會員費,這不明顯就是趁火打劫嘛,借錢還要辦包年會員,誰會常年來借錢?”一氣之下,張明索性直接卸載了APP。
這種在下款之前需要預先充會員的玩法,并不少見。而且,黑貓投訴平臺顯示,有不少的借款人,聽信了平臺“不下款就退款”的承諾,但最終的結果是錢沒借到,退款承諾也難以兌現,平臺往往以各種理由拒絕退款。
這種容易讓人心生抵觸的預交費模式的改良版本,是“先享后付”。“先享后付”相比“不下款就退錢”,表面看上似乎更加穩妥,但事實上,對于借款人而言,不可控性更強。
在北京工作的馬凌(化名)在放棄了多家需要預付費的平臺后,最后選擇了一家“先享后付”的平臺,最后順利取得了額度。但當他正為自己的謹慎竊喜時,讓他始料未及的一幕發生了,“5000元的額度,當時沒有細看協議,我以為只用交1個月49.9元的會員費,但誰承想,下款沒到1秒直接劃扣了500元,差不多就是1年的會員費”,馬凌非常懊悔,但在他意識到的那一刻,就已經沒辦法取消了。
此外,相比預付費的“不下款就退費”,“先享后付”也讓馬凌在找平臺理論或者投訴時,難占上風,因為平臺聲稱馬凌已經享受了“極速審核”等會員服務,所以不符合退費條件。
暗箱操作的大權益
雖然存在爭議,但上述會員費某種程度上而言,尚屬明碼標價,且給予了借款人一定的選擇權,借款人并非完全不知情。相比之下,部分平臺則套路更深,會員權益收費標準不透明,而且往往在提交申請時默認勾選,在借款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已經生效。
張明后來找到一家沒有明示要收會員費的平臺,借款申請頁面顯示的利率也不太高,他感覺這個平臺似乎沒有太多套路,于是按照提示很快走完了申請流程,中途都是常規的步驟,他也沒有太在意各種協議。
直到最近,偶然查詢賬單時才發現,除了正常的本息之外,還有一筆名為“大權益PRO”的消費賬單。“到手的借款是10600元,分12期還,每期還款1002.33元,咋看起來利息并不高,但沒想到還有一筆大權益PRO的消費賬單,總共2382元,分了6期,每期397元”,張明說,這個大權益PRO訂單他本人是完全不知情的,而且他從借款到現在也沒有在平臺上使用過任何權益,“如果事先知道這些,我肯定就不借了,這顯然比很多平臺事先收的會員費高太多了!”
張明聯系客服詢問大權益賬單的收費標準,客服始終含糊其辭,只是說是根據借款人的資質以及申請額度來綜合確定。
柒財經發現,類似的案例并不少見,比如有借款人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表示,自己在某平臺上先后借了兩筆錢,第一筆10000元,平臺分兩期共收取了1540元的權益費用,第二筆7000元則是分三期共收取了1596元。同一個借款人,先后兩筆借款的額度與權益費用明顯不存在比例關系,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平臺收取權益費并沒有一定之規。
第三方成風險“隔離墻”?
而無論是含有明碼標價成分的會員費,還是完全暗箱操作的權益費用,借款人如果想要追回相關費用,都會面臨重重阻礙和推諉,這是因為平臺及其相關方事先已經做了充分的風險切割。
馬凌后續在尋求退還高額會員費的過程中,遭遇了相關方持續的“踢皮球”,任何一方都聲稱自己沒有責任。
“我先是找到借款平臺,平臺告訴我,他們只是提供金融產品信息展示的第三方平臺,并不參與用戶與貸款機構的借貸事宜,只能配合協商溝通,然后就讓我打放款方的電話,然后放款方又告訴我,只跟我簽了欠款合同,會員服務協議是我跟第三方服務商簽的,如果有疑問需要找第三方協商,最后好不容易打通了第三方的電話,他們又跟我說,平臺反饋我確實使用了‘加速審批’等會員服務,所以不符合退費條件”,馬凌說折騰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原地,他已經不想再浪費時間了,感覺不會有什么結果的。
有業內人士表示,由第三方作為主體來提供會員服務,是為了最大程度地規避風險。一般來說,助貸平臺的會員權益都包含兩大類,一類是金融權益,說白了就是給借款人開一些小小的后門,比如優先審批、優先審核、還款優惠等等;另一類是非金融權益,這個就比較五花八門了,比如購物權益(滿減優惠券)、吃喝玩樂權益(音視頻會員、出行平臺會員、餐飲優惠券、觀影會員等)。
“兩類權益哪種含金量高,對于借款平臺上的用戶而言,絕對是不言而喻的,非金融權益,僅僅是錦上添花而已。但對于助貸平臺而言,第三方提供的非金融權益,卻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金融權益需要跟非金融權益放在一起包裝,才好端出來,否則,如果只兜售金融權益,那么很容易被解讀為變相提高息費。”
“但實際上,金融權益的實際價值也相當有限,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作用,因為最終放款的是金融機構,借款人是否購買會員,對于金融機構的風險評估流程不會有絲毫影響,此外,站在金融機構的角度,為了獲取額度不惜購買會員的借款人,反而風險更大,更不容易獲得額度”,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分析道。
“24%+權益”問題的核心在哪?
助貸平臺會員權益服務興起的大背景,是今年4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助貸新規”)提出,商業銀行應將增信服務費計入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明確綜合融資成本區間,且須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有關規定。
天眼查顯示,助貸新規將于10月1日正式實施。這意味著,此前業內普遍通過“雙融擔”模式將實際貸款利率做高至24%以上的操作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在政策強力指引下,助貸行業貸款服務的年化利率降至24%以下已是大勢所趨,由此,“24%+權益”模式迅速涌現,成為眾多平臺的重要轉型探索方向。
但與此同時,權益服務的種種亂象也快速引爆,并引起監管關注。近期,監管層向31家消費金融公司發出關于會員權益的調研通知,重點了解消金公司及合作助貸平臺提供會員權益服務情況,是否存在變相突破24%的利率限制,以及捆綁銷售、質價不符等情況。
監管的調研重點,直指目前“24%+權益”模式種種亂象的核心。而從演化脈絡上,可以清晰地看到,“24%+權益”模式與“雙融擔”模式一脈相承,其目的都是試圖在合規的框架下,實現對于最高法貸款利率年化24%紅線的實質性突破。
業內人士指出,助貸平臺之所以要鋌而走險堅持突破24%紅線,其背后有著實實在在的成本考量,“長期以來,銀行、消金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通過助貸平臺開展業務,在貸款定價上,通常有三個主流的參考標準,分別是年化18%、24%、36%,不同的定價對應不同信用風險的客群。而對于絕大部分中尾部助貸平臺而言,風控成本、運營成本、資金成本疊加獲客成本,決定了只做24%以下業務,可能很難覆蓋成本。”
因此,從助貸平臺商業可持續性的角度來看,“24%+權益”模式的目前所暴露出的核心問題幾乎是無解的。如果助貸平臺想要徹底擺脫“變相突破24%利率限制”的指責,那么會員權益就不能捆綁銷售、質價不符,就要做到客戶自愿、質價相符。但如此一來,會員權益業務的高額利潤空間便會被大幅壓縮,平臺就仍然難以越過盈虧平衡線,直接影響到平臺存亡。
而如果從更大層面來看,24%以上客群的借貸需求是否應該被滿足?又該以何種方式滿足?監管調研之后是否會認可“24%+權益”模式?這些問題目前都尚無定論,但可以預見,這場合規與爭取更多盈利的博弈將不會輕易結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