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達證券沖刺上市:難擺脫的AMC陰影
業績排名從行業中上游一路下滑至中下游,
文|翠鳥資本(ID:cuiniaoziben)
讓人震驚的賴小民一案,在日前的新聞中畫上了句號。
自從1999年四大AMC成立以來,始終伴隨著不少爭議。在2009年改制以來,四大AMC相繼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團,業務也是越做越大,由于其自身政策優勢,引來不少艷羨。
四大AMC改制后,經營業務相繼覆蓋銀行、保險、證券、信托、基金、期貨、租賃行業,其中,銀行、證券、保險最為重要。
然而,在大家認為四大AMC的影響還將繼續擴大時,2018年4月,中國華融賴小民事件發生。
一時間,風向急轉直下,在國內政策導向下,四大AMC紛紛瘦身表示要做好做精不良資產業務,回歸主業。
不過,雖然臺上口號震天響。面對真金白銀,想要剎住市場擴張的快車,談何容易?
2020年底,作為中國四大AMC之一的中國信達,旗下的信達證券遞交招股說明書,正式吹響上市的號角。
頻“出事”的中國信達
信達證券是由中國信達、中海信托、中國中材在2007年共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招股書顯示,信達證券設立時,受讓了遼寧證券、漢唐證券有關證券類資產,并成績了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范圍內的上市保薦及債權、股票成效等相關證券業務。
作為信達證券,就不得不提其母公司中國信達。
作為中國四大AMC之一,中國信達在2009年改制后,業務向多元化轉型,業務分散,各個金融板塊都有布局。
彼時,針對越做越大的AMC,業內甚至稱“不良資產處置反而成為副業”。
但一切都在2018年戛然而止,華融賴小民事件的發生為轉折點,四大AMC開始驟然轉向。
2018年11月,中國信達更是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一次性掛牌轉讓80家企業股權。
中國信達在2019年工作會議上提出,新的一年其經營工作重點要緊緊圍繞“大不良”業務來開展,通過加速周轉,推動業務經營向集約型轉變。
2020年,中國信達董事長張子艾在中國信達2020年的工作會議上表示,中國信達母公司層面要通過業務模式升級換代做好做精不良資產業務;子公司要做好做強金融服務協同。
其實,這個時候的中國信達,已經早已暴露了擴張之下的弊端。
自2017年起,中國信達及其分公司屢屢因為違規而被監管處罰。
2017年3月,中國信達因涉及違規收購個人貸款、收購金融機構非不良資產、收購不良資產未按規定通知債務人、為同業投資行為違規提供隱性擔保等多種違法違規事實,被中國銀監會機關層面罰款150萬元。同年,中國信達北京分公司等四家分公司就曾因違規收購問題被罰。
其中,因管理不盡職導致風險發生;收購虛構債權,中國信達北京市分公司被罰80萬元。因管理不盡職導致風險發生,中國信達吉林省分公司、陜西省分公司、青海省分公司分別被罰50萬元、30萬元、50萬元。
2018年12月,因為收購前調查不盡職,中國信達廣東省分公司被廣東銀保監局罰款150萬元。
2019年7月,中國信達云南分公司被銀保監會云南監管局罰款185萬元,原因是收購虛假債權;為銀行規避資產質量監管提供通道,協助銀行不良資產違規出表;收購虛假債權變相為房地產關聯企業融資等。2019年10月,因為資產收購不審慎、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等,中國信達寧夏分公司被罰款20萬元。
2020年5月,中國信達因業務違規被中國銀保監會開出高達910萬元的罰單,成為2020年上半年銀保監會開出的最大罰單。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中國信達存在資產收購不審慎、違規收購非金融機構正常資產、通過內部交易掩蓋風險違法違規行為,對其罰款910萬元。
難逃影響
作為長期仰賴母公司中國信達的的資管公司系券商,信達證券難以逃脫中國信達的影響。
就在信達證券披露招股說明書不久,1月22日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則刑事二審裁定書,原信達證券湛江徐聞證券營業部總經理龔堪明集資詐騙一案塵埃落定,最終維持一審原判,被判刑15年。
裁定書顯示,龔堪明主要犯集資詐騙罪以及詐騙罪兩項罪名。
2011年1-8月期間,時任信達證券湛江徐聞證券營業部總經理的龔堪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其擔任的職務身份,以高額回報為誘餌,對周邊人謊稱其公司有內部信息可以公司的名義購買公司新推廣的一種“信達滿堂紅基金優選集合資產管理”的理財產品,并以此為由,采取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要求投資者將投資款交到其手上,從而騙取了4名投資者141萬元投資款。騙得集資款后,被告人龔堪明進行肆意揮霍,最終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被法院認定存在集資詐騙事實。
此外,同樣是在2011年1-8月期間,龔堪明還虛構了其在廣州與他人承包了高速公路,需要資金周轉的事實,并以高利借款的方式取得被害人何某某、曾國秀的信任,從而騙取兩人60萬錢財。騙得被害人的錢財后,被告人龔堪明進行肆意揮霍,最終被認定詐騙罪。
屢屢違規并暴露出“丑聞”,反映了整個擴張過程中疏于管理帶來的危害。
排名仍在下滑
與此同時,信達證券業績表現也不僅如此人意。
2017年至2019年,信達證券營業收入分別為19.95億元、16.59億元和22.23億元,分別實現凈利潤2.36億元、9009萬元和1.86億元。2020年上半年,信達證券實現營業收入15.72億元,實現凈利潤4.01億元。
招股書中稱,證券經紀業務是信達證券營業收入的重要來源,對公司的整體業績具有重要影響。報告期內,信達證券經紀業務分部收入分別為16.38億元、14.07億元、13.37億元和7.24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2.11%、84.81%、60.13%和46.09%。
信達證券表示,將繼續存在因證券市場的周期性、波動性而導致收入、利潤下滑的風險,不排除在證券市場出現劇烈波動的極端情況下,當年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或發生虧損的可能。
雖然在招股書中如是說,但和同行業相比,信達證券的排名逐步下滑卻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信達證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排名從行業中上游一路下滑至中下游。
2015-2019年,信達證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8.45億元、22.43億元、17.59億元、14.58億元和16.32億元,分別在行業中排名30名、41名、45名、50名和50名;對應期間凈利潤為20.67億元、5.09億元、3.33億元、1.13億元和2.1億元,分別在行業中排名28名、50名、53名、53名和63名。
根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我國共有134家證券公司,國內證券公司業務同質化較為嚴重,對傳統業務依賴性較強,業務品種和目標客戶群比較類似,行業整體競爭日趨激烈。
那么請問,如此紅海之中,信達證券競爭力又何在呢?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