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投資價值現分歧?劇烈波動的銀行股未來到底該怎么看?
銀行股投資價值現分歧?劇烈波動的銀行股未來到底該怎么看?
來源/江瀚視野觀察
最近一段時間,伴隨著各大商業銀行的成績單逐漸披露,很多人對于銀行的看法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分歧,看好者覺得銀行未來潛力巨大的有之,看空者覺得銀行再不改變就終將被改變的更有之,整個市場都在說銀行的投資價值出現了分歧?面對著這樣的銀行股分歧我們到底該怎么看?面對著銀行股我們到底又該如何分析?
一、銀行股出現價值分歧?
近日,根據中國證券報的報道,近期整個資本市場對于銀行股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分歧,一方面,大量的保險資金減持銀行股:
港交所披露易數據顯示,8月16日,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以每股2.6112港元的價格減持1950.10萬股農業銀行H股,套現近5100萬港元。
今年以來,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已累計5次減持農業銀行H股,持股比例降至6.97%。中國人壽保險股份公司累計減持4次農業銀行H股,持股比例降至5.99%。
工商銀行H股也被險資減持。披露易顯示,8月4日,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減持2500萬股工商銀行H股,按每股均價4.343港元計算,套現近1.1億港元。
另一方面,大量的投資機構比如說貝萊德、摩根大通又在增持銀行股:
披露易顯示,8月17日,貝萊德增持農業銀行H股7465.77萬股,持有權益占比增至6.05%。7月29日,花旗集團增持招商銀行H股4406.82萬股。摩根大通也于7月8日、7月14日兩次增持招商銀行H股,兩次分別增持2524.81萬股、519.57萬股。
基金二季報顯示,多位基金經理于今年二季度加倉多只銀行股。例如,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潤二季度加倉平安銀行1836.16萬股、加倉興業銀行251.57萬股;興全合宜A加倉平安銀行517.21萬股、加倉興業銀行726.43萬股。
面對著市場如此割裂的分化,很多人都在問如此劇烈波動的銀行股到底該怎么看?我們有沒有可以分析銀行業的基本邏輯和分析方法呢?
二、劇烈波動的銀行股未來到底該怎么看?
在我們看到銀行股的劇烈波動的時候,很多人都在疑惑銀行的基本邏輯難不成已經發生了變化了嗎?我們又該怎么看呢?在我們苦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筆者的好友著名的銀行業分析師王劍的著作《王劍講銀行業》一書恰好上市,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基本邏輯與分析方法,相信很多經濟學相關專業畢業的人都會去專門學過《貨幣銀行學》,但是象牙塔中的貨幣銀行學課本往往過于學術,是一種離學界很近但離現實很遠的著作,想要學習銀行體系的歷史與理論是很不錯的,但是想要了解銀行實務乃至于真正看清當代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趨勢,貨幣銀行學似乎有些力不從心了。而王劍的這本《王劍講銀行業》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用貼近銀行業實際的內容,再加上作者多年的觀察匯聚成這本書,可以說這本書是用最現實的邏輯來分析銀行業變遷的一種有效的途徑,我們不妨就用王劍的邏輯來看看當前分歧的銀行股吧!
首先,從貨幣看銀行業變化與波動的本質。何為銀行?歸根結底銀行就是市場上負責進行貨幣交易與流通的機構,無論是最早銀行起源于意大利貿易港口城市票據、匯兌商人坐在板凳(banca)上的交易,還是我們現在街頭巷尾的各家銀行,其實都是以貨幣作為自己經營的核心商品,王劍開篇就論述了貨幣對于銀行的關系,更將貨幣的本質實際上是欠條這一層關系論述的相當清楚,無論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還是作為貨幣名目論的記賬方式,最終都形成了現代商業銀行的法定信用貨幣。其實,無論貨幣的形態如何演變,無論是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的紙幣,還是日常使用的電子貨幣,亦或未來國家發行的數字貨幣,其實都是主權信用貨幣,所以貨幣形式的變化其實不會改變“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的二級銀行制度,所以銀行業發展的基礎其實并沒有被改變,這就是當前各大機構的持倉之中,銀行始終占有一席之地的根源。
其次,當前監管所形成的市場分歧。其實,我們看到各家銀行之所以會被不同的機構所產生不同的判斷,最核心的原因依然是銀行業所帶來的監管預期的不同,表面上來看,銀行業是自負盈虧、追求盈利的企業,要按照市場化的原則運作。但是由于銀行業具有很多宏觀經濟的職能,具有較強的外部性,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對銀行業進行了較為嚴格的監管。根據王劍的理論,各國對于銀行監管的底線是不發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家銀行為什么會總是戴著鐐銬跳舞就會顯得一目了然。而之所以最近幾年,國家又對商業銀行的互聯網銀行業務進行強監管,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類銀行業務進行規制,歸根結底都是銀行風險的防范,這其實就是監管的核心原則。在這個原則的驅動下,銀行業的監管其實將會顯得一目了然,伴隨著銀行業的監管日益精細化,各家商業銀行的發展也逐漸從之前快進快出的規模化粗放式發展,向著精細化經營的方向轉變,而在這其中轉變的如何無疑就會成為不同市場判斷銀行股好壞的重要指標。
第三,整個銀行戰略的選擇差異。其實在判斷銀行業發展以及不同銀行差異性的時候,王劍提出了戰略選擇的標準,如果說貨幣論述的是銀行的發展底層邏輯,風險的監管是銀行發展宏觀環境的話,銀行的戰略選擇則成為了銀行不同又一大核心要點,而且王劍創造性地提出了銀行的戰略選擇其實并不完全是銀行的主觀自主選擇,而是整個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相互制約、相互權衡的安排,比如說國有六大行所采用的分支機構眾多的大行戰略,通過大來形成屬于自己的發展優勢,但是大也導致不得不采用標準化、層級制的管理方式,靈活性不足。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網點、客戶資源比較比如,資源稟賦決定其無法“靠天吃飯”,這也就導致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人才機制足夠市場化,創新意識較強,從而能夠實現獨特的業務優勢。而廣大的城商行、農商行、信用社等地方性商業銀行,雖然規模并不大,但是在當地網點卻有不弱于大行的優勢所在,所以不同區域銀行的戰略選擇差異往往相當巨大,這也為我們的判斷提供了依據。
其實,王劍的整本書中不止這些內容,還有銀行業務、銀行財務等等眾多豐富的內容,不過面對著銀行股的劇烈波動,其實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真正的答案,在這個時候掌握一整套的邏輯分析思路就顯得非常重要,也是銀行股分析的關鍵所在,這樣的邏輯你怎么看呢?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