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條一哥要上市,網紅命能用多久?
衛龍的上市之路,正式開啟了。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
作者 |?胡野原 問之
前不久,辣條中的國民品牌衛龍,剛剛完成自己的第一次外部融資,這也是衛龍的Pre-IPO輪融資。
這意味著,衛龍的上市之路,正式開啟了。
此次融資,由高瓴、CPE源峰領投,紅杉中國、騰訊、云鋒基金等跟投。
有意思的是,云鋒基金背后有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的身影,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騰訊和阿里罕見地坐在同一張牌桌上——為了一個辣條企業。
?
區區辣條能引來國內互聯網界兩大巨無霸,由此就能看出,這不是一根簡單的辣條。
在衛龍的發展史上,從小作坊起家,到收集了趙薇、楊冪兩代“頂流花旦”,再到走出國門、“碰瓷”蘋果,衛龍把營銷玩出了與眾不同的花樣。與此同時,衛龍又屢屢陷入食品安全問題的窠臼。
?
走在上市路上的衛龍,到底是蟲還是龍?
?
辣條的原罪
?
一手締造了辣條王國的劉衛平是湖南平江人,從一間小作坊開始,慢慢將零食企業送上IPO敲鐘舞臺。
?
起初,憑借著家鄉產豆干的優勢,他跟母親學了一手做醬干的好手藝,以醬干起家,做起零食。
?
眼看著原材料大豆成本高居不下,他開始嘗試用面筋替代豆干,做出味道與醬干相仿、成本更低的面筋小食品。
那樣一個重要轉型發生在2001年。彼時,劉衛平從傳統牛筋面中找到了靈感,以面粉為原料,加點焦糖和辣椒面,再由簡易膨化機制作,推出了麻辣絲,勾勒出辣條的雛形。
松軟辣甜的口感,成了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
劉衛平仿佛發現了一大商機。只是,水稻種植為主的湖南并不盛產小麥,辣條量產需要以北方為腹地。于是,劉衛平捧著地圖一路選址,來到了中原地帶,將食品加工廠選在了河南漯河,這里是人們相對忽略的“中國零食加工廚房”,雙匯、南街村、三全、旺旺等品牌的生產基地,皆匯聚于此。
?
隨后,劉衛平于2003年注冊衛龍商標,衛龍辣條正式闖入零食江湖。
?
然而,在成為行業龍頭之前,衛龍辣條可謂多舛命運。
?
從2005年開始,就不斷有各類分析文章揭幕辣條背后臟亂的生產環境。
?
有傳言披露,生產辣條的原料,是衛生紙、是皮帶一樣的東西,用的是地溝油,吃多了容易致癌。
?
也有調查視頻曝光辣條生產的地下作坊,還上了央視315晚會。一時間,包括衛龍食品在內的辣條公司,先后也被浙江、貴陽、山西、湖北等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食藥監局查出,在其產品中添加了過量山梨酸及其鉀鹽、脫氫乙酸及其鈉鹽防腐劑。
?
一輪又一輪的整治措施下,2010年開始,大量辣條廠商倒閉,剩下能盈利的不過10%。
?
在全國眾多辣條廠商縮減成本求生存的新形勢下,劉衛平卻反其道而行、逆勢擴張,增設了駐馬店生產基地。
?
為了撕掉垃圾食品的標簽,衛龍主動出擊。
?
一方面,在信任危機時刻,衛龍推出了經典辣條系列,將辣條的透明包裝改為鋁箔包裝,并且大大方方做起了辣條普及工作;生產環境上,衛龍采用全自動化的無菌生產車間,還特別邀請了專業團隊到生產車間拍攝照片,并公之于眾。
?
另一方面,衛龍還斥資了五千萬,開創了親嘴豆干、親嘴燒、牛肉棒等零食產品,重回豆制品市場,以豐富零食品類,一改“衛龍=辣條”的刻板印象。
?
之所以五毛一包的衛龍,搖身一變,一年賣出100億包,背后沒那么簡單。
靠營銷出圈
盡管在外界看來,衛龍只是一個做辣條的,但卻和廣大觀眾一樣,有一顆追星夢,相繼和娛樂圈的幾位頭部女明星緣分不斷。
2010年前后,趙薇先后主演了電影《花木蘭》《錦衣衛》,拿到了一大批獎項。
用如日中天來形容當時的趙薇,毫不為過。
衛龍就被趙薇散發的星光吸引了。這一年,衛龍簽下趙薇,成為“衛龍”經典系列的代言人。
?
衛龍對于當紅女星的追逐,放到現在來看,或許稱得上是最大粉頭。
?
但這個粉頭卻是一個“墻頭草”,誰紅,就粉誰。
?
趙薇代言了2年時間,這中間,娛樂圈風云變渾,另一個女明星突然爆紅,成為娛樂圈的當紅炸子雞——此人便是楊冪。
?
在趙薇的《花木蘭》上映的2009年,楊冪剛剛在“80后新生代娛樂大明星”評選中被票選為“四小花旦”之一,她的前輩趙薇,則恰好是上一輪的“四大花旦”之一,這仿佛是一種不可言喻的巧妙緣分。
?
2011年,楊冪主演了《宮鎖心玉》,這部劇成了當年的爆紅大熱劇集,在播出期間一直穩居全國同時段收視率第一。
?
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她就和自己的前輩又一次結緣——接替趙薇,成為衛龍的新形象代言人,代言了多元化后的新產品“親嘴燒”“親嘴豆干”等系列產品。
?
緣份真是妙不可言。
?
而促成這種緣分的衛龍,所圖謀的卻不只是追星而已。
?
在趙薇和楊冪成為衛龍代言人的幾年間,全國的辣條行業持續走低,眾多辣條廠商縮減成本、以求自保。
?
如此一來,本就被重重質疑的辣條行業,在外界眼中更是質量低下了。
?
而衛龍和當紅女星的搭配,一方面是為了利用粉絲經濟,提升知名度和銷量,另一方面,更是為了扭轉外界對于辣條行業的不信任。
?
在這段時間,還有一個搞笑的事情。楊冪成為衛龍的代言人后,結果楊冪的粉絲轉頭就把衛龍舉報了,理由是“衛龍擅自使用楊冪的肖像權”。一番解釋,才讓人知道,雙方是正常的商業合作。
?
大眾對辣條行業的輕蔑態度,可見一斑。
?
于是,衛龍在營銷上更加花心思了,誓要給自己正名。
?
2016年618,衛龍的天貓旗艦店打不開了,滿屏的“為什么不給我發貨?”自黑營銷,引人眼球。當天衛龍店鋪訪問量高達68萬人,是日常的20倍,進店流量超過360萬次。
?
同一年,iPhone7發布時,衛龍開始一輪借勢營銷,推出了仿照iPhone形式的“辣條7”。
這一年,也是淘寶直播元年,當時,直播還是一件新鮮事,但衛龍反映極快,當時淘寶直播4月上線,7月衛龍就邀請網紅王全蛋在工廠直播。
?
在包裝設計上,衛龍也學習江小白,將一些金句印在包裝上,比如,“其實我該來包辣條靜靜”、“吃包辣條壓壓驚”都成了流行語,出圈的同時,也做了品牌宣傳。
?
僅僅在2016年,衛龍的業績就比前一年提升了5倍。
?
說衛龍在辣條行業是質量最好的,或許還有人會反對。
?
但要說衛龍是整個辣條行業最會營銷的,恐怕沒有其他廠家有膽量說自己不服。
種種營銷奇招齊出,衛龍確實讓自身品牌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
在國外電商平臺,衛龍儼然成了食品中的“奢侈品”。2015年11月,衛龍在美國亞馬遜賣出了一包14美元的價格,折合人民幣90多元。
?
從5毛一包到90多元一包,衛龍的營銷可以說是十分成功了。
?
然而,營銷能力是否能作為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嗎?
衛龍,到底安不安全?
2018年,衛龍就和湖北省食藥監局在輿論場上展開一輪口水仗。
當年8月30日,湖北省食藥監局發布食品抽檢公告稱,標稱商標衛龍等多款辣條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山梨酸及其鉀鹽和脫氫乙酸及其鈉鹽。
山梨酸及其鉀鹽和脫氫乙酸及其鈉鹽都是防腐劑,根據201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于嚴格加強調味面制品等休閑食品監管工作的通知》,這些添加劑不得使用在“方便食品(調味面制品)”中。根據這一通知,辣條歸屬于“方便食品”,應當遵守這一規定。
但衛龍很快就發了一封《鄭重聲明》,稱自己合法合規。
衛龍參照的是2007年發布的《河南省地方標準 調味面制食品(DB41)》規定,和湖南省執行的《擠壓糕點地方標準》。
?
在這兩個標準下,衛龍將自己歸為糕點類、膨化食品類,而山梨酸及其鉀鹽和脫氫乙酸及其鈉鹽,按規定可以在這類食品中使用。
?
這還沒完,同一日,湖北省食藥監局官網發布通報,公開回應衛龍聲明稱,按照現有國家標準,衛龍辣條不合格。
?
其核心問題,就在于衛龍的辣條應當遵循國家標準,還是遵循地方標準?顯然,國家標準更加嚴格,而地方標準對衛龍來說更加寬松。
?
衛龍以地方標準為標準進行生產,當然也是合規的。但在業內專家看來,國家標準是強制執行的,當地方標準和國家標準出現矛盾時,顯然是以國家標準為準的。
這也不是衛龍第一次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受到質疑。
就在衛龍的大本營漯河,參照當地標準進行生產的衛龍,也曾于2015年出現紕漏。當時,官方通報衛龍旗下的明星產品親嘴燒、大面筋,因為以不合格產品替代合格產品而受到漯河質監局的處罰。
由此可見,衛龍的網紅之路雖然走得一帆風順,但不代表產品能夠長盛不衰。
?
營銷并不能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惟有產品才是。
?
從可口可樂的“零度可樂”,到元氣森林標榜的“0糖0脂0卡”,健康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連做啤酒的青島啤酒都推出了無糖產品,可見人們對于健康的重視。
?
然而辣條產品的風評并不好。在知乎上,不少人提問辣條是否健康,而大多數回答都指出辣條“鹽多,咸,吃多易引發高血壓,增加腎臟的負擔”、是“垃圾食品”。
盡管這并不能算作衛龍自身的問題,但人們對于衛龍主要產品的質疑,其實一直存在,并且大概率還會持續下去。
?
在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健康化”食品的當下,周身圍繞著“不健康”標簽的衛龍,還能被消費者喜愛多久呢?
?
更何況,辣條實在不算是有門檻的產品。
?
當前的眾多零食企業,比如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百草味、鹽津鋪子等,都推出了自己的辣條產品。而衛龍也走在多元化的路上,推出了調味面制品類、豆制品類、魔芋制品類、素食類、肉制品類,這些也是競爭對手們的看家本領。
?
這個市場的競爭,已經顯現出一種同質化的趨勢。衛龍自身的特質,在這樣的同質化競爭中也有了模糊不清的跡象。
?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市場的競爭、多元化戰略會對資金形成的巨大需求,企業將不得不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進行擴張或轉型。
?
這些都在推著衛龍走上資本市場。
?
此前,衛龍也多次傳出要赴港IPO,但都是只聞其聲不見成行,如今,衛龍終于踏出了IPO的步伐。
?
可通往資本市場的路,真的會暢通無阻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