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隋田力莫比烏斯環”:專網通信在A股掀起900億爆雷巨浪
A股10家上市公司因專網通信暴雷,背后一位神秘人物隋田力浮出水面,據不完全統計,受隋田力系影響的資金規模超過900億元。
?隋田力莫比烏斯環 制圖:IT時報 徐建杰
近期,A股10家上市公司因專網通信暴雷,背后一位神秘人物隋田力浮出水面,據不完全統計,受隋田力系影響的資金規模超過900億元。
專網通信:在特定區域進行信號覆蓋的專業網絡,有效彌補了公網通信無法涉及的領域。
即便不再梳理“隋田力系”相關的其他爆雷公司,僅在宏達新材和康隆達兩家上市公司之間,便可以找到一個層層套嵌的莫比烏斯環。被航天神禾(隋田力控股公司)拒絕付款的康隆達,同時可能是導致宏達新材爆雷的下下游客戶。
900億!若干年后回溯2021年的夏天,在一家家業績爆雷的上市公司和被執行的企業法人身上,專網通信和隋田力是繞不開的名字。
8月4日晚間,*ST華訊披露對深交所關注函的回復公告。這家因專網通信業務而爆雷的企業披露更多細節。*ST華訊公告稱,子公司南京華訊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對隋田力控股公司上海星地通發生4筆采購訂單,預付1.25億元。但上海星地通未按指令按時采購,違反合約,因此,南京華訊取消訂單合同,但仍有0.83億元余額未追回。
除了*ST華訊,宏達新材也在8月4日回復深交所問詢函,稱有3.7億元的應收賬款和庫存可能會出問題。其中,隋田力實控的上海星地通、江蘇星地通、新一代專網是上海鴻孜(宏達新材股東公司)的供應商。
這已是近期A股第十家因專網通信業務爆雷的公司。“雷區”幾乎相同,主營業務為專網通信,上市公司是中間制造商或貿易商,全款打給供應商采購設備原料,向自己的客戶卻最多只收10%預付款,一旦供應商“失聯”,或者客戶拒絕提貨,上市公司不僅產生大筆應收賬款,還會形成巨額庫存。
不一樣的公司,卻有著相似的故事。在多家媒體堅持不懈地挖掘下,一個神秘人物“隋田力”逐漸浮出水面。無論是拒付款的客戶,還是收了錢卻不給貨的供應商,背后都有他若隱若現的影子。據不完全統計,整個A股市場受“隋田力”影響的資金規模超過900億元。
隋田力的商業帝國(部分),圖源:企查查
那么,令市場近期膽顫的專網通信業務究竟是什么?為何這么多企業樂此不疲?隋田力又有著怎樣的背景?
謎題重重,《IT時報》記者試圖揭開冰山一角。撥開層層面紗后,我們發現,有些爆雷的上市公司之間,似乎形成了一個莫比烏斯環。
400億市場的新概念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一份《中國專網通信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專網通信是指在特定區域進行信號覆蓋的專業網絡,有效彌補了公網通信無法涉及的領域。
簡單理解,我們日常使用的4G、5G是公網,而政府、公安、大型企業等企事業單位為了應急、安全等不同目的,采用獨有的信道、設備等資源,搭建的專屬網絡是專網。比如,2006年上海開通的800MHz數字集群應急救援政務公網,便是典型的專網通信。
一位通信專家告訴記者,專網通信是個相對廣義的概念,具體而言分為三個等級:最高等級的專網通信,是把光纖資源、基站/交換機等設備專用于某個業務,比如軍網、政務內網,物理資源與公網完全隔離;次高級的專網是光纖共用,部分信道專門辟給專網,但信道彼此隔離;再低一級是信道、設備都共用,但通過VPN把一部分帶寬專門辟給專網,網絡/數據隔離。
“成本因等級不同而逐級下降,最高等級自然造價最高。”他表示。
另一位通信專家分析,有些政務專網需要設計數百公里的管道、光傳輸設備、網絡交換、網絡安全等等,投入可能高達數億元,如果是衛星專網,還要加上衛星發射、衛星頻率租用等方面的成本,總造價可能更高。
“專網服務是小而精性質、高價值的業務,與公網業務相比,利潤更高,電信運營商、大型企業都可以做。”上述通信專家告訴《IT時報》記者,受益于“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加速,專網通信的市場規模呈逐年增長趨勢。
圖源:前瞻研究院報告
前瞻研究院報告也顯示,2012年我國專網通信市場規模達到96億元,到2018年市場規模增長至357億元,增長率為14.4%。2019年我國專網通信行業市場規模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19年市場規模約為397億元。
頭豹的一份5G專網報告則顯示,2020年,中國專網通信市場規模為344億元,2016年-2020年復合增長率達20.7%。頭豹將專網通信分為專網通信設備市場和專網通信服務市場,其中,專網通信設備包括調度無線、無線基站、無線接收終端等,2020年營收規模可達220.7億元。
助推股價神器
如果說5G商用,令專網通信的美好市場前景升溫,那么也讓一些上市公司看到新概念提振股價的機會。記者發現,多數爆雷企業切入這塊市場在2019年前后。
仔細分析此次爆雷的多家上市公司會發現,這些企業的主業與通信隔著“十萬八千里”,卻都成立了子公司或者孫子公司進軍專網通信業務。
“通過倒騰資源,不少公司能夠借專網通信概念快速刷新業績。”一位通信領域業內人士稱。
浙江康隆達特種防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隆達)也是此次爆雷的上市公司之一,控股股東是紹興上虞東大針織有限公司,被“坑”的易恒網際是其“孫子公司”,由康隆達全資子公司浙江裕康手套有限公司持有其51%股權。2019年11月18日,康隆達公告稱,擬以3060萬元收購五蓮秋實仁業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易恒網際51%股權,2018年、2019年,易恒網際前三季度均為虧損。
這家五蓮秋實仁業成立于2019年10月22日,并在10月31日火速入股易恒國際51%,又在20天后將股權轉移給康隆達后全身而退,如今已是注銷狀態,似乎它這一生只為這場收購而來。
一家主營特種及普通勞動防護手套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買了一家科技公司。表面看來,這是一場雙贏。康隆達公告稱,易恒網際自2020年開展電子通信設備的采購及銷售業務,2020年度實現營業收入8469.71萬元,歸母凈利潤745.69萬元,占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經審計凈利潤的9.71%。
帶了科技屬性,康隆達的股價自然也節節上升。2019年12月31日,康隆達股價當日上漲7.58%,收于13.77元。此后更是一路高歌,2020年12月24日,股價收盤于33.95元。
此后,康隆達便開始“跌跌不休”。2020年12月25日、28日、29日、30日、31日、2021年1月4日、2021年1月5日連續7個交易日內日康隆達的收盤價格跌幅偏離值都累計達 20%,屬于股票交易異常波動。但其始終表示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直至今年8月1日晚才發布公告稱,易恒網際經營的電子通信設備業務存在部分合同執行異常的情況,極端情況下可能對公司的歸母凈利潤造成3.02億元的損失,占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經審計凈資產的27.53%。
截至8月5日,康隆達每股收盤于11.5元。
期貨式的十倍杠桿
這波涉及數百億的A股大震蕩,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擊鼓傳花,形式是一宗宗期貨式的融資性貿易。
8月4日晚,宏達新材公告,截至8月2日,宏達新材全資子公司上海鴻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及上海觀峰信息科技對應的存貨約 2.5124億元(扣除已收到的預收款項),占公司應收賬款合計約1.2116億元,兩者相加達3.724億元。
這筆近4億元的“坑”來自兩個客戶:保利民爆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利民爆”)和江蘇弘萃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弘萃”)。2020年4月起,宏達新材分別與這兩家公司簽訂了十一份“多網融合應急通信基站”的產品銷售合同,合同額共計約4億元,其中預收貨款 2511.17萬元。
如今,宏達新材陸續進行原材料備貨,生產加工并形成了2.8902億元的庫存,可兩家客戶卻玩起了“失蹤”,既不提貨也不付款。也就是說,宏達新材倉庫里有2億多元的庫存“無處安放”。
這個“窟窿”有多大呢?宏達新材2020年度的凈利潤為5270萬元,此前的2018年、2019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均為負。也就是說,宏達新材4年才能補得上這個窟窿,還得保證年年賺錢。公告中,宏達新材已經預警:由于專網通訊業務形成的影響可能導致公司半年度虧損9000-12000萬元。
8月4日的回復函中,宏達新材提及, 8月2日收到了客戶保利民爆的《解除函》,要求解除與宏達新材之間的《設備買賣合同》,但宏達新材并不同意。
可無論同意不同意,這筆錢極有可能是收不回來了。
宏達新材遭遇的是典型“隋田力”式期貨貿易。這種模式通常以特殊客戶需對產品定制化為由,要求作為中間商的上市公司全款向其指定的供應商預付款,但客戶前期回款卻通常只有10%,甚至交貨之后才付全款。相當于客戶以10%的商品銷售額撬動了100%的原材料預付款,獲得10倍杠桿。
宏達新材表示,針對通信設備的采購,付款方式為預付 70%—100%通信設備款,而根據銷售合同,客戶在簽署到貨交接驗收單,并收到發票后會分期支付全額或90%(部分客戶存在預付10%貨款的情況)的銷售貨款。
從其公布的合同履約情況來看,形式可能更加悲觀。在與客戶江蘇弘萃簽訂了幾筆共1.4974億元的合同后,一分預付款都沒拿到,而約定交貨期是2021年4月21日、22日,為此,宏達新材還產生了1.0325億元庫存。
一位電信運營商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是硬件合同,付款方式一般是721,作為客戶,運營商要向供應商先支付70%的預付款,合同完成后支付20%,試運行一段時間,再付10%尾款;如果是軟件合同,付款方式則會根據建設單位和維護單位的要求調整,首付會降低,343、532都有可能。類似這種預付10%,甚至供應商愿意完全墊資的行為,他無法理解。
不過,亨通光電董事長錢建林曾對此種模式公開解釋:因為涉密產品的重要級別非常高,原材料大部分都由央企客戶指定采購方,所以對原材料供應商的選擇也有明確要求,這不是公司能決定的,而采購這些原材料都是專門訂制的,需提前付款。
這或許也是“專網通信”為何成為上市公司香餑餑的原因之一,因為大量專網屬于涉密項目,客戶信息無需對外公開,股民自然也很難對其真實內容進行查驗。
挨與打的莫比烏斯環
那么,這兩個客戶和隋田力有關嗎?
企查查顯示,保利民爆由保利九聯控股,上市公司保利聯合同樣是由保利九聯控股,兩者是兄弟公司,而南京理工大學是保利聯合的十大股東之一。
目前尚沒有證據顯示,隋田力、保利民爆、南京理工大學之間有明確關聯。公開渠道能查到的消息是,專利信息服務平臺上,一個名為“超短波寬帶數據通信系統”的專利申請人為隋田力,其專利代理機構為南京理工大學。
圖源:專利信息服務平臺
另一份裁判文書網的判決顯示,早在2004年8月,南理工科技園股份公司便和陶開爵、隋田力共同出資組建南京理工科技園系統工程有限公司。
企查查顯示,宏達新材另一家客戶江蘇弘萃在2021年10月19日有四個開庭公告,案由都是買賣合同糾紛,被告分別為濰坊海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株洲國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的控股公司均為北京西鼎眾合有限公司。
北京西鼎眾合也是一家有趣的公司,它有一家100%控股的子公司為南京泰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有一個股東叫南京軍興昌業股權投資合伙企業,它的大股東是張間芳——康隆達董事長。
于是,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這家南京泰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此前曾出現在另一家爆雷的上市公司康隆達公告中。康隆達公告稱,子公司易恒網際與航天神禾簽訂了系列電子通信設備銷售合同,截至8月2日,航天神禾在收到產品后,未按照合同約定付款導致的逾期應收賬款合計1503.79萬元,這筆延緩交付的貨物對應形成了存貨金額(扣除已收到的預付款)為2.95億元,但其中3738.56萬元與南京泰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簽署轉讓協議進行轉讓。
也就是說,南京泰泓關鍵時刻“撐”了康隆達一把,卻可能成了宏達新材的間接債務人。
即便不再梳理“隋田力系”相關的其他爆雷公司,僅在宏達新材和康隆達兩家上市公司之間,便可以找到一個層層套嵌的莫比烏斯環。被航天神禾(隋田力控股公司)拒絕付款的康隆達,同時可能是導致宏達新材爆雷的下下游客戶。
?隋田力莫比烏斯環 制圖:IT時報 徐建杰
隱秘的隋田力
串起這波“專網通信”爆雷潮的始作俑者是隋田力。
上海星地通、江蘇星地通、新一代專網、海高通信等與一系列出現在上市公司公告中的公司,或明或暗都與隋田力有直接聯系,如今,大部分企業都基本處于無法履約狀態。
8月2日,海高通信發布公告,公司通過多種渠道,無法與實控人之一隋田力取得聯系。
記者查閱重慶市合川區政府網站后發現,2016年隋田力曾兩次現身,身份為中國電子工業科技交流中心主任和總經理。2016年10月,隋田力被聘為合川區發展顧問,并做了《信息安全產業知識》專題講座,合川區多位領導出席講座。
隋田力講座現場
對外,隋田力的身份為通信專家。如今網上流傳一張隋田力的圖片出自全國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大賽官網,彼時隋田力的身份為中國電子工業科學技術交流中心負責人。同一屆組委會名單中,還出現了彼時北京賽普星通投資執行董事吳亞東和總經理陸斌。
吊詭的是,隋田力實控的新三板上市公司海高通信的公告中,對隋田力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任職的信息只字未提。
為此,《IT時報》記者聯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但對方表示未聽過隋田力的名字。而中國電子工業科技交流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隋田力已離開該中心,但不愿透露更多。
海高通信公告顯示,隋田力從1995年起的4年間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務員。此后隋田力相機就職上海星地通信工程研究所、南京三寶通信、新一代專網通信、上海星地通通信、江蘇大江通信、北京賽普工信投資、上海奈攀等企業擔任要職。而隋田力也是這些企業的直接、間接投資人。
但這份履歷沒有提及隋田力與上海電氣的聯系。2015年,上海電氣設立子公司上海電氣通訊,并對其增資2000萬元。企查查顯示,隋田力通過上海星地通通信和上海奈攀間接持有上海電氣通訊26.85%股份。而在去年底,上海電氣成立另一家子公司上海電氣通信,隋田力擔任副董事長,其配偶的弟弟張濤擔任董事一職。
圖源:企查查
也正是上海電氣通訊拉開了“專網通信”爆雷潮的序幕。今年5月,上海電氣公告,上海電氣通訊應收賬款余額86.72億元,賬面存貨余額22.3億元,此外上海電氣通訊還有12.52億元銀行借款以及77.66億元其他借款。
7月,證監會立案調查。7月27日上海電氣發布公告,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法人鄭建華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上海市紀檢委調查。
8月2日,海高通信公告稱,隋田力失聯,涉及案件正被公安機關偵查。
上海電氣的一紙公告,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圖源:東方IC
一場倒騰的游戲
如果深究這場“專網通信”鬧劇,你會發現一些不能說的秘密。《IT時報》記者查閱新三板上市公司海高通信(隋田力為實控人)公開資料后發現,這家公司與供應商、客戶間有著微妙的關聯。
胖豆(上海)貿易有限公司股東關系圖?圖源:企查查
胖豆(上海)貿易有限公司是海高通信的供應商之一。記者發現,該公司實控人周妮珍也是重慶博琨瀚威20%的股東,而重慶博琨瀚威又分別是重慶涔信科技和重慶帕弛科技30%和10%股東。這三家重慶企業均出現在海高通信的客戶名單中。
與此同時,出現在海高通信供應商、客戶名單上的多家公司總有一絲熟悉的味道。蘇州賽安電子曾是海高通信的第二大客戶,其最終受益人隋田力正是海高通信的實控人。
近3年位列海高通信第一大供應商的重慶信息安全產業研究院同樣與隋田力關系緊密。官網顯示,重慶信息安全產業研究院是在重慶市科委批準下,由中國電子工業科技交流中心和合川區人民政府聯合發起成立的市屬事業單位。企查查顯示,中國電子工業科技交流中心參投北京賽普星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40%股權,后者的最終受益人正是隋田力。
微妙關系背后是一門賺錢的生意。2020年度,海高通信的銷售毛利率高達86.98%,而此前兩年的毛利率分別達94.49%和94.34%。盡管2020年因原材料上漲,加之單價較低產品占銷售產品比重較大,導致毛利率下降,但在這一年海高通信實現7719.4萬元營收和2943.43萬元凈利潤,作為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其業績依舊可以沖刺A股創業板。
只是,在這份年報中,“隋田力”系其他公司頹勢已顯。因合計1.04億元借款合同糾紛,海高通信將蘇州賽安電子及其法人張亦斌訴至法庭,但最終撤訴結案。據海高通信公告稱,涉案委托貸款本金、利息及罰息已全部收回。
事實上,截至2020年末,海高通信通過投資活動獲得現金流入合計5.32億元,但與此同時通過投資活動流出5.42億元,其中投資支付現金4.85億元,凈流出1億元。
圖源:海高通信年報
近5億元真金白銀花在哪?翻遍海高通信近兩年的公告,《IT時報》記者始終無法找到答案。2020年5月份,海高通信調整購買國債逆回購或銀行理財產品的決策額度,最高不超過1.5億元。而該年末上市公司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為6000萬元,購買國債逆回購產品余額為0元。截至去年末,海高通信的回購金額不足1000萬元。
為此,《IT時報》記者聯系海高通信方面詢問,但截至發稿,對方仍未回復。
隱憂依舊重重
爆雷之下,人人自危。當隋田力的觸角伸向多個領域,甚至量子、航天等前沿領域都可能被觸動。
“隋田力系”新一代專網通信公司的官網顯示,國盾量子、大唐通信、中國普天都是它的合作客戶。但記者撥打國盾量子的電話時,國盾量子方面向記者明確表示,和新一代專網通信“毫無瓜葛”,“和我們沒有任何技術和業務上的合作關系。”
新一代專網官網
記者獨家獲得的一份融資材料中顯示,北京中創為量子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創為)曾在2016年購買國盾量子的設備,而后中創為和凱樂科技展開了合作,凱樂科技又是新一代專網的合作伙伴,凱樂科技、亨通光電均和中創為在同一家上游客戶“重慶博琨瀚威”采購,而這家“重慶博琨瀚威”正是海高通信的主要客戶。另一家爆雷的上市公司瑞斯達康已經預付重慶博琨瀚威5.4億元,但供應商逾期供貨。
今年年初,中創為被曝出正在接受上市輔導,被外界稱為有望沖擊“量子通信第二股”。
凱樂科技也是重災區。
凱樂科技在7月24日公告里表示,公司自 2020年5月起,先后與新一代專網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一代”)簽訂《產品購銷合同》,向新一代采購隧道式加密傳輸服務系統處理器、智能自組網數據通信模塊、高速數據處理嵌入式系統三款產品(以下簡稱“專網通信業務”)。
截至公告日,凱樂科技已經支付新一代專網通信11.51億元預付款,但對方遲遲不能交貨。此外,公司專網通信業務存貨余額為 2.11億元,目前下游交付短期已出現障礙,存貨可能無法足額變現,存在資產減值風險。
也就是說,2.11億元的庫存,可能無法變現,11.51億元的預付款,或許打了水漂。
另一方面,航天系上市公司航天發展曾回應投資者關系時表示,公司旗下壹進制公司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與南京三寶通信(隋田力控股企業)簽訂過三筆銷售合同,合同總額不足1000萬元,且貨款已按期收回。其他所屬公司未與隋田力系公司發生過業務往來。
不過,《IT時報》記者發現,隋田力旗下航天神禾股東之一為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持股比例額50%。后者正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二研究院。
航天神禾股東及高管關系圖 圖源:企查查
航天神禾高管名單中,倪自杰為航天科技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監事,王玉軍同為航天科技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監事,也是第十二研究所控股公司航天神潔的董事。
這波爆雷潮何時休止,我們不得而知。但迎著風口飛蛾撲火般逐利的教訓,或許是這次事件中最該反思的地方。而如何杜絕“隋田力式的套路”,更需要監管層采取措施。
作者/IT時報記者?孫鵬飛 郝俊慧
編輯/郝俊慧 挨踢妹?
排版/季嘉穎
圖片/企查查、IT時報、海高通信、專利信息服務平臺、前瞻研究院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