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深陷「四大會戰」:價格戰、業績戰、資本戰、管理服務戰
因將12箱快遞扔進垃圾場,順豐快遞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撰文/九水落木
編輯/疏狂
來源/趣識財經
6月23日晚間,名為“王的米”的網友在微博爆料稱,用順豐快遞從北京寄送12箱物品到上海,最后12箱物品都被送進了垃圾場,其中4箱物品找不到了。
據了解,該網友多年從事藝術行業,聲稱損失物品起碼價值大幾十萬元。有順豐工作人員回應,確有快件糾紛,相關領導正在處置。相關配送站主管表示,目前正在走理賠程序,但尚未達成初步的賠償方案。按照順豐保價標準,損失物品可能賠償2000元。
實際上,不止順豐,在618期間,有關快遞的各類投訴也在激增。
根據快遞物流信息服務商快遞100《2021年618快遞服務質量大數據報告》顯示,從6月1日到6月20日,全國累計攬收快遞超過65億件,快遞日查詢峰值超過3.8億次;快遞投訴量比平時增53.44%,近70%的快遞員在618期間遭到投訴,且過半投訴超過3次。
快遞100CEO雷中南直言,快遞單量不斷刷新記錄,但快遞價格卻一降再降,導致快遞員壓力大、派件無利可圖,快遞員寧可多花錢辦事,也不愿送貨上門,快遞服務質量直線下降。”
快遞糾紛不斷從側面反映出,順豐以及整個快遞行業服務質量下滑。當競爭日趨白熱化,不少快遞公司只得通過壓低單票價格搶奪市場。
數據顯示,快遞行業平均單價從2007年的28.50元/件下滑至2020年的10.55元/件。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21年一季度郵政行業經濟運行情況通報顯示,異地快遞均價為6.1元,同比下降22.9%,首次低于同城快遞。
為保住市場份額,順豐也不得不加入降價大戰。在近期行業簡報中,順豐5月單票收入為15.59元/票,同比下降13.44%,降幅遠超“通達系”。圓通速遞單票收入為2.04元/票,同比下降2.45%;韻達股份單票收入為2.02元/票,同比下降0.98%;申通快遞單票收入2.07元/票,同比下降2.36%。
業內人士也證實,價格戰導致快遞行業的快遞單票收入急劇下降,最終結果是快遞服務質量的惡化,消費者買單。
618期間,順豐整體業務量同比增長超過40%,但單票收入持續下降,行業“內卷”越來越嚴重。
白馬非馬,順豐不順
與快遞糾紛相比,更讓順豐鬧心的還是自己的業績。這半年以來,順豐過得并不太順。
此前,順豐一直是快遞行業內最能賺錢的公司,同行望塵莫及。這家成立于1993年快遞巨頭在2017年通過借殼登陸深交所,其創始人王衛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三大富豪。根據2021年福布斯富豪榜,這位大亨目前在中國富豪榜上名列第5位,在全球排在第35位。
有了資本之后,順豐便大肆擴張。2020年順豐業務覆蓋全國335個地級市、2847個縣區級城市,擁有約1.9萬個自營網點;國際標快/國際特惠業務覆蓋海外78個國家及地區,較上年末新增16個國家,國際小包業務覆蓋全球225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各種用工模式收派員約39萬人。
然而,一向被市場看好的“大白馬”,也有遭遇黑天鵝的一刻。今年4月8日晚間,順豐控股發布公告稱,第一季度預計虧損9~11億元(實際虧損11.3億元),而上年同期盈利9.07億元。
突來的巨虧讓投資者瘋狂出逃,4月9日順豐控股股價一字跌停。隨后股價持續下跌,目前已是每股66.18元,這與2月18日的最高每股124.7元相比,跌去近50%。
故而在4月9日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王衛親自出面道歉。“首先跟股東做一個道歉,因為我認為第一個季度真的沒有經營好。”王衛坦誠在管理上有疏忽,類似問題不會出現第二次。
順豐在公告中表示,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虧損主要原因是:受去年疫情影響,原計劃擴容增長需求推遲到了今年,所以產生大量資本開支;今年春節期間,公司發放的員工加班補貼創歷史新高;其他快遞企業為搶占市場壓低價格,導致公司毛利降低。
海通證券指出,順豐控股一季度虧損是由于新業務拓展,運力投入和一線員工的福利投入過大;陸運業務規模增大,網絡整合力度加大,同時場地、設施投入加大造成Q1折舊攤銷增多;春節期間通達系、極兔等不打烊對順豐量、價的雙重沖擊,以及順豐經濟件產品結構變化。
其實早在2018年,順豐的窘境已有顯現。在營收增長27.92%的情況下,順豐僅實現歸母凈利潤45.56億元,同比下跌4.57%。2019年上半年,順豐快件量增速為8.54%,大幅低于行業平均增速,且其核心業務時效件營收僅增長了4.02%。
面對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公司財務負責人伍瑋婷也被調任。
同行圍殺,上市圈錢
到底是一時經營問題,還是順豐戰略有失?有分析人士認為,“沒有電商后臺”的順豐一直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
目前國內快遞大致分為幾大陣營:阿里(圓通、申通、百世)、京東(京東物流)、獨立性較高的第三方(順豐、中通、韻達)。此前順豐和通達系(四通一達)完全處于不同的賽道,順豐主抓看重時效和服務品質的企業和個人客戶。通達系則主要依托于電商發家,它們占據了電商市場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如今,電商件快遞已占據超80%的市場份額。通達系在阿里的助力下,借助加盟優勢、大量承接的電商件,快速放大規模效應。同時,自帶流量的京東物流也在積極搶占市場。
相較于京東物流與四通一達,順豐沒有阿里和京東的電商平臺,一直堅持只做第三方,因此派件數量無法快速增長。
迫于壓力,2019年5月,順豐控股為應對歷史首次業務量下滑,推出特惠專配件,以5-7元的單價殺入下沉市場。一位快遞業內人士認為,順豐殺入低端電商件市場是一種防守策略。因為三通一達、菜鳥、京東物流在不斷沖擊順豐的高端客戶,對此順豐只能進攻其最不占優勢的電商件。
“不止于一家物流公司”,順豐一直在向外界宣告自己的野心。為了實現突圍,順豐還布局了快運、冷運及醫藥、同城急送、國際快遞、供應鏈等新業務。
深圳一位私募基金經理指出,順豐主動進行產品調整,發力電商件,投身到與通達系極速兔的激烈競爭,同時又擬分拆順豐同城上市,加碼已經擁擠的即時配送賽道,其最大的目的是給自身業績帶來可觀的增長,緩解業績壓力帶來的焦慮。
5月17日,順豐房托在港交所正式掛牌,11天后,王衛又啟動了同城板塊的上市進程。
對此,行業人士的觀點是“王衛變了”。此前王衛曾公開表示順豐不會上市,即使缺錢也不能為了錢而上市,他認為,“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上市后,企業就變成一個賺錢的機器,每天股價的變動都牽動著企業的神經,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是不利的。”時至今日,王衛卻顧不了這么多了。
結語
行業競爭加劇,不止順豐在謀變。新加入者,更是兇猛異常。
一只“兔子”殺入中國快遞行業,再次將圈內“價格戰”推入到更瘋狂的階段。
由段永平投資、成立于2015年的拼多多系快遞企業極兔,依靠低價補貼策略,通過“直營+加盟”的模式,業務量迅猛增長。如今極兔的平均日配送量已達2000萬件。2020年,極兔甚至將義烏的快遞單價一度殺至1元之下,阻斷了通達系寡頭壟斷的態勢,行業收入因降價減少超1000億元。此時順豐著重培養的時效件需求也被分流,階段性業績不達預期。新舊電商之爭也可能一觸即發。
在今年3月,順豐提出了“四網融通”的概念,“四網”主要是指順豐大網(直營時效網)、豐網(瞄準下沉電商件市場、采用加盟模式)、快運網(順豐快運+順心捷達的大件網)和倉網。有業內人士稱,四網融合只會增加一線工作量,不會給一線帶來收益。
糾紛事故頻發,行業整體送件效率的提升,順豐在速度和服務上的優勢已不如以前。老對手的廝殺和新對手的價格內卷,順豐難題頗多。
除了業績戰、資本戰、價格戰之外,管理服務更在考驗著順豐。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