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Q2財報看供應鏈管理:瑞幸如何通過優化供應鏈打造核心競爭力
從Q2財報看供應鏈管理:瑞幸如何通過優化供應鏈打造核心競爭力
對于零售連鎖品牌而言,供應鏈的強弱直接決定其長期競爭力。在咖啡行業從“規模競速”向“質量競爭”轉型的關鍵階段,瑞幸咖啡交出了一份備受關注的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瑞幸第二季度增長加速,總凈收入達123.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1%;GAAP營業利潤達17.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8%;二季度門店總數達26206家,門店規模繼續保持國內連鎖咖啡品牌第一的位置。
不過在亮眼成績的背后,我們更應該看到瑞幸如何通過產能升級、全球布局與文化賦能的三維布局,以供應鏈為基石,打造立體化競爭生態的思考。
全國最大烘焙網絡落地,產能與效率雙提升
2025年二季度,瑞幸的供應鏈建設又取得重大進展。6月25日,瑞幸咖啡(廈門)創新產業園正式動工。該項目總投資30億元,建成后年烘焙產能達5.5萬噸。未來,瑞幸將形成福建廈門、福建屏南、江蘇昆山、山東青島四地聯動的咖啡豆供應網絡,總烘焙產能躍升至15.5萬噸。這一布局不僅顯著提升了瑞幸的產能規模,更通過集中化、智能化的生產模式優化成本效率與品質把控。
值得關注的是,瑞幸在綠色生產領域持續發力,也為其供應鏈的長期競爭力加分。2025年5月,瑞幸咖啡(江蘇)烘焙基地獲得LEED BD+C鉑金級認證,6月,瑞幸咖啡云南保山鮮果處理加工廠獲世界自然基金會“生態友好型工廠(示范)”認證。這種對可持續發展的投入,不僅符合全球碳中和趨勢,更通過低碳運營降低了長期成本,為供應鏈的長期競爭力筑牢根基。
全球原產地布局深化,文化賦能提升品牌溢價
瑞幸的供應鏈戰略不僅聚焦產能提升,更通過全球原產地布局與文化賦能構建差異化優勢。
在供應鏈布局方面,自瑞幸咖啡提出“要喝就喝原產地”的品牌理念以來,其全球優質原產地布局的步伐一直未停歇。從巴西的優質咖啡豆到印尼的天然毛椰子,從云南哀牢山的褚橙到廣西橫州的茉莉花,瑞幸持續拓展全球優質原材料供應鏈。這種多元化的原料布局,既保障了產品的品質穩定性,也為產品創新提供了豐富靈感。
在文化賦能層面,瑞幸通過品牌合作、文化交流與文化營銷等進一步放大供應鏈價值,將供應鏈優勢轉化為品牌資產與市場影響力。2025年4月,瑞幸咖啡成為“消博會推薦咖啡品牌”,以“咖啡+”創新模式推動產業鏈升級,助力中國咖啡產業的國際化發展;5月,開啟瑞幸巴西咖啡文化節2.0,通過打造巴西咖啡主題店、巴西咖啡博物館,啟動“巴西中小咖農扶持計劃”,不斷深化與巴西在咖啡經貿與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在助力中巴咖啡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強化品牌在全球咖啡產業中的話語權。特別是5月“中國—巴西商業研討會”上與巴西總統的會面及“中巴咖啡文化戰略合作伙伴”授牌,更標志著瑞幸已從單純的原料采購方升級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推動者。
供應鏈賦能市場表現,行業地位持續鞏固
咖啡行業競爭已步入深水區,供應鏈能力無疑成為決定品牌勝負的關鍵因素。瑞幸通過全球化布局構建穩固的原材料供應體系、在生產環節積極踐行ESG打造行業可持續發展典范、通過文化賦能提升品牌附加值與全球影響力全方位塑造立體化競爭生態等舉措,不斷強化自身供應鏈勢能,提升自身競爭力。
數據顯示,瑞幸材料成本在總凈收入中的占比從2024年同期的40%下降至37%,這一優化不僅得益于瑞幸產品組合的調整,也得益于瑞幸供應鏈優勢持續提升帶來的持續降本增效。而以絕對值衡量,瑞幸材料成本同比增長37%達到人民幣46億元,這一增長也與瑞幸的業務擴展步伐保持一致。這意味著,瑞幸在實現業務規模高速擴張的同時,成功提升了經營效率,其成本結構正朝著更健康、更具規模效應的方向優化。
這種成本結構的優化與業務規模的擴張,在門店端形成了清晰的正向反饋。瑞幸咖啡2025年Q2財報顯示,二季度瑞幸咖啡凈新開門店2109家,其中在中國市場凈增門店2085家,門店總數達到26117家,其中自營16903家,聯營9214 家;國際市場凈增門店24家,海外門店總數達到89家。經營業績方面,二季度,瑞幸咖啡自營門店收入達91.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5.6%;自營門店同店銷售增長率較上季度的8.1%顯著提升,達13.4%;自營門店門店層面營業利潤達19.2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2.3%。聯營門店收入也實現較大幅度增長,達到28.6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5.0%。一個個亮眼的成績,正是供應鏈與門店布局深度協同的最佳注腳。
展望未來,當瑞幸咖啡繼續以供應鏈為戰略基石,在全球原產地布局中夯實品質壁壘,在綠色生產方式中踐行可持續承諾,在文化賦能中構建情感共鳴,其全球市場的拓展步伐必將更加穩健,品牌影響力也將持續滲透。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