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觀察 | 債多錢緊,2019王衛或難“順風”
素來低調的王衛,正越來越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2018年以來,股價腰斬、凈利下滑以及股東頻頻套現,讓上市不到兩年的順豐控股,備受爭議。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快遞市場漸趨飽和、行業增速的下滑以及來自同行的激烈競爭,都是順豐控股目前面臨的主要壓力。面對市場的變化,2018年順豐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加速并購擴張的腳步,但是,在大舉擴張的背后,公司的負債卻也悄然攀升。轉型未成的順豐,2019年還能否“順風”而行?
作者:吳亦涵
原創:中新經緯(jwview )
01 快遞行業風口消退
1993年,王衛從父母手里借來了10萬元成立了快件公司,二十多年時間里,伴隨著中國快遞市場的興起及王衛個人的努力,順豐控股成長為市值千億的上市公司。然而,以快遞業務起家的順豐,正在直面快遞行業增速下行的壓力。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17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增速回落至28%,2018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增速或進一步放緩至22.2%。而據中金公司此前統計,2007年-2018年,快遞行業的毛利率早已從30%的高位一路降至5%。
在這一背景下,2018年上半年,順豐控股快遞業務的單票收入為22.69元,同比下滑2.45%,公司前三季度的凈利潤為30.28億元,同比下滑16.87%。
盡管快遞市場漸趨飽和,但是行業內部的競爭卻愈發激烈。2018年10月,京東物流正式上線面向個人客戶的快遞業務,寄單價格對標順豐;同月,圓通亦推出了新品牌“承諾達特快”,欲在快遞行業的中高端市場與順豐分一杯羹。
曾經,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擁有機隊的公司,“速度”一直是順豐站穩快遞行業中高端市場的“法寶”。如今,不管是京東還是圓通,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貨運飛機,并開始向中高端快遞市場發力,對于順豐來說,這無疑是一項挑戰。
此外,面對“通達系”與京東物流等公司的競爭,順豐還有一項天然的弱勢,那就是順豐快遞業務的背后,缺乏電商平臺的支持。此前,為了彌補這一劣勢,順豐曾先后推出“順豐E商圈”“順豐優選”“順豐大當家”“豐趣海淘”“順豐嘿客”等電商/零售業務,但事實證明,這些業務發展并未如預期。
方正證券指出,快遞行業選擇大于努力,今日取得的巨大成就,往往根源于起步階段的戰略布局。上一個十年,順豐通過時效市場戰略順利登上快遞行業之巔;下一個十年,快遞行業的風口已經悄然切換,順豐將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第二次轉型。
02 加速并購擴張步伐
順豐速運 中新經緯 攝
對于行業風口的變換,2018年,順豐給出的轉型方案,是加速并購擴張的步伐。
2018年3月份,順豐17億元收購了廣東傳統零擔企業新邦物流,發力重貨快運業務;4月,順豐以1億元參與了美國物流服務平臺Flexport新一輪的融資,旨在加碼國際業務;8月,順豐控股陸續與美國夏暉集團、招商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進行合作,增加了公司在冷鏈、海運以及鐵路運輸的業務布局。
最大的一筆交易則在去年10月26日,當日順豐控股公告稱,公司將以55億元的價格,收購德國郵政敦豪集團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地區的供應鏈業務。交易完成后,順豐香港或其指定的全資子公司將成為敦豪香港和敦豪北京的唯一股東。
不難看出,與此前注重在電商、零售業務上的布局不同,2018年,順豐將重心放在了快遞主業上,在重貨、供應鏈、冷運等多個方面進行布局。
廣發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從國際快遞行業巨頭的發展歷程來看,快遞作為服務產品總會走向穩定的成熟期,快遞企業的持續增長離不開基于快遞的業態外延。重貨、零擔、整車、國際等業務都具備重資產的特點,且存在運輸半徑較大、區域經營者較多的問題,收購兼并是切入外延業務的最佳方式。
不過,在物流行業專家、雙壹咨詢創始人龔福照看來,如今的國際物流巨頭已經形成話語權了,進入國際市場面臨的壁壘非常高。而從發展差異化的角度來看,“物流巨頭已經把服務做到了極致,順豐控股現在的大筆投入能否實現差異化競爭具有很大不確定性。”龔福照說道。
03 擴張“后遺癥”顯現
2018年的大筆擴張能否實現順豐控股快遞業務的差異化競爭仍未可知,但是因并購而帶來的負債攀升,確是實實在在的事。
順風公布的三季報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順豐的短期借款激增近20億元,從2017年末的46.19億元攀升至三季度末的66.17億元;公司的應付債券為57.44億元,較2017年末激增超50億元;順豐控股負債總額已達308.74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46.77%,而同期的其他快遞公司,如韻達股份、申通快遞、圓通快遞,負債率分別為33.96%、19.40%和31.24%。
2019年1月3日晚間,順豐發布公告稱,為滿足公司境內外業務發展需求,降低融資成本,優化債務結構,公司將通過下屬全資子公司在境內外發行不超過等值人民幣160億元債務融資產品。這一發債動作被不少市場人士視為順豐資金面臨壓力的一大信號。
此外,大筆的收購也侵蝕了順豐的利潤。2018年前三季度,順豐控股實現的凈利潤為30.28億元,同比下降16.87%,這是順豐上市以來首次出現的凈利下滑。對此,順豐解釋稱,主要是因為新業務加速拓展致成本激增。
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對物流行業這樣一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來說,要構筑護城河、形成競爭壁壘,進行持續不斷的資本投入和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是行業“鐵律”。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順豐目前的境況是被市場放大了,企業本身面臨的情況遠沒有看上去那么嚴峻。
不過,資本市場并不買賬,截至1月16日收盤,順豐控股報于32.60元/股,較2017年股價最高位73.01元/股下跌超55%,市值蒸發近1800億元,蒸發市值已超過目前公司的總市值。
資料圖 中新經緯 攝
另一邊,順豐控股的股東也正在套現離場,2018年以來,嘉強順風、元禾順風、順達豐潤、順信豐合、劉冀魯等順豐控股的多名股東以及公司監事均陸續發布過減持公告。僅根據8月8日順豐控股的減持公告,嘉強順風、元禾順風、順達豐潤、劉冀魯等四名股東擬以不低于45元/股的價格減持不超過7.73%的股票。
前有行業天花板、后有同行追兵,面對著腰斬的股價以及攀升的負債,王衛的2019年,或許并不“順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