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生鮮混戰中的永輝超市
“一個很容易就被復制的公司,哪怕將行業開拓得再成功,也注定成為后來者的墊腳石。”用這句話來形容如今的永輝,最適合不過了。
來源/花朵財經?
這世上沒有任何一種商業模式是可以基業長青的,即便是首批將生鮮農產品引進現代超市的永輝也并不例外。
時間來到2021年我們可以發現,曾經線下的傳統超市,如今基本已變成了附帶生鮮的超市,而隨著一家家生鮮超市的崛起,永輝曾引以為傲的生鮮差異化競爭優勢,已然蕩然無存。
與此同時,當資本發現生鮮行業蛋糕越來越大,以彎道超車之勢進入行業的生鮮電商企業,同樣正在圍困永輝這個“中國生鮮第一股”。
“一個很容易就被復制的公司,哪怕將行業開拓得再成功,也注定成為后來者的墊腳石。”用這句話來形容如今的永輝,最適合不過了。
以生鮮為主打,成就“中國生鮮第一股”
1995年,是永輝超市面世之年。這一年,公司前身“古樂微利”超市開張。為了快速搶占市場,價格便宜成為了其經營的絕活。
比如在那時,市面上一條毛巾大概是3元,但永輝只賣2.3-2.5元。用平價撬動市場,看得見的實惠,永輝前身這個百平米的小超市,很快一炮而紅。
可是沒過幾天好日子,永輝就遇到了勁敵。1999年,臺灣連鎖零售業巨頭好又多、世界500強企業麥德龍以及沃爾瑪等國際商超巨頭相繼進入了中國市場,并在1年之內在永輝的大本營福州開了10多家福州大賣場,期間不少本地超市在與巨頭的廝殺中紛紛敗陣。
慶幸的是,永輝超市彼時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路子,即“以生鮮為主打”,避開與巨頭的正面競爭,從而殺出了一條血路。
從2000年7月,福州第一家專業化生鮮超市——永輝屏西生鮮超市開業,到2010年永輝超市登陸上交所成為“中國生鮮第一股”,永輝超市憑借生鮮這一差異化定位所收獲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
更有財報顯示,2007年永輝超市營收利潤分別為36.73億元、1.30億元,而10年后的2017年,公司的營收利潤已升至585.91億元、18.17億 元,相當于平均每年保有超一倍的增長。
營收利潤大幅度膨脹背后,靠的正是永輝以生鮮業務為優勢、特色,從而形成的聚客效應。在永輝的每一家超市,生鮮產品經營面積都要占賣場總面積約50%,且銷售額占比也都約在50%左右,而此前業界不少超市生鮮占比大多為零。
被消滅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毫無疑問,永輝把生鮮超市開得很成功。不過這種低進入門檻的成功,很快就吸引了無數的傳統商超和新商家爭相入局,自此之后,永輝超市便被困在了這場生鮮混戰中。
從市場發展趨勢看,生鮮超市正在逐步取代農貿市場成為生鮮商品的主要線下銷售渠道。盡管目前我國的生鮮主要銷售渠道仍為傳統農貿市場與菜店,占比高達約50%,但據歐睿數據統計,2009年至2019年我國農貿市場、中小雜貨商占比各降了4.8個百分點和2.5個百分點,而超市占比則增了2.3個百分點,占比上升至37%。
且對比發達國家的生鮮主要零售渠道分布情況來看,相比而言,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生鮮產品的主要流通渠道均為商超,占比分別為79.7%、 70.6%、85.3%,且三個國家的傳統渠道占比均不高于25%。
面對生鮮超市逐漸替代傳統農貿市場成為趨勢所在,結果便是一家家傳統商超開始轉型生鮮超市,另有大量的局外人也都加入了這場盛宴。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社區里面的超市大數不再僅限于賣生活用品,而賣菜似乎已成了它們一項必不可少的經營業務,且生鮮電商企業也都層出不窮。
2017年,可以說是生鮮超市的元年。阿里的盒馬鮮生、美團的掌魚生鮮、京東的7Fresh、蘇寧的蘇鮮生等遍地開花。據贏商網統計,2017年在一二線城市3萬平米及以上的購物中心中,有16個生鮮超市品牌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行業關注。
當天下超市盡是生鮮超市,永輝曾引以為傲的生鮮差異化優勢彼時也就不復存在了。回過頭來想一想,在這樣的競爭中,永輝生鮮又還具啥優勢?
創新接連敗北
也正是在2017年,永輝超市的凈利潤達到了最巔峰的時期。這年公司實現18.17億元的凈利潤后,時至今日永輝超市仍難超越這一水平,如今甚至走到了巨虧的慘狀。
10月29日,永輝超市發布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698.35億元,同比下滑3.9%;歸母凈利潤累計虧損21.78億元,同比下滑207.37%。這是永輝超市上市11年來首次出現虧損的年度。
永輝超市對此解釋稱,受疫情及社區團購等外部環境以及公司上半年主動調結構降庫存的綜合影響,公司前三季度收入及毛利率均有所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商超紛紛轉型以及生鮮電商崛起時,永輝超市并非無動于衷,只是大多轉型均以表現不佳面向了世人。比如在2017年初,永輝超市推出了“高端超市+生鮮餐飲+O2O”混合業態的“超級物種”。
但最終結局是,2017年至2019年,超級物種凈利潤分別虧損2.7億元、9.45億元及12.9億元。截至2021年一季度,甚至已有7成以上的超級物種關門大吉。
作為永輝超市創新業態內的mini店,經營同樣表現不佳。2019年到2020年,mini店數量已從573家降至156家。到今年一季度,更僅剩下70家門店。
隨著創新業態接連敗北,永輝超市仍未喪失創新之心。今年4月,永輝超市開始爆改大賣場試水倉儲模式,將傳統門店升級為倉儲店,主張“天天平價,批零兼售”吸引客流。并于5月1日,在福州開出首家倉儲店。
而截至2021年6月底,公司全國改店開業的倉儲店已達20家,其中6月開店數達18家。報告期內,倉儲店銷售額達1.5億元,同比增長139%;店均日均客流達6181人次,同比增長136%。
此外公司總經理李松峰上任不久后,即著手調整組織構架。在內部信中,李松峰甚至坦言,將著力把永輝超市打造成“以生鮮為基礎,以客戶為中心的全渠道數字化零售平臺”。
看到這,或者有很多人會嗅到永輝超市要困境反轉的氣息。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超級物種、mini店也曾經歷了一炮而紅,可結果卻是均沒做好。此外,在美團、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先發抓住生鮮電商企業的面前,永輝此時才談數字化,是否為時過晚?
如果說十年前,永輝超市最大的投資價值是具備差異化的生鮮占比,那么在遍地均是生鮮超市的今天,漸失生鮮差異化優勢的永輝超市,投資價值又在何方?
比暴虧22億更可怕的恐怕是,永輝超市的成長根基與投資邏輯如今正在發生動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