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淪為大股東對外圈錢平臺,特一藥業多項財務數據與分紅存異
財報背后疑點頗多。
花朵財經原創??
5月18日晚,特一藥業發布公告稱,擬出資1億元新設全資子公司作為大健康產業投資運營平臺,全力布局醫美服務領域的開發和投資。
在新增醫美概念后,截至5月20日,特一藥業已接連收獲兩連板,股價報收17.82元/股。
近段時間,醫美概念熱度持續不減。那么,此時涉足醫美領域,特一藥業是迎合熱點炒作,還是尋求新利潤增長點?
股民直言:蹭醫美熱度!
此外,特一藥業財報存疑頗多。
花朵財經注意到,近年來,特一藥業不僅大額分紅與高舉債產生了數據沖突,并且大額分紅還與公司的募資時間點不約而同,同時募集項目資金還屢次被用作補充上市公司流動資金,但最后超半數分紅資金卻流入了大股東許氏家族的腰包。
總體而言,在特一藥業近年來的系列資本運作中,上市公司疑似頻頻對大股東進行利益輸送。
超額分紅與高舉債產生數據沖突
5月11日,特一藥業關于2020年度利潤分配的預案,又一次在股東大會上毫無懸念的通過了。
據了解,本年度,特一藥業提出的分紅方案為10派6.50元,分紅總額為1.32億元。同花順數據顯示,公司本次股利支付率高達295.45%,相比2020年度公司僅實現歸母凈利潤4381.65萬元而言,也就是說,公司此次分紅金額遠遠超過了當年所賺利潤。
從大額分紅的角度上看,僅憑當年利潤是遠不足以支付特一藥業此次分紅行動的。那么,特一藥業超額分紅的錢,又是從何而來?
花朵財經注意到,在特一藥業超額分紅的背后,公司對外舉債不斷呈現出激增。2016-2020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4.70%、45.94%、46.26%、48.91%、52.11%。
從負債端上看,截至2020年末,特一藥業賬上躺著高達7.7億元的短期借款,此外還有2.72億元的應付債券,但公司賬上僅有3.25億元的貨幣資金,這意味著公司資金壓力著實不小。
由于債務高企,2020年特一藥業利息費用支出已達4271.95萬元,占公司當年利潤比高達97.50%。
問題來了,既然高舉債,已經嚴重損害到了上市公司的利潤,看似很缺錢的上市公司為何仍要繼續進行超額分紅,而不是利用閑置資金去償還債務,以維護股東們的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特一藥業的股權結構是比較特殊的,公司股權高度集中在許丹青、許松青、許為高、許麗芳、許恒青的手中。截至2020年末,許氏家族對特一藥業的持股比例累計高達54.41%。
且公司前十大股東全為自然人,前十大股東累計占公司總股本62.01%。這也就意味著,在上市公司的大額分紅途中,至少有超半數分紅資金均數流入到了大股東許氏家族的腰包。
既熱衷于對外借款,又熱衷于分紅,并且貨幣資金也不充裕,那么特一藥業是否存有先對外集資儲備資金,最終再利用分紅,向大股東輸送利益的可能性?
大額分紅與發債募資時間點不約而同
花朵財經發現,在特一藥業大額分紅的背后,公司還存有更加蹊蹺的一面。
時間拉回到2017年,特一藥業以改擴建工程項目為由,于2017年12月6日,公開發行了354萬張可轉債,實際募集資金3.46億元。
公司承諾所募資金主要投向“藥品倉儲物流中心及信息系統建設項目”,以及“新寧制藥藥品GMP改擴建工程項目”,募集資金承諾投資總額分別為1.71億元、1.75億元。而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均為2020年6月30日。
然而到了2020年所見的結果卻是,以上兩大承諾投資項目工程進度緩慢無比。
截至2020年末,“藥品倉儲物流中心及信息系統建設項目”,以及“新寧制藥藥品GMP改擴建工程項目”累計投入金額分別僅為6190.5萬元、8100.36萬元,合計投入募集資金僅1.43億元,二者投資進度分別為36.19%、46.21%。
花朵財經了解到,對于以上募集項目工程進展緩慢的情形,與上市公司募集項目被多次以各種理由更改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存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2019年,特一藥業以土建工程尚未全部完工,進度不達預期為由,將原預計于2020年6月30日完成的“藥品倉儲物流中心及信息系統建設項目”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更改為預計2021年6月30日完成。
同年,公司又以由于凈化安裝工程進度不達預期及部分設備供貨的延遲為由,將原預計于2020年6月30日完成的“新寧制藥藥品GMP改擴建工程項目”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更改為預計2020年12月31日完成。
到了2020年,特一藥業繼續故技重施。
以部分建設項目實施地點變更到臺山市為由,將此前已被推遲至2021年6月30日完成的“藥品倉儲物流中心及信息系統建設項目”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再次延后至預計2022年6月30日完成。
同時,公司又以疫情導致訂購設備延期交貨等為由,將此前已被推遲至2020年12月31日完成的“新寧制藥藥品GMP改擴建工程項目”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再次延后至預計2021年9月30日完成。
花朵財經注意到,在募集項目屢次被改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致使募集項目工程進展緩慢的背后,事情似乎并不簡單。
其中,特一藥業尚未使用募集資金用途及去向大多被用作了暫時性補充上市公司的流動資金。2018-2020年,特一藥業尚未使用募集資金被用于暫時性補充流動資金的金額分別為1.15億元、1.65億元、1.9億元。而在同一時期,公司存放于募集資金專戶的余額分別僅為17581.38萬元、744.99萬元、3437.01萬元。
更巧合的是,在2017年成功發行可轉債募資后,特一藥業一改往年分紅率低于20%的情況,向股東分紅1億元,占公司當年凈利潤的94.34%。數據顯示,2016-2020年,特一藥業股利支付率分別為15.96%、94.34%、83.33%、88.24%、295.45%。
從募集項目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被屢改延期,而后募集資金大多又被用于補充上市公司流動資金,再然后連年大額分紅起點時間又與發債募資時間點不約而同,不難看出,特一藥業大額分紅與募集巧合碰撞實在太過于蹊蹺。
募集項目未能顯示出帶動公司效益
回顧2014年特一藥業上市之初,公司通過發行A 股共募集了3.22億元,而公司對外宣稱所募集的5大項目建設期均為兩年,預定達產日期為2016年6月30日。
根據募集資金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預計項目達產后,止咳寶片生產線擴建項目、金匱腎氣片生產線擴建項目、抗感染藥物等產品生產線改擴建項目,三大募集項目每年可為上市公司增加銷售收入4.96億元,年均新增稅后利潤1.23億元。
但最終結果卻是,募集項目投資進展依舊變化無常。
首先是公司原募投項目“藥品研發技術中心建設項目”和“營銷網絡擴建及信息系統建設技術改造項目”分別于2015年被上市公司決定終止實施。而對于尚未投入的部分募投資金6422.78萬元,被變更為用于“臺城制藥運營管理中心建設項目的建設”。
其次在2016年,公司原預計于2016年6月30日完成的“止咳寶片生產線擴建項目”和“金匱腎氣片生產線擴建項目”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又被推延到了2017年9月30日。
此外,公司募投的另一項目“抗感染藥物等產品生產線改擴建項目”,也于2016年被公司決定終止實施,而節余募集資金3774.06萬元變更為永久性補充上市公司流動資金。
在特一藥業IPO募集的5大項目相繼變化無常,同時募集資金被劃至永久性補充流動資金的過程中,到2017年末,特一藥業當年凈利潤僅為1.06億元,與公司IPO募投預計項目達產后年均新增稅后利潤1.23億元相比,可見IPO募集項目并未能顯示出帶動上市公司的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年IPO募集項目遠不及預期甚至接連流產的狀態下,2020年4月8日,特一藥業又對外公布了定向增發A股的預案。而截至目前,公司定向增發A股預案已于2020年12月8日獲證監會批準。
公司表示,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9.53億元,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后的凈額擬全部用于現代中藥產品線擴建及技術升級改造項目、現代中藥飲片建設項目、研發中心總部運營中心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然而問題在于,這已是特一藥業繼兩次定增融資失敗后的第三次定增融資。2015年,特一藥業定增融資方案曾因證監會中止而失敗,到2016年公司定增融資方案又因董事會終止而失敗。
隨著兩次定增融資方案接連受挫,可以發現2017年特一藥業轉向了發行可轉債籌資。不過蹊蹺的是,在發行可轉債籌資成功后,特一藥業的大額分紅立馬來了。那么問題來了,一旦這次定增方案順利實施,特一藥業分紅趨勢又將會如何?
截至目前,特一藥業2020年度股東大會預案提出的分紅股利支付率已高達295.45%,又一改往年股利支付率低于100%的情況。
先頻頻對外募資,后大額分紅頻頻上演,況且募資并未顯示出帶動上市公司的效益,在這系列蹊蹺的背后,特一藥業是否已淪為大股東對外圈錢的資本運作平臺,這或許的確需要公司出來解釋一番。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