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270億巨資回購股票 股價卻跌了40% 市值不及美的一半
格力電器三期頂格回購共斥資270億元,不僅沒有能夠提升股價,反倒是股價一路下滑,不斷創出年內新低。
來源/黑池財經
?
近一年半的時間,格力電器這個曾經的“大白馬”股花了270億元回購自己的股票,但其股價卻是“一瀉千里”。
9月12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稱,公司第三期回購股份方案已實施完畢,本次回購累計通過回購專用證券賬戶以集中競價方式買入公司股份3.16億股,截至公告日占公司總股本的5.25%,成交總金額為近150億元(不含交易費用)。
?
斥資270億回購 股價卻屢創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格力電器自去年4月以來的第三次回購,三期均為頂格回購,且回購速度越來越快,斥資規模越來越大。
?
具體來看,格力電器第一期回購2020年4月開始,耗時10個月,于2021年2月24日結束,最高成交價約60元/股,最低成交價約53元/股,斥資近60億元;
?
緊接著,格力電器就開始了第二期回購,于今年2月24日開始,耗時不到3個月,2021年5月18日結束,最高成交價約62元/股,最低成交價約56元/股,同樣斥資近60億元;
?
格力電器第二期回購同樣是耗時3個月左右,但規模卻是前兩期的兩倍還多,于今年5月31日開始,2021年9月9日結束,最高成交價約56元/股,最低成交價約40元/股,斥資150億元。
?
?
通常來說,企業大手筆回購股份能夠大幅提升股價,但可以看到的是,格力電器三期頂格回購共斥資270億元,不僅沒有能夠提升股價,反倒是股價一路下滑,不斷創出年內新低。
?
自開始回購以來,格力電器股價從去年12月最高點的67.01元/股,截至9月13日收盤,其股價僅剩40.8元/股,跌幅近40%,市值也蒸發超過千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格力電器耗費150億元大手筆回購的第三期,其股價從5月31日的54.28元,一路跌至9月9日的41.16元,累計跌幅超23%,頹勢愈發明顯。
?
目前來看,格力電器無論是以什么價格“抄底”,或全部浮虧,如同普通股民“抄底抄在了山腰上”,這也引發了股民們的熱議。
?
有股民直言“簡直不敢相信”,他從去年60多元清倉了格力電器,而后基本不關注這只個股了,前兩天跟朋友聊天聊起格力電器的股價,他打開軟件去看了一眼,“竟然已經跌到40元左右了,高瓴資本的成本價還是46元多呢,太離譜了”。
?
還有股民表示,“三次進入,以為應該是山底,結果還是山頂”,“48的本,虧了6萬,咋回事這?”、“上班所有的錢都塞到格力里面去,將近虧了20萬”,亦有的股民表示“一直觀望格力電器,想抄底但是不知道底在哪里”,甚至有的股民調侃道:“建議改名為:光跌電器”。
?
?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電器似乎并“不差錢”,據其2021年中報,數據顯示,格力電器的期末現金余額為300億元,還可以繼續支撐其回購。
?
機構們正在持續減倉 美的市值是其兩倍還多
不過,與格力電器大手筆回購相反的是北向資金們的持續減倉,深港通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對格力電器的持股比例持續下降,從17%左右下跌至14.5%,持有的股數也從8月的10.3億股持續下降至目前的約8.7億股。
?
另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格力電器最近一個月下跌10.56%,上榜深股通9次,外資累計凈賣出31.45億元;近兩個月下跌15.67%,上榜深股通11次,外資累計凈賣出23.72億元。
?
此外,機構股東們也正在大幅撤退,據同花順數據顯示,2021年中報時格力有279家機構投資者,相較于今年一季度612家機構投資者減少了333家,而在2020年年報中,格力的機構投資者更是高達1180家。
?
對此,有業內人士直言,回購股份其實都是傳遞信心,與企業實際經營無關,最終決定股價表現的仍然是實際經營業績。
?
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兩大白電巨頭的業績之爭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熱點,從業績來看,2021年上半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業收入920.11億元,同比增長30.3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4.57億元,同比增長48.64%;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738.1億元,同比增長24.98%;歸母凈利潤150億元,同比增長7.76%。
?
雖說格力電器營收和凈利潤增速雙雙高于美的集團,但從規模來看,美的集團均大幅領先,其中僅就格力引以為豪的空調收入而言,美的集團就達到了764億元,高于格力電器的671.9億元。
?
收入落后的格力電器市值也落后了,截止9月13日,美的集團以4955億元的市值穩居我國“白電三巨頭”榜首,而原本處于第二的格力電器市值僅剩2454億元,不僅被海爾智家的2565億元所超越,而且與美的集團的市值已經是其的兩倍還多。
?
要知道,近年來兩家企業的市值一直是你追我趕,難分伯仲,甚至再往前看,格力的份額一直超過美的,格力專注于空調的生產研發“格力空調,掌握核心技術”響徹大江南北,美的市值當初遠遠不如格力。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