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直聘赴美上市,找工作跟老板談能幫BOSS直聘走多遠?
BOSS直聘赴美上市,找工作跟老板談能幫BOSS直聘走多遠?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各大招聘平臺是層出不窮,面對著各種新涌現的工作崗位,去找工作平臺上尋找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主要方向,在這其中有一家求職平臺可謂是相當出圈,這就是號稱找工作和老板談的BOSS直聘,如今這家公司已經走到了上市的門口,最近更是傳出赴美上市的消息,找工作找老板談的BOSS直聘到底能走多遠呢?
一、BOSS直聘赴美上市?
根據騰訊科技的報道,北京時間5月22日凌晨,在線招聘平臺BOSS直聘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首次公開發行(IPO)申請,擬于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股票代碼BZ。高盛、摩根士丹利及瑞銀為此次IPO承銷商。BOSS直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趙鵬在股東信中表示,受益于移動互聯網普及、創新創業迸發的時代紅利,公司創立七年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持續增長。強調“我們堅信行業歸根到底服務于‘人’:通過幫助人的發展,促進人力資源更為合理的配置,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
截至2021年3月,作為企業端服務,BOSS直聘服務630萬家認證企業,其中82.6%為中小企業(經計算,約520萬家)。
據澎湃新聞的消息,據招股書,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BOSS直聘上已擁有8580萬填寫個人基本信息和求職期望的認證求職者和1300萬通過企業身份認證的認證企業端用戶。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BOSS直聘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MAU)為1150萬、1980萬,增幅為73.2%,2021一季度,平均月活躍用戶數達到2490萬,同比增長71.8%。BOSS直聘的MAU指標計算,既包括求職者,也包括企業用戶。
現階段,BOSS直聘的營收主要來自于面向企業客戶的在線招聘服務,根據不同客戶需求,分為自助式的小額短期服務和直銷團隊跟蹤式的大額長期服務兩類。2019年、2020年,BOSS直聘的營業收入為9.99億元、19.44億元,增幅為94.7%,2021年一季度,收入為7.89億元,同比增長179%。
2019年至2020年,BOSS直聘的付費企業客戶數由124萬家增長至223萬家,同比增長80.1%;以2021年3月31日為止的12個月計算,BOSS直聘的付費企業客戶數已達289萬家。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BOSS直聘的虧損問題始終存在,數據顯示,公司2019年虧損為5.02億元,2020年虧損為9.42億元,2021年前三個月虧損為1.762億元,較去年同期2.79億元有所收窄。2019年、2020年,BOSS直聘凈虧損分別為5.02億元、9.42億元;經調整后虧損分別為4.68億元及2.85億元。
二、找工作跟老板談能幫BOSS直聘走多遠?
說起BOSS直聘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那個超級洗腦的廣告詞,2016年俄羅斯世界杯,BOSS直聘以一支洗腦廣告走紅網絡,從此也讓“找工作、我要跟、老板談”的口號深入人心。相信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也許你沒有真正用過BOSS直聘,但是BOSS直聘的廣告詞一定在電梯、地鐵、公交、電視甚至互聯網的鬼畜視頻中聽到過,可以說這則廣告詞已經成為了BOSS直聘的市場主旋律,但是面對著市場的變化,很多人都在問這個和老板談到底能幫助BOSS直聘走多遠?
首先,BOSS直聘的崛起起源于互聯網和創業潮。客觀地說,相信大多數人找工作一般都是通過智聯招聘、前程無憂這樣的招聘網站,而BOSS直聘其實往往都不是首選,然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BOSS直聘卻似乎不斷走紅,這其中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與隨之而來的創業潮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們仔細研究Boss直聘的商業模式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通過平臺打破傳統簡歷投遞到搜集乃至于到人力資源部這一整套的脈絡,其所謂的“找工作、我要跟,老板談”的說法其實是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特別是社交媒體技術發展特殊優勢,構建起了一個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直接對接的平臺,也許在客戶端那邊給你對接的并不是什么所謂的老板,但是很有可能不再是人力資源部的實習生,而是真正用人單位或者部門的直接相關人,Boss直聘就是借助這個優勢快速發展崛起起來。據CIC(灼識咨詢)預測,受數字新經濟業態發展、創新創業政策利好、企業人才競爭加劇等因素驅動,中國線上招聘市場規模預計將由2020年的551億元增至2025年的223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2.3%,而在這背后是快速崛起的中小企業,在國家雙創政策的驅動之下,截至2019年,中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大量的中小企業讓Boss直聘這個所謂的和老板談成為了可能,這也是其能夠超越其他競爭者的關鍵所在。
其次,Boss直聘虧損的問題其實并不嚴重。對于Boss直聘來說,很多人都在說其虧損,我們之前一直在說對于一家互聯網企業,虧損其實不算什么問題,特別是這些年我們看到經調整后虧損分別為4.68億元及2.85億元,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家公司還處于一個虧損不斷縮小的狀態,不過虧損不是問題其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讓招聘成為一個可持續的生意,因為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招聘往往是一個階段的一錘子買賣,比如說剛剛畢業那個時期,比如說工作幾年之后需要跳槽的那個時期,這就讓Boss直聘面對著一個根本性的難題,其本身的業務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常規使用的業務,對于很多公司來說也不是始終都不斷需要招聘,招聘這個需求乃至于付費需求的持續性到底有多少?這是比Boss直聘虧損還需要考慮的問題,畢竟如果不能解決復用和重復付費的問題的話,商業模式的賺錢性的確讓人存疑。
第三,Boss直聘的風險也同樣讓人擔憂。我們看待Boss直聘的時候,在看到其本身業務的高速發展與市場潛在剛需的同時,也必須要考慮這家公司可能存在的風險:
一是求職者升級所帶來的復用難題。對于一家招聘平臺來說,如何讓用戶持續使用是最大的問題,對于不少應屆生和剛剛工作幾年并不久的人來說,用Boss直聘似乎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對于相對資深的人來說,Boss直聘似乎就會有些難以滿足,需要獵頭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導致了Boss直聘的潛在風險。
二是用戶消費者保護的難題。2021年的央視“315晚會”點名了包括51Job、智聯招聘和獵聘等平臺存在簡歷售賣、個人隱私泄露等問題,雖然并沒有點名Boss直聘,但是此類的問題可謂是產業的通病難題,Boss直聘如果上市的話,未來只要這個門沒有看好,隨時都會出現比較大的風險。
三是成于營銷如何持續的難題。Boss直聘的成功我們可以說是大規模營銷的成功,面對著營銷所帶來的優勢,這種營銷如何持續也成為了擺在每個以營銷驅動的公司面前最大的難題,Boss直聘面臨的問題也同樣如此。
對于Boss直聘來說上市應該不是困難,困難的是上市之后這家公司到底如何能給資本市場以足夠的故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