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企業AB面:扎推“找錢”難解商業化之問
機器人企業開始扎堆“找錢”。
出品|達摩財經
7月18日,中國證監會官網披露,宇樹科技已在浙江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這也意味著這家知名機器人公司正式開啟IPO之路。無獨有偶,近期智元機器人也收購了一家科創板公司上緯新材,這也被外界視作其將“借殼上市”的前兆。
與此同時,更多的機器人公司正在籌劃進入資本市場。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包括翼菲智能、埃斯頓、凱樂士在內的8家機器人公司以及5家機器人上游供應商遞表港交所,其中9家是在今年6月遞表。
機器人龍頭集體推進上市,也為此前押注上述公司的資本打開了退出通道,這無疑帶動了一級市場投融資的信心。
7月21日,千尋智能、眾擎機器人、逐際動力三家人形機器人公司均宣布完成了新一輪融資,投資方涵蓋浙江省科創母基金、華泰紫金、星航資本、京東等知名資方。同在7月,還有跨維智能、星海圖、云深處、星動紀元等11家機器人相關企業斬獲億元級別融資。
與去年相比,資本押注機器人行業的熱情有了明顯地提升。以人形機器人領域為例,今年上半年,該行業領域的融資事件達77起,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無論是仍處于燒錢研發階段的人形機器人企業,還是期待資本賦能拓展市場的工業、消費機器人企業,均在積極投身這場資本盛宴,以謀求一個穿越周期的機會。
募資“補血”
今年6月,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透露,公司年度營收已經超過10億元人民幣。此前,宇樹科技早期投資人、SevenUp Capital創始人趙楠也表示,自2020年以來,宇樹科技的財務報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狀態。
在機器人行業,尤其是人形機器人行業中,如宇樹科技一般實現穩定盈利的公司并不算多。目前,人形機器人產業尚處于發展早期,在實用性上尚未實現全面突破,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研發。也因此,多數人形機器人公司仍未走出虧損階段。
以早在2023年底上市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為例,2022年至2024年期間,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08億元、10.47億元、12.95億元;歸母凈虧損分別為9.75億元、12.34億元、11.24億元,三年累虧超30億元。
持續虧損之下,優必選長期處于流動性緊張的狀態。2024年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11.91億元,外部銀行借貸約15.38億元,在手現金不足以覆蓋外部銀行借貸。
為此,優必選不得不通過外部獲取資金。作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自2024年8月至今,優必選進行了5次配股,募集資金超43億港元,主要用于公司經營與發展以及償還授信款項。
與行業內其他企業相比,早早登陸資本市場,擁有較為穩定融資路徑的優必選無疑算得上“幸運兒”。與優必選相比,沒能上市的人形機器人企業不得不從一級市場中尋求資金。持續“燒錢”研發之下,沒能及時“補血”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往往會在市場競爭中掉隊。
成立于2015年的人形機器人企業達闥正是亟待資本輸血的企業之一。早在2019年,達闥就曾計劃遞表紐交所,但最終未能成功上市。未能成功上市,達闥此后的融資歷程也并不順利。2023年,公司拿到了超10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但此后便再無融資入賬。
據媒體報道,早在2024年初,達闥就已經出現欠薪、裁員等情況,到今年3月,公司總部也出現“停擺”情況。為了實現突圍,達闥創始人黃曉慶正在尋求更多融資。
尋找商業化契機
雖然人形機器人行業在一、二級市場上整體表現如火如荼,但從商業化角度來看,這些公司尚未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產品的實際應用價值也相對有限。
早在今年3月,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就曾質疑過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路徑問題,他表示,“我問這幾個CEO,你們商業化可能的客戶在哪里?我感覺他們說的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客戶,誰會花十幾萬元買一個機器人去干這些活?”
在C端市場上,此前爆火的宇樹機器人確實出現了降溫的趨勢。近期有媒體報道稱,在某二手交易平臺,曾經一機難求的宇樹人形機器人被不少賣家打折出售,而曾經高達1萬元以上的日租金,如今也降到3000多元的水平。
在此背景下,人形機器人企業也在引入具有實業背景的投資方,以幫助產品尋找應用場景。
7月15日,智元機器人宣布獲得正大集團旗下正大機器人的戰略投資。對智元機器人來說,引入正大集團的意義不止于獲得資金支持。正大集團是一家跨國企業,旗下商業網絡遍布全球100余個國家,7-Eleven、卜蜂蓮花等零售門店品牌均歸屬于正大集團旗下。根據合作規劃,正大機器人將助力智元在生命科技、新零售、康養服務等垂直領域進行全場景業務探索。
宇樹科技也在今年6月斬獲了一輪融資,由中國移動旗下基金、騰訊、錦秋、阿里、螞蟻、吉利資本六家巨頭共同領投。到了7月,宇樹科技中標了中移杭州的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采購項目,該公司正是由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與人形機器人行業相比,工業機器人、消費機器人等行業的商業路徑已經基本成型,下游應用場景較為成熟。不過,這些企業也面臨著更大的市場競爭壓力,盈利能力受限。因此,這些機器人企業更需要借助資本的力量開拓更多市場。
許多機器人企業將海外市場視作未來發展的重點市場之一。目前,已經有部分企業在海外市場取得了一定優勢,如專注酒店服務場景的云跡科技,其在線機器人數量全球領先,已覆蓋海外超20個國家。剛剛在港上市的極智嘉在倉儲AMR領域布局多年,海外收入占比超70%。
因此,許多工業機器人、消費機器人計劃通過赴港上市,以獲得拓展海外市場的機會。今年6月底遞表港交所的翼菲智能正是其中之一。
招股書顯示,翼菲智能是一家專注于輕工行業的工業機器人企業。2024年,公司的海外收入為0.26億元,占總收入的9.5%。此次赴港IPO,公司就計劃使用部分募集資金在拉丁美洲及歐洲市場委聘服務代理,以及在香港成立分公司,促進海外業務拓展。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