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迷局 || 戰“疫”特別報道
疫情拐點未現,醫護人員需求仍舊吃緊,如果再加上全社會不斷復工復產,日產1.8億只口罩夠嗎?
作者:胡慧茵
編輯:陳澗
來源: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
疫情拐點未現,醫護人員需求仍舊吃緊,如果再加上全社會不斷復工復產,日產1.8億只口罩夠嗎? 時至今日,一“罩”難求依然是全國人民的真實寫照。 “要復工了,手頭只有幾個口罩怎么夠用。”復工潮開啟,員工仍在為口罩而焦慮。2月11日,國務院發布的一則關于企業復工需要為員工配發口罩的新通知,又把壓力轉嫁到了企業身上。 連日來,接連有多個省份傳來口罩廠恢復生產的好消息。根據工信部數據,目前,全國口罩企業復工復產率已經達到73%。然而,無論是在線下藥店還是電商渠道,依舊未見口罩供給松動的跡象。 口罩成了絕對的稀缺品。與此同時,它也成了許多投機分子用來牟利的工具。到底我們還要邁過哪幾道坎,才能真正實現“口罩自由”? 日產1.8億只口罩就夠了嗎? “今天你搶到口罩了嗎?”全民抗“疫”時期,“搶口罩”成為日常生活中的熱門話題。 自從錯過了早期一波藥店的口罩搶購潮,很多人都被迫過上了手頭“緊巴巴”的日子。“如今有口罩的才是富人”諸如此類的調侃話語在朋友圈中層出不窮。 盡管到現在,口罩在線下的藥店依舊稀缺,但近來無冕財經研究員發現,在廣州,能通過官方渠道買到口罩的街坊漸漸多了起來。接踵而至的,還有關于口罩工廠接連復產的消息。 無冕財經研究員梳理發現,目前已有多個省份的口罩廠復產,且很多都是24小時進行投產,以此來彌補市場空缺。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月7日,全國口罩企業復工復產率達到73%。 據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援引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安全健康防護用品委員會會長雷利民的說法,隨著工人2月中旬前后的大規模復工、原材供應和物流逐步恢復,加上新口罩自動化生產線不斷投產,到2月底每天能生產各類口罩1.8億只。他預計,正月初十后口罩生產可接近正常產能。 而就在各口罩廠加緊生產的同時,多家企業也趕來援解“口罩之困”。 富士康、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中國石化、廣汽集團多家能源和制造業企業宣布緊急投產口罩,就連紙尿褲廠家爹地寶貝及男裝品牌雅戈爾也加入轉產口罩大軍。它們推遲原來的生產計劃,改造生產線,只為快速提高口罩產能,支援一線。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國有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范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 但隨著復工潮開啟,口罩的需求量再次急速上漲。 據界面新聞消息,若全面復工,按照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國內法人單位和個體經營戶合計就業人口高達5.33億人,按每人每天一只口罩計算,至少每天需要5.33億只口罩。這只是保守估算。大部分的醫用口罩都需要每4小時更換一次,在武漢抗疫前線,口罩的消耗速度更遠超其他地區。 口罩產能及需求情況。 但按照工信部公布的信息,在此次疫情到來前,中國口罩的日產量最大也只能達到2000萬只。這一數字只相當于全國總人口數的七十分之一,顯然,距離滿足民眾需求還有很大的缺口。 如今,疫情還未到達拐點,醫用物資持續緊缺,更有后方的醫護人員自制口罩為一線救援人員多儲備物資。就目前來看,口罩緊缺的情況也很難在短期內得到緩解。 漲價何時休? 2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中明確指出,復工的企業要為員工配備口罩。而在規定下發前,很多企業早已通過各種渠道采購口罩。 “已經采購300個醫用護理口罩。”奔忙多時,終于成功買到口罩的李玲(化名)在企業微信群中報告“喜訊”。 李玲是肇慶一家重工業企業的員工,即使復工期至今未能確定,她一直都密切留意著市場上的口罩采購信息。 “前些天口罩價格飛漲,平均一個漲到5、6元。盡管是托熟人采購,也拿不到貨,現在價格稍微有些回落。”李玲告訴無冕財經研究員,目前采購的這一批口罩每個的平均價格是3.5元至4元,比疫情前口罩的市場價1.8元/個要貴不少。“口罩價格雖貴,但廠里有幾百號人,沒有口罩就無法復工,再貴也要買。”除了這300個醫用口罩,李玲還買了1000個棉布口罩作為備用。 跟李玲有同樣遭遇的彭尹(化名)跟無冕財經曬出自己與代銷口罩微商的聊天記錄,她很是氣憤:“不僅漲價嚴重,還不讓多問,根本保障不了口罩的質量。追問之下才說是自己小作坊生產的。” 求購口罩時的微信聊天截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疫情面前,口罩成了人們保障自身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口罩需求的急速上漲,也造成了價格抬升。很多銷售商聲稱,“口罩的漲價是因為制作口罩的原材料緊缺所引致的”。但有業內人士指出,制作口罩的關鍵原材料并不緊缺。 為口罩過濾病毒的主要材料,是中間的M層——熔噴無紡布。熔噴無紡布由一種叫做高熔指纖維的聚丙烯材料制成。據金聯創數據,2019年,國內聚丙烯產能2549萬噸,產量為2096.3萬噸,其中,高熔指纖維產量為88萬噸,占總量的4.2%。 公開數據顯示,1噸高熔指纖維料可生產約25萬個病菌防護口罩。以此測算,目前每天用于生產病菌防護口罩的高熔指纖維約為80噸左右,一年的用量在2.8萬噸。照這樣算,目前的原材料產量遠遠大于口罩產能所需量。 原料充足,但口罩依舊緊缺,對此,金聯創也給出分析,認為這是源于疫情爆發初期,居民的短期采購囤貨導致市場快速缺貨。另外,春節期間,多數口罩生產企業處于放假狀態,人員不足難以快速恢復生產,且多數工廠囤貨較少,只能維持按訂單排產的狀態。 時至今日,疫情已經發酵將近一個月,盡管很多工廠已經恢復生產,口罩產量有所提升,但很多廠家表示,貨量絕大多數都優先供給醫院和疫區。 國內口罩生產商穩健醫療發布的公告就能說明這一點。自2019年1月20日至2020年1月26日,穩健醫療共向社會供應了1.089億只口罩,其中,醫院、藥店、電商的供應比例約為3:6:1,有2648萬只口罩發往了武漢。市面上,口罩的供給依舊是難以滿足民眾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下游口罩采購商的“瘋炒”進一步加劇。據《上海證券報》消息,代理商在下層的分銷會出現分化,更甚的是流入C端的中間環節多達數層,“原本同省的貨物這樣周轉一圈,時間耗掉了快兩周。最后到終端消費者手中,口罩價格至少漲了4倍,但貨還是那些貨。” 再者,加上物流運費、道路被封后的交通受阻等,都變相增加了成本,導致口罩價格居高不下。 在與國內廠商周旋的同時,很多電商平臺已經把采購的“戰線”延伸至海外市場。 連日來,韓國掀起了一場“口罩風暴”。據多家媒體曝光,韓國工廠的口罩價格漲得狠,一天一個價,貨還拿不到。據“億邦動力”援引國內某跨境電商平臺的說法,韓國口罩在春節前一只大概是3元錢,現在基本每只要18-20塊錢,整體價格翻了7到8倍,甚至還有翻了20、30倍的。另外,有營銷機構反映,還有韓國工廠故意不告訴代購們庫存量和生產能力,把價格抬得更高,讓分銷商去競拍。 但隨著韓國為防止國內口罩等防疫物品外流,實施“禁止衛生口罩了消毒液囤積居奇行為的通告”,估計口罩的供應將再一次變得短缺。 多少人掉入口罩陷阱? 繼遭遇商家坐地起價之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買口罩竟還會變成一次“歷險”。 如今在微博上搜索“買口罩被騙”的關鍵詞,就能看到很多網友曬出的被騙經歷,且大部分都是通過微信、朋友圈了解到購買渠道后下單的。很多人不約而同地表示,付了預付款之后,賣家就消失了。“吃人血饅頭。”被騙者氣憤地說道。 事實上,在朋友圈中銷售口罩的賣家,話術都出奇一致,他們都表示自己找到廠家或是大供應商渠道,讓大家趕緊下單。很多人不經核實,就急忙下單預約。 有男子買口罩被騙。 除了單賣的,朋友圈中更常見的營銷模式是拼團。 發起人往往以一個較大的數字起訂,口罩價格在4元至15元不等,讓大家轉發拼團鏈接加入。拼團加入的人以為緊跟大部隊就能買到口罩。然而,現實往往是,發起人手中也沒有現存的貨源,反而是在買家全額預付之后,大量的現金就匯聚在這位發起人的手中。 在眾多被騙的案例中,有的賣家索性不回復跑路的;有的以次充好,寄來偽劣產品;還有更多的則謊稱是物流的問題,導致口罩被“堵”在了路上,口罩發貨遲遲未有期。 商家的賣法層出不窮,買家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掉入陷阱。 按照自媒體“半佛仙人”的說法,還有商家運用了類似“期貨”的做法,采取預售方式,賭的是遠期降價。疫情期間,口罩需求急速上漲,但這只是短期爆發的需求。很多商家深悉這一點,他們先是用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出售,同時把發貨期改為30天后,賭的就是生產力上來之后,口罩的價格會跌。與此同時,商家拿著如此大額的訂單和廠家溝通,也能拿到更低的進貨價格。 不法分子除了以口罩為作為組建資金盤,收割小買家;更甚者,還出售二手回收的口罩牟利。早在此前,就有媒體曝光了醫療公司回收二手口罩的黑灰產業鏈。 1月28日,有網友曬出聊天截圖,稱柏普醫療銷售公司在回收二手口罩。事件曝光之后,淘寶第一時間介入。如今在淘寶上,已經搜索不到相關店鋪。 淘寶已經查處一批店鋪,圖片來自中國日報。 多個騙局曝光之后,消費者明顯變得謹慎起來。如今,在某些微信群中還能看到相關的口罩拼團鏈接,但消費者們不再沖動購買,而是接連向商家甩出多個疑問,“口罩哪里來的,有生產資質證明嗎,什么時候能發貨……” “口罩仍在路上。”就算再焦急,在口罩廠產能完全恢復,前方疫情有所緩解之前,人們也只能耐心等待。醫護人員手工縫制口罩,圖片來自澎湃新聞。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