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X高速“剎車失靈”,特斯拉回應避重就輕,指責車主敲詐
特斯拉回應“高速剎車失靈”事件:惡意碰瓷,車主全責
特斯拉的剎車,又雙叒叕“失靈”了。
數不清這是第幾次了,從上海車展的車頂維權開始,特斯拉的剎車故障仿佛住在了熱搜榜上一樣,隔三岔五就要蹦出來刷新一下存在感。
順便也給吃瓜群眾們,增添了更多,在茶余飯后嘲笑特斯拉公關的機會。
不過這一次,沒有公關部的特斯拉,終于在一系列的危機中得到了成長。在當事車主微博曝光后幾個小時的時間里,特斯拉官方就做出了回應,放出了一份還算詳盡的聲明。
只是這份聲明還是貫徹了特斯拉的固有風格。通篇看下來,對事故原因的描述只有短短幾句,剩下的所有篇幅,都在描寫當事車主的行為。
這也讓人覺得,特斯拉的回應里充斥著兩句話:他撒謊,他敲詐。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車主惡意制造社會熱點勒索特斯拉免費換新車?
回顧整件事的開端。
這一次在微博維權的車主溫先生,在5月初的時候,經歷了一場極為驚險的遭遇。
他駕駛著3年前購買的特斯拉Model X,在高速行駛時,車輛忽然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自動剎車,從100km/h左右的速度,忽然降至60km/h。
在此給沒有駕駛經驗的朋友簡單解釋一下,短時間內從100降到60,相當于狠狠踩了一個急剎車。
全車人都要被慣性甩飛的那種。
而且還是發生在高速上,如果當時后方有車,不難想象會發生什么。
同時中控屏幕上亮出了滿屏的報警信號,ABS、車身穩定、牽引力控制等系統全部停用,整輛車幾乎陷入癱瘓。
沒有任何的碰撞,也沒有任何的失誤操作,一輛價值150多萬的車就這么壞在了高速上。
所以車主的憤怒就不難理解了。于是他在微博上,直接把特斯拉形容成了“自殺玩具”。
3年前有能力購買百萬級豪車的人,如今沒道理會冒著生命危險去碰瓷特斯拉。
與其說他是在刻意制造社會熱點,倒不如說是他把實話說出來了。
特斯拉汽車在全球范圍內頻繁發生事故,國內外都有車主因為事故死亡的例子,而且如果不是溫先生足夠幸運,說不定也要釀成慘劇。
而在特斯拉的回應中,車主拒絕車輛檢測,并要求將事故車免費升級為最新車型,這一點也遭到了車主的否認。
車主在媒體采訪中聲稱,換車的訴求,是發生在事故剛剛發生的時候。換車遭到拒絕后,在后續的溝通中,雙方爭論的只有風險問題,車主沒有要求一分錢的賠償,只要公道。
溫先生認為,特斯拉是故意將兩件事混淆到一起,詆毀他的個人形象。
鑒于特斯拉在此前的維權事件中糟糕的“甩鍋”表現,這個說法的可信度還是非常大的。
而且,在特斯拉的回應里,還有不少的漏洞。
真相或許藏在特斯拉回應文案的漏洞里
最大的漏洞,是根本沒有說清楚事故原因。
特斯拉完全回避了車速驟降、自動剎車的問題,只回答了中控屏為什么會出現警報。
這也就算了,但偏偏只說了一個右前輪速傳感器警報,只字未提車主所說的,ABS、車身穩定、牽引力控制等系統。
避重就輕的事故解釋,是真的什么都沒查出來,還是掩飾心虛?
大概沒人在意這個,因為接下來就又到了,吃瓜群眾最喜歡的,特斯拉的傳統甩鍋環節。
這次甩鍋的話術比之前高明多了。不留痕跡轉移話題,然后輕描淡寫地點出,溫先生的行駛里程超過17.5萬公里,超出了質保期。
這個意思,大概就是在說:“你開車開得太猛了,而且出了質保期就不是我們的責任了喲~怎么看都是你的全責,從頭到尾都是你在惡意碰瓷哦~”
一般正常的家用車,每年也就跑個2萬公里,在國家規定的60萬公里強制報廢范圍內,能跑30年。
從這個層面講,3年跑了將近18萬公里,的確是有點費車。但這個數字,充其量也就是出租車的行駛數據,再加上正常的保養,就算再多幾萬公里,也不會讓車出現報廢的危險。
更何況,這是一臺花了150多萬買來的車啊,難道Model X只能跑18萬公里,之后就必定會出毛病?
特斯拉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不過之后又提到的,在出現報警提示后,車主拒絕特斯拉拖車服務,又駕駛了800多公里,這就是車主的問題了。
這也是所有人都看不明白的地方。正常的駕駛員,在發現報警燈亮了以后,肯定會第一時間去4S店維修。
明知道車有問題還多開了800公里,這是什么心態?
當然最奇怪的,還是和上海維權的女車主一樣,這次的車主溫先生,也拒絕了特斯拉對事故車輛檢測和維修的要求。
擔心特斯拉會在檢修的時候動手腳,又信不過第三方檢測機構,那這事就完全陷進死胡同了。
由此可見,特斯拉和車主都對事實有一定程度的隱瞞。
但不管真相如何,車肯定是有問題的。
與其擺著一副“解決不了問題,可以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的態度,不如開誠布公好好談談。否則,等到“自殺玩具”的稱呼再也摘不掉的時候,那可就真的晚了。
或者,還是早點雇個靠譜的公關團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