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下半場,良幣為王
直播,不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良幣才是王。
初生,一片蓯蓉,到野蠻生長,亂相叢生。如今,移動直播即將進入下半場,劣幣退出市場,良幣才是制勝關鍵。
直播元年,硝煙四起
2016年被稱為“移動直播元年”,移動直播呈爆發式增長態勢,歡聚時代COO李婷表示,從宏觀數據上來講,整個互聯網的上網人群其實已經接近7億,而在這7億人群當中,直播覆蓋的人群其實已經到了3億。也就是說,每兩個上網的網民當中,就有一個人是用過直播的。
在2017年初,互聯網研究的第三方機構艾瑞咨詢發布了《中國泛娛樂直播平臺發展盤點報告》,報告中提及2016年從整體直播數量來看,因早期直播投資火熱,造成平臺數量超300個。而經過“千播大戰”之后,2017年活躍在直播行業里面的主流App,只剩下20個左右 ,更有人大膽預測未來主流的直播平臺將剩下3到5家。
圖片來自雪球
2016年直播全行業的收入大概是150億,YY的直播收入大概是82億,相對2015年增長了47.5%,占據了全行業的半壁江山。
在2016年的“千播大戰”中,無論是有背景還是有背影的公司都殺入到了直播領域,甚至很多上市公司都想在直播領域分一杯羹,但真正活下來的平臺并不多,究其原因還是說直播并沒有從真正的第一步開始就形成用戶正向滾動的循環。
李婷表示,直播有先天的打賞功能,但是渠道要花錢,內容要花錢,最后的可能達到的效果是入不敷出的狀態,很多沖上來享受直播紅利的公司發現直播賺錢也并不容易。
經歷過野蠻生長的時期,直播進入下半場,更多資金流動性有保證的公司開始新一輪拼殺。
下半場開盤,良幣為王
劣幣逐漸退出市場,良幣搭臺唱戲,直播領域的馬太效應越來越大,在這個多向花錢的行業中,有足夠的盈利能力打通上下游生態,打造完整的生態閉環成為行業巨頭要做的事。
從UGC(用戶生產內容)到PGC(專業生產內容)的走勢曾被看做是從野性到理性的回歸,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又給直播產業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和可能性,持續的創造網紅即行業內的意見領袖的成長通道,保持其成長能力,并在社區中生產出更多的意見領袖延長其生命周期,是網紅經濟的痛點所在,依賴于網紅效應的直播也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
經歷過原始階段的直播在技術上進一步更新,前置攝像頭的紅利之后又迎來了后置攝像頭的革新,同時,也致力于工具的下沉和各種各行各業的景象相結合,迎來了“直播+”時代。
以歡聚時代為縮影,直播+教育,直播+商業,直播+電商,直播+影視,直播+體育,直播+二次元……都是直播行業更深層次的思考。
例如,眾所周知,YY上出現了大批像MC天佑一樣的脫口秀主播,YY將金掃帚獎與喊麥結合起來,讓脫口秀主播們來吐槽今年的爛電影,也為直播喊麥的形式注入了更多的內容。
直播作為工具進一步下沉,也為行業帶來更多的延展性,內容的形式也不再單一,在下半場中,絕不是一脫成名之類的劣幣主導,優質的形式與內容才是取勝之道,也是直播平臺盈利之法。
同時,直播領域也十分看好短視頻的發展,李婷表示,我們要回歸到視頻交流的高潮。我們發現直播如果是高潮的話,我們還要為直播的高潮尋找孕育的土地,就是生態流量和用戶成長的來源。這個過程當中,短視頻都成了孕育直播的關鍵領地所在。2017年,大家也很快會看到在YY整個產品的通道里面加入了短視頻的模塊,我們希望通過短視頻的加入不斷降低用戶生產內容的門檻,同時為內容生產者打造更多的成長通道相關聯,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
市場細分,監管出手
艾瑞咨詢的報告中提到,直播用戶中,男性化趨勢明顯,且集中在年輕群體中,目前休閑是看直播的主要動機,未來價值需求的地位將逐步上升。
需求產生產品,當直播逐步下沉不再適合一窩端的時候,垂直領域的細分成為趨勢,依舊以歡聚時代為例,在泛娛樂、財經、社交、電競和教育多方布局,并引申出一個垂直行業,而布局本身就是垂直行業里面有市場行業或者市場生態的東西。用直播作為工具產生生產效率并提高生產力,加速行業的正向發展。李婷表示,應用性和提升性是布局垂直領域的前提。
市場進一步的細化也代表著進一步的有序化。但不可否認,仍然有些人想著在紅利面前投機取巧,滋生出一些大尺度直播,之前的“黃鱔事件”更是鬧得沸沸揚揚。
在事情發生之后,也令業內人士深感無語,國家對于直播行業的監管越來越嚴格,YY作為唯一一個具備有網絡視聽許可證的直播平臺也致力于與上層監管機構做維護直播行業綠色化的監管聯盟,在技術上也可以實現直播綠色化,李婷說,YY已經完成智能化的監督,通過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當主播直播時皮膚裸露面積達到一定標準之后便會自動報警,未來也有望成為行業標準。
綠色化是直播下半場的門禁卡,博出位或許是一劑春藥,但吃多傷身,也必然會在市場的競爭中淘汰。
上半場的廝殺直接表現在平臺數量的銳減,下半場即將到來的是更殘酷的考驗,來自內容、形式、監管等各個方面,良幣為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