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系”鏖戰女董事長:神秘“第三方”是何來頭?
A股市場資本戰事多,一場堪比一場精彩。上市皖企荃銀高科(300087.sz)目前正陷入這樣的資本紛爭中,因為股權分散導致的公司第一股東4年來3次易主,從公司第一大股東張琴(董事長),到賈桂蘭(董事),再到資本大鱷“中植系”,圍獵荃銀高科的暗戰與明槍此起彼伏…..
作者丨劉培
來源 丨野馬財經
A股市場資本戰事多,一場堪比一場精彩。上市皖企荃銀高科(300087.sz)目前正陷入這樣的資本紛爭中,因為股權分散導致的公司第一股東4年來3次易主,從公司第一大股東張琴(董事長),到賈桂蘭(董事),再到資本大鱷“中植系”,圍獵荃銀高科的暗戰與明槍此起彼伏…..
8月25日,在臨時股東大會上,荃銀高科擬作價2.88億元收購的四川同路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同路農業”)100%股權的17項相關議案,遭到了董事會的全部否決。這也宣告了一場堪比“寶萬之爭”、“愛建之爭”的股東利益博弈戰即將上演。
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從多方了解到,此項收購被否的關鍵人是荃銀高科的第一大股東“中植系”(持股16.15%)、第三大股東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北農”,持股9.91%)和第四大股東賈桂蘭(持股9.41%)。其中,“中植系”選擇了棄權,其它兩位股東代表直接投了反對票。
而這并不是荃銀高科的首次重組同路農業,早在2015年11月,荃銀高科就啟動了該項重組,2016年5月,董事會上也同樣因為“中植系”投了反對票,重組計劃最終夭折。
一場由女董事長主導,投入諸多心血精力,執意要做的重組,遭到了公司第一大股東、第三大股東和第四大股東的集體“反對”,這是為什么呢?
重組失敗的表象:股東質疑高估值
精于水稻種子生產研發的荃銀高科,與主營業務為玉米種子業的同路農業的重組方案當初一經推出,就被市場解讀為既具有產業互補,同時也是加速產業鏈布局的舉措。
此次重組也因此大受中小股東歡迎。與現場投票中僅占35%的贊成票相比,中小股東參與的網絡投票中贊成票高達81%,盡管如此,未獲得2/3表決權股份,重組依然失敗。
前后兩次重組受到股東反對的原因是收購標的估值過高,買賣不劃算。“中植系”參股荃銀高科的中新融澤投資中心(以下簡稱“中新融澤”)相關人士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稱,此次棄權的主要原因是同路農業估值過高,而且玉米種子行業整體出現下滑,主營玉米種子業務的同路農業業績承諾指標較高,擔心完不成業績承諾。
那么“中植系”質疑的高溢價收購,高了多少倍?根據收益法評估后的收購價格2.88億元,2016年公司凈資產1.13億元,相當于溢價1.5倍。但是根據2016年同路農業凈利潤為1212萬元,或者2017年預期收益來看,收購標的靜態和動態PE倍數在20倍上下。
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從多個投資行業內人士了解,估值定價主要看未來預期增長能力,凈資產評估溢價1.5倍不算高,但是從上面的資產收益率來看,倍數也不低。如果能針對未來預期給出合理解釋,這個溢價還算可以理解。
不過,同路農業的未來增長預期似乎出現下滑,2014年、2015年、2016年實現凈利潤為630萬元、1326萬元、1211萬元。2016年的凈利潤實際上并沒有完成首次承諾——實現扣非之后的凈利潤不低于1600萬元,相差了400萬元。
而前后兩次收購評估時間點來看,不到2年時間,同路農業估值2.4億元變為2.88億元,增長20%,在未來盈利出現下滑的情況下,收購標的的估值呈現上升趨勢。
就此問題,8月28日,野馬財經電話聯系荃銀高科的董秘辦,截止發稿前,未取得官方回應。
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控制權之爭
中國股市歷來喜歡重組收購題材,無論是什么妖魔鬼怪,基本上都會上演股價飛漲的戲碼,而大股東常常不惜代價力促通關。然而荃銀高科的大股東則屢唱反調,真的只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的資產貴的原因嗎?
事情當然沒有這么簡單。目前,荃銀高科股權相對分散,無實際控制人,持股5%以上的股東有4方,分別為“中植系”(包括重慶中新融澤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及其一致行動人重慶中新融鑫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和西藏中新睿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合計16.15%)、張琴(持股10.73%)、大北農(及其一致行動人北京智農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合計9.91%)、賈桂蘭(持股9.41%)。
其中,第一大股東“中植系”和第二大股東張琴之間一直心有嫌隙。二者不久前還對簿公堂,身為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職位的張琴,不愿意將父親創辦的企業拱手讓人,在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的“中植系”,似乎也不滿足做一個“安靜”的財務投資者,雙方之間更是開展了一場明爭暗斗的爭霸賽。
重組收購的失敗,則是雙方斗爭白熱化的一個符號。一家PE機構的投資經理李釗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分析稱,“同路農業收購案的失敗,背后實際上是股權爭奪下的利益紛爭。如果重組成功,張琴通過“溢價”收購可以和被收購方結成聯盟,一方面稀釋了其它威脅者的股份,另一方面鞏固張琴在公司的話語權。”
張琴意欲通過此次重組并購,形成對“中植系”的制約,鞏固自己的話語權,然而在持股比例上占有優勢的第一大股東“中植系”也有對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二人在2014年接觸以來,早已大戰好幾個回合。
2004年,張琴從父親張銀海(荃銀高科創始人)那里受讓股份,2008年擔任董事長;由于當初股權結構設置分散,圍繞荃銀高科控制權的紛爭不斷。為了改變這一現象,2014年張琴引進外部投資者——“中植系”,希望二者結為一致行動人,但是之前訂立的合約遲遲無法踐行,雙方關系發生裂痕,之后“中植系”拿出殺手锏——繼續吃進荃銀高科股票。與此同時,張琴也采取措施狙擊“中植系”,雙方盟約完全撕破。
從最終結果來看,“中植系”的步步緊逼,大有逼宮之勢;而反觀張琴,引狼入室,自食苦果,在公司的重大事項的決策上多有掣肘,同時操刀主推的兩次重組并購事件,最終都折戟于“中植系”,這導致張琴期望通過產業并購提升荃銀高科的未來業績,同時提升自身話語權的努力接連失敗。
然而,這一場資本鏖戰還遠未結束。
微妙的局勢:神秘的大北農
就在荃銀高科準備重啟收購同路農業的時點,荃銀高科門前再迎來“野蠻人”。
2017年3-5月,上市公司大北農及一致行動人智農投資連續多次掃貨,合計增持有荃銀高科9.91%股份,躍升為荃銀高科第三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中植系”下的重慶中新融拓投資中心(有限合伙)為大北農的第八大股東,持股比例為0.98%。
大北農的“特殊”身份,引發了荃銀高科以及市場的關注。荃銀高科還特意就大北農和“中植系”是否存在一致行動人關系,發去問詢函,但并未對外公布結果。張琴也曾對外表示,大北農來歷不明,再增持股票前后都沒有和荃銀高科進行溝通。
大北農,即使此次在荃銀高科的重組中投了反對票,但并沒有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從各方面來看,大北農的行為在入局荃銀高科這一事態上,都表現的很是低調。
大北農,實際控制人邵根伙(持股42%),2015年曾登上中國胡潤富豪榜,排名243位,無論資產規模還是實力都要遠高于荃銀高科。大北農的主營業務為飼料產品的生產、銷售和農作物種子產品的培育與推廣、農業互聯網等,旗下子公司北京金色農華,和荃銀高科在雜交水稻種子行業旗鼓相當。
作為第三大股東的大北農后續將會與誰“結盟”?能否成為蚌鶴相爭,最終得利的“魚翁”?目前還不得而知。
不過,毫無疑問的是,一場決定荃銀高科控制權的股權之戰已是硝煙彌漫。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