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利率,是互聯網助貸跨越不了的“藩籬”?
不是終結,而是重要轉折點。
來源|柒財經
當今蓬勃發展的金融科技浪潮中,互聯網助貸以其便捷、高效的特點,成為眾多個人解決資金需求的重要途徑。如今,在這一領域,24%這個數字備受關注,有業內觀點認為,它成為一條不可逾越的利率“紅線”,橫亙于市場參與者面前。
那么,24%對于助貸行業,究竟意味著什么?是業務發展的約束與挑戰,還是規范經營下的新機遇與轉型動力?
無論如何,消費金融服務在近年來對提振消費意愿、擴大消費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而助貸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深度對接金融機構與消費場景,構建起高效便捷的借貸服務網絡,有效釋放居民的潛在消費需求,為推動消費市場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年化利率上限24%?行業邊界尚待明晰
10月1日起,《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助貸新規》)施行,如今距離生效還有逾2個月?!吨J新規》對于行業來說,是監管部門基于當前業務發展過程中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和潛在風險,經過審慎研究而推出的舉措。
《助貸新規》指出,商業銀行應當完整、準確掌握增信服務機構實際收費情況,確保借款人就單筆貸款支付的綜合融資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等有關規定,切實維護借款人合法權益。
追溯到《意見》,其中提到“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以貸款人同時主張的利息、復利、罰息、違約金和其他費用過高,顯著背離實際損失為由,請求對總計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調減的,應予支持,以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span>
從業內解讀來看,《助貸新規》施行后,借款人單筆貸款支付的綜合融資成本上限不得超過年化24%,互聯網助貸業務不得涉足年化超24%個人消費金融貸款業務。若更為寬松來看,24%-36%業務仍可以繼續做,但超過年化利率24%的部分將不受法院支持。
而在近期,監管方面傳來重要信號。據多家媒體報道,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已向31家消費金融公司下發專項調研問卷,重點核查會員權益費用對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的實際影響,以及是否存在變相突破24%利率上限的情形。
前述種種跡象表明,24%成為互聯網助貸業務利率上限。但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監管方面并未明確寫明“禁止超過24%”的字樣。只不過,《助貸新規》引用了“綜合融資成本符合《意見》等有關規定”。這種“留有余地”的表述,意味著助貸業務利率的邊界仍需監管方面進一步給出清晰指引。
權益服務的“障眼法”:變相提高借款成本
暫且不論利率上限問題,談及“24%+權益”模式,實際上在互聯網助貸領域已成為“公開秘密”。投訴平臺上,消費者對此投訴屢見不鮮。以某助貸平臺為例,VIP月卡或季卡可獲得提額通道、優先審批、快速放款三項權益,除此之外還有生活優化,例如影視會員等。有的產品還與借款額度掛鉤,用戶借款額度越高,權益費用越高,業內被稱為“增值權益包”。
從本質上看,此類操作是利用會員權益作為掩護,變相突破了24%的利率上限規定,導致借款人的借款成本被顯著抬高。而從風險定價視角出發,信用資質相對薄弱的客群,其資金成本、潛在風險損失以及運營成本本就處于較高水平。在此情況下,若僅依賴24%的利率水平上限,相關貸款業務恐怕難以實現商業上的可持續運營。
天眼查顯示,也有媒體指出,目前僅有頭部的流量巨頭能夠靠規模效應維持24%以下利率的產品線,多數中小平臺需要依賴24%-36%利率區間的貸款產品。這一現狀,恰好為“24% +權益”模式的出現提供了解釋。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何“24% +權益”模式會廣泛地流行開來。不僅如此,從平臺的角度看,若僅寄望于用戶完全自愿開通相關權益,意愿極為薄弱?;诖?,默認勾選、強制捆綁、退費難與自動續費等成為用戶投訴的核心焦點。
規則織就“羅網”,邊界之下該如何生存?
從監管部門對“24%+權益”展開調研來看,該模式所引發的變相突破法定利率上限的情形,已然進入了監管視野并受到高度關注。誠然,為保障互聯網助貸行業有序運行,需要行業參與者遵循“有邊界、有規則、有底線”發展原則。
而不可否認的是,助貸在助力普惠金融發展、服務長尾客群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不僅如此,《助貸新規》的發布意義重大,是金融監管體系首次將助貸業務明確納入到監管框架之中。由此足以表明,互聯網助貸業務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然高懸,將于十月正式落下。近期,各項監管規定在行業內正有條不紊地推進實施。這些規定的逐步落地,旨在構建一個更加健康、有序、透明的市場環境,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至于利率處在24%-36%區間的客群而言,相較于任由高風險資產在灰色地帶隱秘流轉、潛藏諸多未知風險,更應深入思考并探索如何借助互聯網助貸,為其提供高效、合規且優質的服務。
未來,行業穩健發展需堅守透明合規的底線原則。在此前提下,或可允許助貸機構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借款人制定階梯式利率,而非“一刀切”限制。同時,機構要積極擔當起技術賦能的關鍵角色,充分運用大數據風控、AI信用評估等前沿先進技術,構建精準高效的風險防控體系,切實降低壞賬率,逐步擺脫對高利率的過度依賴,最終實現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10月1日,對于互聯網助貸行業而言,絕非意味著發展進程的終結,更不是行業走向衰落的信號,而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是行業重塑價值邏輯、開啟全新發展篇章的關鍵契機。行業將以更加嚴謹的態度審視自身,以科技為翼,以合規為基,在服務實體經濟、滿足民眾多元金融需求等方面,書寫屬于自己的嶄新輝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