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電單車最后的決戰
這是共享電單車最后的決戰。
撰文 |?尹太白
編輯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來源|Donews
這是共享電單車最后的決戰。?
留下一地雞毛之后,共享單車已基本淡出了公眾的視野,然而隱藏在一片廢墟之下的是,共享單車行業并沒有完全消亡,共享單車企業之間的戰火順著共享單車的藤蔓,燒向了共享電單車行業。?
近日,共享電單車企業上市傳聞甚囂塵上。有消息稱,松果出行計劃今年赴美上市,募集資金預計3億美元,并已選定摩根士丹利等投行為其安排IPO事宜。?
而在不久之前,知情人士透露,哈啰出行將于今年第二季度初赴美上市,募資額在20億美金左右,中金、瑞信和摩根士丹利將為其提供顧問服務。盡管兩家企業并未就傳聞進行正面回復,但卻讓共享電單車領域再度站在了風口之上。?
與共享單車相比,共享電單車顯示是更適合1-3公里的短距離代步工具,省時、省力的特點也給上班族和有短距離出行需求的用戶帶來了便利。?
除此之外,這也是一個極具生命力且充滿變現可能性的戰場。?
來自頭豹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共享兩輪車用戶數約為3.1億人,2016-2020年,中國共享兩輪車處于行業拓展初期,行業用戶數年復合增速達79.3%。2020-2025年,受共享兩輪車需求用戶總數限制,行業用戶增速將大幅下滑,預計共享兩輪車用戶年復合增速將下降至4.2%,于2025年達到3.8億人。?
而共享電單車的用戶規模發展軌跡與共享兩輪車用戶發展軌跡類似,但由于共享電單車行業起步晚于共享單車行業,共享電單車用戶積累軌跡預計滯后于共享兩輪車用戶總體變化。而這也意味著,在未來,共享兩輪車用戶增量將主要來自共享電單車用戶的增長。?
事實上,共享單車企業并非首次涉足電單車領域。2017年,摩拜、ofo、蜜蜂出行等平臺曾試水電單車業務,與此同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卻相繼發布文件,對共享電單車表態“暫不發展”或者“不鼓勵發展”,緊接著鄭州、杭州等二線主要城市也叫停共享電單車。在政策影響下,此后幾年共享電單車行業一直不溫不火。?
行業轉折點出現在2019年4月,被稱為史上最嚴電動自行車“新國標”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正式實施,這為共享電動車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生長土壤,同時也吸引了共享單車企業爭相布局。
不難預見的是,在蟄伏了數年之后,一場共享電單車大戰即將上演,同時,這也是最后的決戰。?
共享電單車的圈地之戰?
幾乎是伴隨著多個城市紛紛出臺政策限制共享電單車的發展,2017年9月,哈啰推出了共享電單車業務。?
此時正值摩拜和ofo在一二線城市的共享單車領域殺得難舍難分,而哈啰卻悄悄下沉至三四線城市持續部署共享電單車業務,并進行產品創新。后來,隨著摩拜被美團收購與ofo落敗,看準時機的哈啰迅速開始反攻一二線城市,截至2021年4月,哈啰電單車已入駐超400座城市,用戶累計騎行量超56億公里,目前已穩坐共享電單車第一名的寶座。?
青桔的單車和電單車業務幾乎同時起步,2018年1月滴滴宣布接管小藍單車,同時自家品牌青桔也在成都、東莞和北京開始投放,在此之前,青桔團隊還孵化了“街兔電單車”項目。?
2019年6月,滴滴將出行單車事業部、電單車事業部正式整合為兩輪車事業部。2019年底,青桔與街兔兩個品牌合并,截至2021年4月,青桔單車已在全國超過200個城市運營。?
“滴滴入局共享電單車的目的在于彌補其四輪車外的出行生態,增加一個新的流量入口,以達到防止被對手借用兩輪出行場景越級打擊其四輪出行業務的效果。”一位出行領域業內人士說道。?
瞄準共享電單車這一領域的不僅是哈啰和青桔,將共享電單車業務視為可以補足出行場景的本地生活巨頭美團也參與了進來。?
2020年春天,美團強勢入局,與富士達、新日等廠商簽訂合計超100萬輛共享電單車訂單。隨后,美團發起“百日之戰”閃電戰,欲100天集中投放200萬輛電單車,這一數據超過滴滴電單車前三年的投放總量。?
美團CEO王興在之后的電話會議上談到,電單車高頻的騎行場景蘊含巨大的市場機遇,對美團有戰略意義,同時高周轉率顯示出短期內實現盈利的可能,美團將致力于成為“這一行業的領軍者”。?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共享電單車賽道具有高流量和高頻率消費的特點,在商業模式上無疑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然而監管問題卻一直是懸在共享電單車市場之上的達摩斯克利之劍。
被北上廣深“排擠”的共享電單車?
對共享電動車監管最嚴格的地方當屬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
第一聲槍聲率先在深圳打響。2016年3月,深圳開始了為期100天的“禁摩限電”整治行動。在這場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嚴打行動中,僅10天就查扣了17975輛電動車。?
不久之后,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多個一線城市相繼出臺相關文件,以不鼓勵、不支持、暫時禁止等態度對待共享電單車行業發展,掀起了一場針對共享電單車的大整治。2017年8月3日,交通運輸部等十部委就聯合印發了《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不鼓勵發展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
一個可以列舉的例子是哈啰。2019年,哈啰因在上海外環以外的郊區投放電單車,被上海閔行區交通委聯合城管執法、公安等部門約談,最后哈啰徹底退出了上海市場。?
北京清退共享電單車的態度更為堅決。據北京市交通委官網消息,2019年至2020年5月底,北京共清退5家共享電單車企業。2020年7月,北京首次對一家共享電單車企業處以5萬元罰款頂格處罰,并責令其限期收回全部車輛。?
2020年12月15日,北京市交通委重申“不發展電動自行車租賃”的基本原則,并約談了考拉出行、筋斗云出行、小遛共享、芒果電單車、蜜步出行等多家在京運營的共享電單車企業,提出限期整改要求,逾期未能整改到位的企業及其運營平臺,將面臨行政罰款、扣留車輛、下架App等多重處罰。?
不僅是一線城市明令禁止共享電單車,就連二線城市也加大了對共享電單車的監管力度。?
據湖南日報報道,2020年11月23日,長沙市交通運輸局等三部門集中約談了哈啰、青桔、美團、小遛共享、喵走、喜寶達6家共享電單車企業,要求上述企業清理回收無牌照電動自行車,整治不到位的,將限期整改直到下架。?
在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看來,共享電動車企業的無限制擴張與安全問題,是監管部門對電共享單車持謹慎態度的兩個根本原因。“共享電單車不利于城市交通和市民人身安全,騎行對象不確定、不固定,并且車速較快,影響人身安全。每次使用后缺少安全性能檢查和操作交接,駕駛操作不當極易發交通安全事故。”?
一二線城市不準共享電單車進入,并對這一行業加強了監管,于是共享電單車企業不得不將目光瞄向了下沉市場。?
共享電單車下沉是個好方向嗎??
截至目前,中國共享電單車頭部企業包括哈啰、青桔以及美團。若按投放量占比計算,2020年青桔占比約為36.4%,哈啰占比約為30.1%,美團占比約為26.9%,三者合計占據市場約93.3%的在運營設備量,呈現出三強鼎立的競爭格局。?
除了美團、青桔、哈啰等共享電單車巨頭之外,小蜜、松果、小遛共享等中小玩家也紛紛完成了在下沉市場的布局。?
根據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于2020年8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全國已投放共享電單車總量近500萬輛,其中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已投放共享電單車占比50%,大部分中東部省份縣級以上區域投放比例超過70%,個別省份接近100%。?
另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在2020年共享電單車用戶城市分布中,一線城市用戶僅占1.8%,二線城市占了27.4%,三線城市占36.2%,四線城市及鄉村的用戶占據了34.6%。?
兩組數據結合來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共享電單車似乎在下沉市場找到了最適合其生長的土壤。?
事實也的確如此,據燃財經報道,在下沉市場,電單車是非常受歡迎的,這些地區的公交系統不像一線城市這么發達,居民出行時對電單車有著非常強烈的需求。根據哈啰提供的數據,在2019年,長沙用戶平均每次騎行里程能夠達到2.7公里,騎行次數最多的用戶一年騎行了2928次,平均每天8次。?
下沉市場用戶對于共享電單車的強烈需求,使得下沉市場成為共享電單車企業最主要的創收市場,一個共識基本在業內達成:共享電單車的未來戰場是下沉市場。
來自頭豹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三線城市是共享電單車最主要的營收市場。由于共享電單車在三線城市及三線城市以下市場具有價格優勢,2020-2025年,中國共享電單車市場增量預計將依舊來自三線城市及三線以下城市。?
此外,由于一二線城市交通空間資源較為緊張,一二線城市政府對于共享電單車預計將持續采取限制政策,這將推動共享電單車市場下沉。2025年,三線以下城市將超越三線城市成為中國共享電單車最主要營收來源,三線以下城市年營收屆時將達187.0億元。?
“對于共享電單車行業來說,向下沉市場發展依舊是一個主流方向,一方面下沉市場用戶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目前下沉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整個市場空間足夠巨大。”上述業內人士說道。“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共享電單車的商業模式將針對不同市場分化演進,二線城市將長期保持‘三強鼎立’的格局,而三線及以下城市將呈現出‘群魔亂舞’狀態。”?
在廝殺了多年之后,從共享單車到共享電單車,共享的模式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車輛的動力提供方式,而共享電單車的爭奪戰也依舊在持續,只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共享電單車企業IPO,整個行業也會迎來最后的狂歡與決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