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口呆!華融市值300多億 去年一年虧損超1000億
這份遲來的年度業績公告,帶給外界的卻是極度震驚。
來源/科技金融在線
雖然在原董事長賴小民落馬后,外界對中國華融的經營狀況有一定不良預期,但沒想到賴小民任內導致的巨額虧損竟然高達千億。而在2019年時,中國華融還盈利14.24億元。
2021年已過去了一大半,中國華融的2020年經營業績終于出爐。然而,這份遲來的年度業績公告,帶給外界的卻是極度震驚。
雖然在原董事長賴小民落馬后,外界對中國華融的經營狀況有一定不良預期,但沒想到賴小民任內導致的巨額虧損竟然高達千億。而在2019年時,中國華融還盈利14.24億元。
在如此之大的虧損窟窿之下,中國華融宣布擬引入五大戰略投資者,對公司進行增資補血。不過,中國華融強調,公司目前流動性風險可控,將始終以負責任態度認真履行債務償付義務。
一年虧損1029億元
8月18日晚,中國華融2020年的《盈利警告》姍姍來遲,其稱經初步測算,2020年度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虧損預計為人民幣1029.03億元。
而2019年時,中國華融尚且盈利14.24億元。相比之下,凈利潤一年下降了7326%。如此巨額的虧損窟窿,令外界十分震驚。
虧損千億元是什么概念?打個比方,A股大概共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而市值超過1000億元的公司只有100多家。
也就是說,中國華融一年虧掉的錢,超過了A股3900多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而目前中國華融的港股市值還不到400億港元。
今年3月底,正當上市公司2020年年報披露季,中國華融卻公告稱,因公司相關交易尚待確定,審計師需要更多資料和時間來完成相關交易的審計工作,所以2020年年報將延遲發布。
年報難產后,中國華融被作為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普全球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標普表示,推遲發布2020年業績會對中國華融構成不利的可能性更大,而這主要是由于與原董事長賴小民有關的歷史遺留敞口,導致近幾年中國華融的業績和資產質量弱于同業。
2009年1月,賴小民上任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等職,2012年9月起任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2018年5月,賴小民被查,隨后中國華融的風險便徹底暴露。2021年1月5日,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受賄罪、貪污罪和重婚罪,判處賴小民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賴小民上訴后,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2021年1月29日上午,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對賴小民執行了死刑。
在賴小民被執行死刑后,盡管外界對中國華融的經營有不良預期,但沒想到賴小民任內導致的虧損竟高達千億元之巨。
在賴小民被查前的2017年,中國華融曾被評為“最會賺錢的前30家中國企業”之一。其2009年凈利潤只有4.03億元,但2017年已達到265.88億元,9年間利潤翻了65倍。
同時,2017年,中國華融資產規模為1.87萬億元,凈資產1826億元,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220億元,這些指標都穩居四大AMC之首。
而根據華融2020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中國華融的總資產已降為17315.14億元,總負債為15634.87億元,資產負債率為90.3%。負債中,借款為7660.81億元,應付債券及票據為3388.58億元。
緣何出現千億巨虧?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華融成立于2012年9月,是一家國有大型非銀行金融企業。前身是成立于1999年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專為處置工行的不良資產而設立。中國華融和中國信達、中國長城、中國東方并稱為國內四大AMC。
可以看到,中國華融的主業是經營處置不良資產,但近年來,卻發展成為了擁有銀行、證券、租賃、信托、期貨等金融牌照的大型金融集團。中國華融的瘋狂擴張,與原董事長賴小民不無關系,也正是由于這種激進的經營模式和投資方式,讓中國華融逐漸偏離主業,不斷積聚風險。
從昔日最會賺錢的公司之一,緣何淪落到“巨虧千億”的地步?中國華融在本次公告中也給出了回答。
中國華融稱,2020年,隨著原董事長賴小民受賄、貪污、重婚案的開庭審理和宣判,中國華融對其任職期間激進經營、無序擴張造成的風險資產持續清理和處置。
同時,受疫情沖擊,部分客戶履約能力下降,當期部分資產質量加速劣變。由此,公司當期確認了信用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對經營業績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中國華融還在公告中闡明了造成當期信用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損失的三大來源。
首先是對集中處置存量風險資產進行減值測試。主要是負責對華融內分、子公司部分存量資產整合并進行集中管理處置的華融華僑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融華僑),中國華融對其的股權轉讓計劃到2020年末也未能落實。于是,華融華僑對集中管理資產計提了信用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損失。
其次,是對當期資產風險審慎評估信用減值損失。2015年至2017年快速增長的收購類和固收類項目于2020年集中到期。資產形成的歷史原因和當期市場影響交織,迭加疫情嚴重沖擊和市場“爆雷”事件,客戶履約能力受到較大影響,相關資產質量承壓。于是中國華融對此計提了信用減值損失。
其三,是部分附屬公司風險沖擊了集團經營業績。相關金融服務附屬公司資管計劃底層資產風險加速暴露。資產管理和投資分部中的部分附屬公司風險資產劣變。此部分子公司計提了信用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損失。
不過,在大規模計提撥備后,中國華融表示,當前計提并不代表終級損失,但卻夯實了資產價值,增強了公司風險資產處置的財務基礎。
引入5大戰略投資者補血
在發生巨額虧損并大幅計提減值后,8月18日,中國華融宣布主動引入五大戰略投資者補血。其稱分別與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遠洋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投資框架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5大機構擬通過認購中國華融公司新發行股份的方式對中國華融進行戰略投資。同時,華融強調,戰略投資僅涉及資本重組,并無計劃進行債務重組。
在此之前,根據半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中國華融第一大股東為財政部,持股61.41%;社保基金為第二大股東,持股6.34%,其余股東持股均在5%以下。
而在此次引入戰投之后,中信集團、中國人壽、信達資產等5大公司將成為中國華融的新增主要股東。
華融表示,潛在戰略投資如獲實施將有效補充公司資本,保證公司滿足監管要求。目前,引進戰略投資相關工作正在推進中。
對于外界對中國華融巨虧后流動性的擔憂,中國華融也給出回應,公司流動性充足,境內外債券按期兌付,流動性風險可控。其將始終以負責任態度認真履行債務償付義務。
4月1日至8月18日,中國華融及旗下子公司已如期足額兌付到期境內外債券共94只,金額共計633.44億元人民幣。華融表示,公司目前資金狀況良好,對未來到期債券兌付已做出妥善安排和充足準備。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