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元生物IPO折戟,臨床失敗品里能“淘”到金嗎?
靠“撿漏”失敗藥沖擊科創板,沒有一件商業化產品卻估值高達163億,越秀金控和華潤醫藥等大咖均助力IPO,索元生物到底有何魅力?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11月29日,上交所發布消息決定終止杭州索元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索元生物)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及科創板上市審核。
?
對此索元生物回應:近期公司在多個管線的研發和經營上有一系列進展,資本運作和業務發展也需要相應做一個時間上的調整,因此主動撤回了科創板上市的申請。
?
招股書顯示,公司核心產品尚未進入商業化階段,且上市前三年公司持續處于虧損狀態。索元生物亦坦言,未來公司預期需要較大規模的研發費用持續投入,公司也無法保證未來幾年內實現盈利,上市后亦可能面臨退市的風險。
?
而這樣一家公司卻有著諸多業內大佬撐腰。回顧索元生物在過去五年內完成的四輪近12億融資,其背后包含越秀金控、華潤醫藥、仙琚制藥、中證投資等。
?
據悉,本次索元生物采用第五套上市標準即“市值不低于人民幣40億元,醫藥行業企業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本次索元生物計劃募集資金16.34億元,本次發行的股票數量不超過 12,937.1118 萬股。
?
目前,在索元生物的研發管線中,一共有8款在研產品。6款處于臨床后期的產品均是從國際大藥廠引進的,覆蓋的適應癥包括腫瘤、抑郁癥、精神分裂和阿爾茲海默癥。
?
而面對沒有商業化產品是否存在價值的質疑,索元生物的市場估值也給出了答案:163億元。
?
??“撿漏”盲盒式業務
?
?據招股書披露,索元生物成立于2012年,自我定位為一家“以高效的精準醫療技術開發多款面向全球市場的首場新藥”的生物醫藥公司。據描述,這一技術平臺能夠從臨床失敗平種里探尋有效藥物,具體方法是通過血液、血漿等凍存樣本,尋找可以預測藥效的生物標志物,從而展開臨床試驗開發新藥。
截至發稿前,控股股東Denovo Biomarkers持21.51%的股份;中信證券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證券”)和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仙琚制藥”)分別為第二、第三大股東分別持9.38%和9.22%。
?
而作為索元生物和Denovo Biomarkers的共同創始人,羅文大有來頭。公開資料顯示,羅文曾就讀于北京大學生物系醫預班,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醫學系,其后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并在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
?
此后,羅文在美國最大的基因公司Incyte Genomics擔任高級生物信息研究院,在美國Ligand Pharma公司擔任臨床生物標記物和生物基因組主管。
?
而羅文的創業之路與他的工作經歷也頗有淵源。此前已在醫學領域深耕多年的羅文在Ligand公司期間,主要研發項目就是“基于基因藥理學的生物標志物發現技術”。而此前羅文的東家,因經營方針等問題對一項重磅藥物臨床III期宣告失敗,羅文想嘗試挽救但無濟于事。
?
從Ligand離職后,羅文找到了新的研究平臺——讓失敗藥“起死回生”。2011年羅文帶著這項技術在美國創辦了Denovo Biomarkers,并在一系列資本運作后于2012年將Denovo注入索元,從而誕生了索元的前身——索元生物醫藥有限公司。
?
作為一種新型商業模式的藥企,索元生物從融資到申報科創板IPO都備受市場關注。2021年11月18日,索元生物在科創板披露第二次問詢回復材料。第二輪披露的問詢問題顯示,其商業模式的特殊性,市場空間、無形資產出資、信息披露、專利保護期等又成為上交所問詢重點。
?
具體來看,二輪問詢中,上交所要求索元生物對核心技術進行進一步的說明:“逐步成為新的發展趨勢”與“在全球范圍內尚不存在其他類似公司”的表述是否存在矛盾?類似技術既已“逐步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是否存在已采用類似技術進行生物標志物的研究?
?
對于上述問題,索元生物用一份長達128頁的回函一一作出回應。但最后,索元生物仍以“資本運作和業務發展需要相應調整”為由主動撤回科創板上市。
?“獨辟蹊徑”的藥企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羅文對他所創立的這家公司模式的定位。
?
目前,行業內藥企多專注于創新藥的研發,而兼顧生物標志物及創新藥研發的企業寥寥無幾。之所以大多藥企并未將尋找生物標志物與創新藥結合,主要是其難度超乎尋常。
?
從臨床醫學上來說,發現一個提升藥物治療效果的預測性生物標志物,其難度和意義不亞于發現一個全新的藥物分子。
?
醫學界廣為熟知的肺癌治療用藥易瑞沙(yiruisha),是治療惡性腫瘤常用的靶向藥物。實際上,易瑞沙初始的臨床三期也曾失敗,原研廠阿斯利康并未找到生物標志物,而最終由哈佛大學的兩家實驗室發現EGFR突變是易瑞沙的生物標志物,從而誕生了肺癌明星藥。
?
新藥物的研發重要的不僅僅是藥物分子的發現,同樣重要的是適用新分子藥物的病人。
?
索元生物陸續從國際大型藥廠引進經過臨床II、III期試驗證明其安全性且顯示對部分患者有效的新藥,2014年至今,索元生物先后購入7個項目,該商業模式也被市場稱為“撿漏”。
?
當前,索元生物的管線大部門遵循此流程。在購入大量臨床試驗失敗藥物后,通過尋找特定的生物標志物或者細分適應癥為共同特征的患者亞群使得特選藥物在該部分特定群體中呈現顯著的治療效果,從而推行上市。
?
據資料顯示,一款新藥的研發周期均值是10年,索元生物采用的是掃描人類基因組,即從30億個堿基對中找到一個或幾個核酸的變異。其難度不亞于大海撈針,期間需要克服大量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
其中公司購入的DB102被買下后,研發7年仍未上市,最快揭盲還要再等一年多。然而,這已經是索元的管線中進展最快的產品。
?
?“錢”路茫茫
?
“失敗藥物拯救”真的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嗎?
?
從成本端來看這個回答似乎是“yes”。二次藥物的研發可以大大縮短研發時間和研發經費。索元生物購入的管線多數已進行過臨床III期試驗,這意味著公司沿用原公司耗費較大成本獲得的可參考性臨床數據,這些數據通常基于幾百至上千位實驗者的臨床試驗數據結果。
?
此外,從競爭策略而言,索元生物的商業模式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屈指可是,一旦成功,其市場面向的將是全球。
?
而雖為“高性價”模式,沒有產品確依然要投入研發。根據招股書披露,此前三年,索元生物扣非股東凈利分別為-1.04億元、-1.34億元、-2.23億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該公司累計未分配利潤為-4.98億元。
?
索元生物在招股書中坦言,累計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產品尚處于藥物研發階段,研發支出較大。隨著公司現有臨床試驗的繼續推進以及未來的商業化推廣,更多在研藥品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公司的研發費用可能會大幅增加。
?
同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產生的股份支付費用也導致累計虧損大幅增加。未來一段時間內,公司預期將持續虧損,累計未彌補虧損存在進一步擴大的可能性。
?
持續性大量的研發投入離不開背后資本的鼎力相助。據悉,索元生物于2015年7月獲得了由金石投資、廣州越秀產業基金、仙琚制藥投資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
?
而在2018年,羅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索元生物在Enzastaurin(DB102)的項目上成功找到了一個全新的生物標記物,該項目用于治療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和腦膠質瘤。
?
此后,索元生物便開始備受資本青睞。2019年10月,索元生物獲越秀金控、仙瞳資本、浙商產融等七家機構3億元融資,2020年6月、12月獲華潤醫藥、中信證券等多家機構合計8.9億融資。
?
此前,盈科資本負責人在采訪中也曾透露,投資索元就是看中其優秀的團隊背景,超強的新藥研發能力,特殊而高效的臨床開發模式以及豐富且具有較大市場潛力的產品管線。
?
而盡管受多家資本追捧,從研發經費和研發規模來看,索元在藥企行業里都只能算“矮個將軍”。
?
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索元生物研發投入分別為8295.82萬元、1.12億元、1.73億元,而截至招股書前,研發人員也僅有34人。
?
而縱觀同行業龍頭藥企,輝瑞醫藥平均每年保持著2.07萬人的規模,盡管研發人員規模龐大,輝瑞的研發人員占比并不高,平均值為14.71%,低于制藥巨頭的平均水平。國內研發藥企也均在百人以上,最小規模也是索元的近兩倍。
?
周期長、風險高、投資大,都是是索元所面對的困難。暫別科創板的索元從長遠發展來看,更大的挑戰不僅是市場對此商業模式的質疑,還有的便是“錢”路的一片未知。
?
責任編輯 |?黃海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