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資產路勁掉隊 單偉豹無心戀戰地產圈?
2019年12月9日夜,全聯房地產商會年會第一天的活動即將全部結束,可是所有人都沒有離開,他們還在等待“豹哥”單偉豹在晚宴中的表演。
原創?一點財經?
2019年12月9日夜,全聯房地產商會年會第一天的活動即將全部結束,可是所有人都沒有離開,他們還在等待“豹哥”單偉豹在晚宴中的表演。
那一夜,單偉豹唱了兩首歌,一首周深的《大魚》,一首胡夏的《知否知否》。歌曲唱得精致柔順,和聲細氣。總有細心人,聽出了單偉豹曲中裹挾著一層淺淺的情緒,卻說不出那是什么。當然,更多人根本沒聽——正是酒戰酣時,哪有功夫感慨矯情?
到了2020年4月14日,路勁(01098.HK)發布公告,單偉豹將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并于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告別地產圈的風起云涌,“豹哥”選擇歸園田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原來,那情緒是離愁。
可是放眼整個行業,也只有一些“老路勁人”會難過。樓市是戰事,時間是金錢,路勁這樣顧影自憐的風格,已是異類般存在。現在行業這么難,所有人都在向死而生,都在找出路。這樣溫吞下去,還有希望嗎?畢竟,這是個只相信勝者王權的地方。
要是這么看,想要活下去,就得像一年前的那場晚宴中,那群在酒桌逡巡的“戰斗者”。趁房企大佬們還沒走,把酒桌當作談判桌,說說合作,談談收購,聊聊招拍掛,豈不更實在?只是唱唱歌、跳跳舞,那真是沒什么意義。
或許,單偉豹“老實人”的風格,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到了說再見的時候。
?
土儲干涸
2007年5月7日,路勁股東周年大會結束后,看著仍然不愿離開,還想帶回一些“爆料”的記者,單偉豹還是多說了一句。
“路勁通過順馳發展內地房地產物業,預計明年將是房地產與公路各占營業額一半。”
那天之后,單偉豹不再隱藏改造路勁的想法:雖然財報顯示,2006年路勁凈資產68億港元,收入主要還是分布在國內8各省份,總長1060公里的收費公路,但他堅信物業開發前景更寬廣,那才是路勁最終的方向。
否則,誰愿意接手順馳的資產?要知道,彼時的路勁團隊統計,順馳負債總額超過66億元,買賣很虧;標普與穆迪曾公開表示,收購達成以后,路勁的負債率將會從50%即刻超過70%,壓力山大。
既然是改造,就別想太多。于是路勁18億元拖回了順馳超過600萬平方米土儲,以及各式債務與風險——單偉豹管不了那么多。他知道路勁想要繼續成長,必須大刀闊斧地開出收費公路之外的增長點。
“回頭來看,今天我認為還是非常值得的。”那時候,單偉豹會給自己打氣,一遍又一遍。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近15年。單偉豹開始變得沉默,盡可能躲避媒體長槍短炮的追蹤。他變得少言寡語,絕不多說一句話,畢竟現實有些尷尬。
按照2007年的統計結果,路勁總土儲約為750萬平方米。可是翻閱近三年路勁的財報數據,可以看出公司土儲還是那么多。2018年6月底好不容易提升至848萬平方米,可是到了2020年6月底又下滑至701萬平方米——這么多年,路勁的土儲一直在原地踏步。
增加土儲談了這么多年,可實際上路勁只有那一次果斷出手,這是一家急迫轉型的公司嗎?真不像。收購順馳理應成為路勁地產板塊快速成長的起點,不過這一切并沒有發生。
如果你跑不動,就不要怪競爭對手絕塵而去。與路勁總規模相仿的花樣年控股(01777.HK)與國瑞置業(02329.HK),一直維持總資產與資產負債率之間的微妙平衡,通過適度增加杠桿,確保土儲豐盈。
雖然嚴控杠桿是行業的主旋律,但房企需要成長,需要適度杠桿帶來增長活力,“用愛發電”行不通。
目前,路勁的負債率為69.2%,體會不到咄咄逼人的負債紅線壓力,可長期低庫存運轉,總有“水池見底”的一天,到時候出路在哪里?
當然,路勁也怕倉里無糧,于是控制土地開發速度。財報數據顯示,路勁從2019年中的百萬平方米級別,如今已下將至90萬平方米。
如此“細水長流”的開發模式,700多萬平方米的土儲也夠開發一陣子。可是按照這層邏輯倒推,既沒有土儲,也沒有消化土儲的動力,路勁如何在業內立足成長?地產業務缺少增速,還談什么轉型?
作為一家地產收入占比九成有余的企業,既缺少土儲,也沒有開發熱情,只靠壓縮消化能力維持運轉,這行嗎?當然不行。主業成長的空間如此狹小,且不說會逐漸失去了行業競爭力,對于路勁的投資者們又該如何從中看到未來希望?
再看單偉豹的沉默,其實并非主動“不想說”,而是被動“不能說”,“沒的可說”。
?
后路在哪?
“沒有哪個百年企業,不是自殺重生的。”很多年前,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就曾預言,企業的轉型需要對自己下手狠一點,別給自己留太多后路。
或許德先生的理論,部分解釋了為何單偉豹鐵了心擁抱房地產,但路勁還是慢慢悠悠地走。或許路勁確實有“后路”,還不止一條,自然不會選擇“自殺重生”。
“第一個和第二個文旅項目,都有10%的投資回報率,這在商業領域還是不錯的。”早些時候接受媒體采訪時,單偉豹就曾表示,文旅商業務是路勁重點布局的業務之一。論追求IP文化,地產圈無出其右。
目前,這項業務與房地產基金、娛樂及內容開發、房地產開發,共同隸屬于產業投資及資產管理板塊。
在眾多房企凈利潤普遍維持在7%-8%,甚至為了加速周轉,將利潤空間壓縮至5%的時候,產業投資及資產管理或是路勁的“后路”。
在這里,不僅可以繼續挖掘物業開發的機會,還能探索文旅項目的成長空間,甚至投入部分資金到地產外的領域,結出一些從來沒見過的果實。
可是在新冠疫情與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下,路勁的這一業務板塊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2020年上半年,房地產基金沒有任何新的投資,娛樂及內容開發大部分時間處于停滯狀態,無錫梅里小鎮與鄭州新密兩個文旅商項目,開發進度也被推遲。
這是一筆不小的損失,路勁在財報中只提了一句——“期內投資物業之公允值因而降低”。至于前期項目收益多少如,今公允降低多少,網上并沒有相關數據。《一點財經》就此詢問路勁官方,一直未得答復。
到最后,只有房地產開發還能提供7.74億元的收入,作為整個板塊的遮羞布——這可不像一條“后路”應有的模樣。
至于另一條,還是收費的“老路”。
回想1996年,路勁落子內地市場,是以收費公路建設作為起點。那是路勁走向輝煌的開始,算下來在20多年的時間里,路勁收費公路總里程已經達到500公里,業務拓展至印尼。
雖然收費公路帶來的收入并不高,但相比傳統開發物業項目,這是一種能夠帶來穩定現金流的業務形態。比起物業開發“高杠桿+高周轉”帶來的風險,收費公路顯然更安全。
只是收費公路實在太“安全”,安全到早已觸碰到“天花板”。從2018年開始,收費公路業務的收入貢獻維持在每年30億元左右,一直沒有明顯增長,倒是2020年上半年營收突然下滑至8.37億元。
財報中,路勁將下滑原因歸結為“疫情導致免費通行期延長”,可是回顧2019年的數據,高速公路項目收入占比還不足10%。收費公路能夠提升路勁的資產規模,卻很難成為業績貢獻的主力,這也不像一條“后路”應有的模樣。
這樣看來,路勁確實還有出路,只是它們都太窄了,太偏僻了,只能讓路勁走入歧途。走在這樣的路上,實在沒有太大意義。
?
危墻之下
對企業家而言,失敗并不可怕,絕望才可怕。對單偉豹而言,這體會已是深刻。
“我認為房地產未來20年都是好年份。”2018年底,地產行業開始回調。單偉豹堅定相信,向前仍然是唯一選擇。
可是向前邁出一步后,堅定還能剩多少:曾立于危墻的孫宏斌,帶領融創中國(01918.HK)成為市值1361億港元的巨無霸;“高杠桿+高周轉”的經營模式,已被“三條紅線”的利劍攔腰斬斷;曾經被視為陽春白雪的地產行業,成了監管部門眼中背著金融風險狂奔的“灰犀牛”……
走進2020年,一切設想都成了空談。哪里有什么20年的“好年份”?市場環境日漸蕭索,企業經營壓力增大,這是現實。現在地產圈的好日子眼看就要過了“保質期”。
單偉豹也嘗試過翻身。畢竟路勁沒有踩中“三條紅線”,還有條件加杠桿,繼續爭搶土地;畢竟土儲資源相對優渥,超過700萬平方米的土儲,長三角、渤海灣和粵港澳大灣區三低的占比達到97%。
可是那又怎樣呢?誰不知道長三角、渤海灣、粵港澳大灣區是金礦?路勁那么多土儲,都在競爭炮火最猛烈的地方——時代中國搶占粵港澳大灣區、明發奪取長三角,哪個不是千萬平方米傍身?那里有的是殺紅眼的撕咬,不適合馬上要放馬南山的單偉豹。
至于加杠桿,還是省省吧。資金充裕的行業上升階段,靠高杠桿快速成長的案例比比皆是時,單偉豹也沒敢大步向前;如今高壓管控,怎敢觸動監管逆鱗,激進加杠桿怕是想加也是難?
進不是,退也不是,路勁的處境尷尬。尷尬的背后,其實是深深絕望,是無論如何改變,始終跟不上時代腳步的絕望。
業績上,路勁的營收和凈利潤早已失去增速,成長已處于停滯狀態。營收還有階段性增長,可是利潤難有上行趨勢,遇到“增收不增利”的瓶頸。路勁手里,連一張像樣的王牌都沒有了,還能怎么贏?
總資產排在行業40、50位的路勁,僅有2.9倍市盈率與0.41倍市凈率,徘徊在80、90名,證明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路勁,越來越難得到資本市場的正面反饋。缺少爆發力,更缺少想象力,路勁需要力挽狂瀾式的英雄故事,需要一個強人拉一把,這是保守的單偉豹給不了的。
好在他并不貪戀權位,也知道自己改變不了路勁,退下來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
結語
回想路勁一路走來,所有人都沒有錯。
公司遇到問題時,單偉豹意識到自己無法扭轉乾坤,于是甘愿放棄救世主的光環;單偉彪的經驗,以及單頌曦的銳氣,都是現在路勁最需要的元素。這家公司沒有停止向有利的方向發展,正在迅速調整以順應時代需求。
只是方向對了,并不意味著就能成功。目前,房企興衰更替正在加快,市場瞬息萬變,沒有留給企業足夠時間改變。路勁需要改變,需要盡快步入新的軌道,尋找到增長點,只是這一切還來得及嗎?對路勁而言,很難。
你做的都對,但并不代表你不會被時代淘汰,這就是現實。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