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宋衛平時代,綠城前8月拿地超600億,沖擊雙“2500億”目標作難?
后宋衛平時代的綠城中國,銷售目標和拿地速度雙雙增長。截至今年8月,綠城中國拿地金額已經超過去年拿地金額總和。
后宋衛平時代的綠城中國,銷售目標和拿地速度雙雙增長。截至今年8月,綠城中國拿地金額已經超過去年拿地金額總和。
撰文/ 廖凱
編輯/ 盧泳志?
9月23日,綠城中國以10.69億元競得溫州瑞安市一宗商住用地。據不完全統計,這是綠城9月份以來,拿下的第四宗地塊,總金額達到26.81億元。
風云地產界(微信公號:fydcj888)發現,今年以來,綠城中國頻頻在公開市場拿地,已經超過了2019年全年拿地總和。
隨著2019年7月宋衛平辭職,后宋衛平時代的綠城中國,加速擴張的步伐非常明顯。
01
強勢開局,拿地已超600億
2019年業績會上,綠城中國一開始就表明了擴張的態度,其董事會主席、行政總裁總裁張亞東表示,將新增貨值逾2500億元,權益投資金額不低于609億元。
數據顯示,2019年綠城中國新增可售金額已經達到人民幣2057億元,創造了新增投資貨值的歷史新高,今年繼續保持擴張,并且加速了擴大規模。
公開土地市場上,綠城中國2020年一開局就按照既定目標進入了快速拿地的節奏。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1-2月,綠城中國的拿地金額為268億元,僅低于斥資310.5億元拿下內地總價“新地王”的香港置地,排在房企拿地金額榜的第二位。
這一數字在開局前兩個月,一度超過了“碧萬恒融”四家房企之和。
疫情過后,綠城中國繼續維持步伐開疆擴土,拿地稍有放緩,但依舊保持強勢。截至8月份,中指研究院統計綠城中國公開市場拿地金額已經達到606億元,在房企拿地排行榜中,位列第6位,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總和拿地金額569億元,較2018年351億元的排名上升了17位。
經過上半年的強勢拿地,綠城中國2020半年報顯示,預計新增貨值達到1786億元,已經完成全年目標71.44%。
綠城中國至今保持強勢拿地,正在按照張亞東年初的制定的目標前行,即2500億元的新增投資貨值和2500的銷售目標。
目前來看,綠城中國新增投資貨值2500億目標完成難度不大。
02
前8月剛過5成,全年2500億目標作難
土地儲備決定了企業未來的規模,深諳此道的綠城中國不斷創新高的新增投資,背后是其高增長的業績目標。
2018年入職綠城中國的張亞東,掌舵不久后,便給綠城中國定下了2020年2500億元,2021年3000億元的銷售目標。
2020年,疫情并沒有讓張亞東放緩目標。關于2500億元的目標能不能實現,張亞東曾直言,如果不出現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這是大概率實現的。
2020年綠城中國半年報數據顯示,總合同銷售金額為91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2.74%,完成了全年目標的36.48%。
上半年目標完成并不理想,然而在今年8月份的中期業績會上,張亞東卻表示有信心百分百完成2500億元銷售金額,若下半年的形勢良好,預計會有一定的超額完成。
目前來看,截至今年8月,綠城中國總合同銷售額達到1345億元,同比增長31.8%,也僅完成全年目標53.8%。綠城中國要想完成全年目標,剩下4個月時間需要完成1155億元的銷售額,難度并不小。
張亞東的信心,或許源于綠城中國的“高周轉”。張亞東曾表示希望綠城中國可以做到“5912”,即5個月拿地,9個月開盤,12個月現金流回正。
快速擴張和“高周轉”下,綠城中國在半年報也明確表示,今年新增貨值就將有25%在當年實現銷售轉化,可以有效支撐本年度和未來的銷售規模增長。
當然,“高周轉”進行業績快速增長的綠城中國,也隱含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圖片來源:綠城中國半年報
“高周轉”下的規模擴張,往往會伴隨負債攀升,綠城中國亦無例外。截至2020年上半年,綠城中國負債總額3014.61億元,較2019年末增長12.51%。其中流動負債總額約2195.78億元。非流動負債818.84億元。
2017年至2019年,綠城中國的凈負債率分別為46.4%、55.3%和63.2%,三年增長16.8個百分點。2020年上半年,綠城中國凈負債率繼續攀升,達到66.1%。
今年關于房企融資的“三道紅線”無疑會對房企的擴張步伐,有所遏制。
除此之外,近年來綠城中國一些項目被質疑為沖業績提前交房,全國多個項目因質量問題被業主維權。
今年8月,據《鳳凰網房產》報道,江蘇南通綠城曉風印月的維權事件,就有業主控訴其“貨不對板”的窗戶設計,對于此前以品質著稱的綠城中國來講,或許正在發生一些改變。
持續快速拿地,后宋衛平時代的綠城中國,渴求高速增長。目前來看,綠城中國2020年能否完成2500億的銷售目標,對張亞東仍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