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埃安,為何沒能跑出來?
一紙公告,讓廣汽埃安的獨立上市更進一步。
作者/周雄飛? 來源/連線出行
一紙公告,讓廣汽埃安的獨立上市更進一步。?
近日,廣汽集團發布公告表示,旗下廣汽埃安將承接廣汽研究院相關研發人員,并通過現金增資、資產注入現金購買及資本公積轉增注冊資本等方式實施內部資產重組,推進廣汽埃安進一步上市。?
廣汽埃安資產重組及增資內容,截圖自公告?
這意味著,廣汽埃安自2018年以子品牌推出后,經歷了3年的發展,該品牌或將脫離廣汽集團,正式轉變為一個獨立的新能源車企。這也是繼廣汽于去年廣州車展上宣布埃安品牌獨立運營后又一大新進展。?
自去年廣州車展后,廣汽埃安的動作也多了起來。?
今年1月,廣汽埃安發布了旗下的新電池技術——石墨烯基快充電池,并宣稱當新能源汽車搭載這款電池后,其續航可達到1000公里。由于前期造勢的影響,這一發布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殊不知,就在兩個月后,廣汽埃安就帶來了新產品“彈匣電池”,一度被外界視為叫板比亞迪的“刀片電池”;之后,廣汽埃安推出了AION S PLUS、AION LX Plus等改款車型。?
作為廣汽埃安母公司的廣汽集團,同樣對這一品牌無比看重。今年5月的廣汽科技日上,廣汽發布了自己的NAD(領航輔助系統)和新一代智能操作系統G-OS,而這些新科技無一例外被廣汽埃安車型率先使用。?
這樣的重視,也揭露出了廣汽集團在新能源業務上的困局。?
由于2017年廣汽燃油車業務上的下滑,次年其開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務,并直接就打出了廣汽蔚來和廣汽埃安兩張牌。但牌多并不代表就能打得好,兩品牌這之后雖然都有相關車型推出,但就市場表現來看卻都不盡人意。?
其中,廣汽蔚來由于品牌力太過于薄弱,甚至遭到了合作伙伴蔚來的“嫌棄”,持股比例一度減持,蔚來創始人李斌也退出了其法人席列。為了保住發展,廣汽蔚來只好在今年4月更名為“合創汽車”,但依然沒有表現出多少實力。?
在合創汽車身上看不到未來的廣汽,只能將全部的希望寄托于表現稍微好一點的廣汽埃安。而對于推出已有三年的廣汽埃安,為何到了現在依然沒有多大聲響?
有了廣汽的繼續支持下,廣汽埃安還有機會從日益激烈的戰場上獲得優勢嗎??
聚光燈下的廣汽埃安?
廣汽埃安的獨立上市,有了實質性的一步。?
根據廣汽集團公告,經其董事會批準,廣汽埃安于上月底正式開啟上市進程,而進程的第一步就是資產重組。?
按照方案,廣汽埃安將吸收廣汽研究院涉及純電新能源領域的研發人員,還將以49.75億元現金并承擔負債的代價,吸收廣汽乘用車、廣汽研究院等主體在純電領域的無形資產、固定資產等。
資產重組具體內容,截圖自公告?
除了資產之外,廣汽埃安還將獲得來自其母公司廣汽集團74.07億元的現金增資、以及廣汽乘用車35.57億元的生產設備等實物資產增資。?
重組完成后,廣汽埃安將會獲得大批優質資產和資金,其注冊資本也將從14億元左右增加至60億元,在廣汽看來完成這些后,廣汽埃安在研發、制造、銷售的綜合競爭力也將得到提升。?
據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介紹,將會在今年底完成員工持股,明年將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革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工作,之后擇機上市。其公司名稱也將從“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這一事件,雖然對廣汽集團和廣汽埃安來說無比重要,但并沒有引起業內太多的關注,畢竟這一消息在去年就已被公布。?
去年廣州車展,在廣汽集團的發布會上,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宣布“廣汽埃安”品牌將獨立運營,全面打造高端科技品牌。據其介紹,廣汽埃安將定位為高端智能純電動車品牌,未來該品牌將全面推動研發、智造、產業鏈和營銷等方面的發展。?
有了廣汽集團更多的支持,廣汽埃安自今年初開始,頻頻出現在業內及公眾的視野中。?
先是在今年1月中旬,廣汽埃安在一波造勢下,高調地發布了旗下的新電池技術——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據其官方介紹,這款電池可以實現充電8分鐘充滿80%的電,并且可以做到1000公里的續航。?
憑借著這些指標,讓這款電池一經發布,就站到了行業中的領先位置,并贏得了諸多關注。?
或許是為了趁熱打鐵,廣汽埃安很快又拿出了新的電池技術。今年3月,廣汽埃安發布了一款名為“彈匣電池”的動力電池技術。顧名思義,其技術就是將電芯安裝在類似于“彈匣”的安全艙中,并通過冷卻系統和電池熱管理系統來保證整體電池的穩定。?
彈匣電池,圖源廣汽埃安官微?
這一電池技術發布后,一度被外界視為在對標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廣汽集團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罡在發布會上也將這個意味表現的淋漓盡致,他曾公開表示“彈匣電池將重新定義三元鋰電池安全標準?!倍囯姵兀潜葋喌现鞔虻碾姵芈肪€。?
再到今年6月的重慶車展,廣汽埃安基于AION S發布了新款車型AION S PLUS,后者相比于前者,在外形上顯得更加修長一些,動力和續航方面同樣也有所增長。無獨有偶,廣汽埃安也對旗下AION Y進行了改款,并于上月初正式上市。?
而就在同月的廣州車展,廣汽埃安發布了AION LX Plus,該車型也是基于AION LX所打造。這款新車型相比于老款車型,在外形方面并沒有多少改動,只是在內飾上將雙聯屏改為了儀表盤和中控屏的分開設計。?
這款車型同樣具有許多亮點,比如其搭載了三顆可變焦的激光雷達,分別位于前檔玻璃上方的一顆瞭望式雷達和前車輪輪眉上的兩顆。此外,該車型還采用了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
其中,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是廣汽集團自研的電池技術,并于今年4月的科技日對外發布。據官方介紹,該技術可以實現鋰離子電池單體電芯體積減少20%,重量減輕14%,并且還可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和提高鋰離子電池的可靠性。?
廣汽海綿硅負極片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達到了280Wh/kg,經過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按照國家標準工況進行續航測試,搭載該電池技術的廣汽埃安AION LX PLUS車型已經實現超過1000公里的綜合續航里程。?
除了動力電池之外,在自動駕駛系統方面,廣汽也推出了ADiGO 4.0智駕互聯生態系統,這一系統中搭載了全新升級的領航駕駛輔助系統,支持高速公路和匝道內單車道巡航、自動換道、超車、自動上下匝道功能;記憶泊車功能也被包含在這一系統中。?
據廣汽介紹,這一智能駕駛系統,同樣在AION LX Plus車型中搭載,而在之后這一系統會在更多的廣汽埃安車型中完成搭載。?
AION LX Plus,圖源廣汽埃安官微?
這樣看來,無論是發布動力電池新技術,還是發布新車型,亦或者是獨立上市,廣汽埃安這樣一系列高調的動作背后,其實都有廣汽集團對其的支持。而像這樣的“傾囊相授”下,廣汽也是為了解決其在新能源汽車業務上所遭遇的困局。?
本想破局,再遇困局?
與很多傳統車企一樣,廣汽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突破困局。?
細看廣汽的燃油車基本盤,基本包含廣汽乘用車、以及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兩大合資品牌。其中,廣汽乘用車也在2017年更名為廣汽傳祺,而傳祺GS4可謂是其主要的爆款車型。?
2016年,傳祺GS4突然爆火,年銷量達到了33萬輛,甚至一躍成為了當年自主車企SUV銷量第二名,而在前一年這一車型年銷量僅為13萬輛。?
這樣的好景并不長久。?
到了2017年,傳祺GS4的銷量雖然達到了34萬輛,但相比于上一年的銷量僅增加了一萬輛,再到2018年其銷量卻下滑至24萬輛,而到了2019、2020年年銷量只為10萬輛和13萬輛。
傳祺GS4 2015-2020年年銷量情況,數據來源于乘聯會,連線出行制圖?
銷量支柱車型表現不利,在財報中明顯的表現出來。就在傳祺GS4銷量到達巔峰之時,當年的盈利情況也有很好的表現。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廣汽集團總營收為715.75億元,同比增長44.84%;凈利潤為108.22億元,同比增長71.88%。?
但到了2018年,其總營收為723.8億元,同比增長僅為1.13%;凈利潤方面為109.46億元,同比增長僅為1.15%。再到2019年,其營收和凈利潤同比甚至雙雙轉負,連線出行通過翻閱其往年財報,可以看出當年的表現是其自2013年以來最差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廣汽集團雖然還擁有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兩大合資品牌,但它們也沒有很好地抵消廣汽傳祺的頹勢。據公開數據,2016年到2020年,廣汽集團的投資凈收益從58億元上升到99億元。但廣汽集團的凈利潤,仍然從2017年的108億元,下降到2020年的61億元。?
或許是為了挽救這一增長頹勢,廣汽在2017年開始向新能源汽車業務大力布局。?
當年7月,廣汽埃安正式成立,創立之初就被廣汽集團稱為是其新能源汽車業務發展的重要載體,并摒棄了當時流行的油改電路線,打造了純電專屬平臺和制造工廠,為之后的發展做準備。?
而在2017年年終廣汽又與蔚來“牽手”,達成了合作協議。次年4月,兩家共同創立的廣汽蔚來正式成立,按照合作協議,廣汽主要負責整車的研發和生產,蔚來則提供智能網聯技術和能源支撐體系,雙方以合創模式在純電動整車研發、智能汽車前沿技術等方面進行探索。
廣汽埃安和廣汽蔚來雙雙成立后,在業內看來廣汽已坐上了新能源汽車的牌桌,而它手上也有了這樣兩張“王牌”。但事實證明,這兩張牌表現的并不突出,甚至有點乏力。?
在首款車型的上市速度上,廣汽埃安搶先一步,旗下首款車型AION S于2019年4年上市,這之后AION V、AION LX等車型接連在2020年上市,但從銷量方面來看,廣汽埃安旗下僅有AION S表現較好。?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新能源車型銷量排行前十中,廣汽埃安旗下只有AION S入榜,以45626輛位居第四位,而特斯拉Model 3和宏光MINI EV卻以超過它2倍之多的差距排在它前面。?
2020年全年新能源車型銷量前十排名,數據來源于乘聯會,連線出行制圖?
為了改善產品表現過于單一的問題,在今年上海車展廣汽埃安推出了旗下新款車型——Aion Y,這一車型一經推出就被給予厚望?!鞍0瞃,一定會成為爆款,月銷量至少5千輛。”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曾這樣公開表示。?
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很骨感。?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自AION Y上市后截至上月,其車型月銷量僅有今年9月達到了5003輛,其余月份均未超過5000輛的目標,基本保持在2000-4000輛的水平。?
這就意味著,即使推出了看似爆款的AION Y,也沒有實現所謂的爆款現象,僅靠AION S支撐一個品牌的銷量和品牌力,可想而知難度是極大的。?
相比之下,廣汽蔚來的命運更為悲慘一些。?
廣汽蔚來的首款車型——合創007于2019年底正式上市,而到了去年5月才正式上市銷售。對于這款車,廣汽蔚來同樣無比看好,曾定下了“2020年達到1.5萬輛”目標,隨后將這一目標下調至1萬輛。?
然而,現實更為殘酷一些。據乘聯會數據顯示,合創007上市之后,截至去年年底總銷量僅為659輛,與之前的萬輛目標差之千里。來到今年,這一頹勢依然沒有改善,月度銷量依然維持在幾十到兩百輛左右。?
或許是看到這一頹勢,蔚來方面開始與廣汽蔚來漸行漸遠。就在今年1月的廣汽蔚來新一輪融資中,珠江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廣東珠投智能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向其增資19.23億元,廣汽集團通過全資子公司廣汽埃安增資約4.82億元,而作為主要合作伙伴的蔚來卻沒有跟進。
合創汽車融資信息,截圖自企查查?
此外,根據企查查資料顯示,廣汽蔚來法定代表人已由李斌變成珠江投管集團總裁李志紅,蔚來占廣汽蔚來的股份比例僅為4.46%。?
為了應對這一系列頹勢,廣汽蔚來先在今年4月更名為合創汽車,將“蔚來”一詞從品牌名中剔除,再到今年10月推出并上市了旗下第二款車型合創Z03。而由于這一品牌的認知度并不高,據眾車網汽車行業數據監測顯示,這款新車型在上市當月銷量僅為1輛。?
現在來看,廣汽手中雖然握有廣汽埃安和合創汽車兩張牌,但兩者的表現都不盡人意,更不要說破解燃油車業務的困局。而基于目前廣汽對埃安的進一步加碼,或許在廣汽看來埃安更有潛力一些,并將破局的希望寄托于這一品牌。?
埃安能助廣汽破局嗎??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來解答一個問題:已成立三年、擁有多款量產車型的埃安,為何現在依舊處于默默無名的現狀之中??
按照上述論述,AION S算是埃安品牌體系中表現較為突出的一款車型,并已成為此品牌的銷量主力。據廣汽埃安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累計銷量為6萬輛,其中AION S單車的總銷量就達到了4.5萬輛左右,占其品牌總銷量的75%。?
但AION S看似喜人的銷量,其實更多是B端銷售所支撐起來的,C端個人消費者寥寥無幾。?
據觀察者網報道,截至2020年,AION S銷售結構中有很大比例為非個人用戶,銷售用戶基本以網約車、出租車相關企業為主,比例基本為總銷量的60%。此外,Aion LX、Aion V等車型的銷量基本也是B端市場所創造。?
其中,隸屬于廣汽集團的如祺出行成為廣汽埃安等車型的主要投放企業,據連線出行觀察,如祺出行的網約車車型中大部分為AION S,另外還有GE3 530,廣汽豐田雷凌雙擎等車型。?
如祺出行平臺上的AION S,圖源如祺出行官微?
回看AION S上市之初,古惠南曾表示這款車型會堅持走中高端路線,面向更多城市布局。但就目前來看,這款車型確實出現在一些城市中,只不過更多是以網約車車型出現。
“如果一個品牌的車型,更多被用作網約車服務,而不是C端個人消費者購買,即使銷量表現再好,消費者對于這個品牌的認知也是不夠的,甚至會有消費者認為這一品牌很掉價,由此廣汽埃安所定位的高端品牌,消費者自然也不會認可。”某傳統車企4S店總經理吳濤對連線出行表示。?
除了依靠B端市場提高銷量之外,廣汽埃安還多次陷于質量不過關的負面輿論中。?
今年2月,一則新能源汽車自燃的視頻在多個新能源汽車微信群中流傳,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自燃的車型為廣汽埃安AION S,對此,廣汽埃安彼時并未做出任何回應。?
需要注意的是,加上這起自燃事故,已經是AION S自2020年5月首次出現自燃事件后的第六起自燃事故。對于多次出現的起火事故,廣汽埃安方面僅對第一起事故進行了回應,表示車輛確系自燃,原因在調查中,但此后一直未公布調查結果。?
雖然新能源汽車自燃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基于AION S在短時間內就出現多次自燃事故,外界也將此款車型戲稱為“自燃王”。
今年9月,廣汽埃安AION Y又被曝出前機艙漏水、被車主投訴的消息。據中國質量新聞網援引幾位AION Y車主表示,當洗車后、或者遭遇下雨天,車身的前機艙都會有水滲入,將機艙內大量的電子元器件打濕。
連線出行通過查看廣汽埃安APP后,也發現有很多車主在APP中表示自己的車子也存在機艙漏水問題。?
車主反映車輛機艙漏水,截圖自廣汽埃安APP?
對于這一問題,廣汽埃安相關負責人曾作出解釋:“我們的車輛機艙本身也是非密封狀態,洗車或下雨時,機艙都會有水的,但我們的技術標準機艙插件都是IP67(水深1米1小時不進水)技術要求的,可應對正常的機艙進水情況?!?
對于這一答復,很多車主并不買賬,在他們看來進水勢必會對車內的電子器件造成損害,甚至造成生命危險,而埃安官方沒提出任何解決辦法,以至于這之后有部分車主選擇退車。?
在孫浩看來,或許正是由于廣汽埃安太過于依賴B端市場,在加上自燃和漏水都質量問題,不僅讓這一品牌的影響力大打折扣,同時也讓很多車主對其不再信任,更不要說向身邊的朋友推薦這一品牌。?
“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至今,確實被更多的消費者所接受,而這其中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的推薦起了很大的作用。反之,如果消費者都不信任一個品牌,那么這個品牌也很難出圈?!鄙w世汽車王顯斌對連線出行說道。?
在這樣一系列的因素影響下,廣汽埃安一直沒從新能源汽車行業中脫穎而出,也不意外。而隨著廣汽集團對廣汽埃安進一步的投入,后者或許也很難能走出目前這一困境。?
先來看廣汽埃安在上月舉辦的廣州車展上推出的AION LX Plus,具備了激光雷達、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和1000公里的續航里程,雖然一度引起業內關注,但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比如對于1000公里續航方面,就被質疑現實是否真能達到。“對于實際續航能不能真正達到1000公里,還有待時間驗證,大多車還在概念階段,實際續航還要考慮行駛時速、路況、氣候溫度等綜合因素,實際續航里程會打幾折,只有經過實車上路才能給出所有質疑答案?!敝嘘P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于清教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而對于這款車型主要亮點之一的三顆激光雷達,其實也并不能取得多少優勢。在王顯斌看來,目前整個新能源行業都已進入“軍備競賽”中,重點都放在了激光雷達上,沙龍的機甲龍甚至搭載了4顆激光雷達。?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國內對自動駕駛法規還沒出臺前,即使搭載再多的激光雷達也只能實現L3級別的自動輔助駕駛,同時還會增加整車的成本,使其車型更有可能變成一款小眾車型。?
此外,AION LX Plus本質上仍是AION LX的改款車型,并不算是新車型,與老版車型相比,在外觀和內飾上僅做了些許改變,只是增加了激光雷達和智能駕駛等軟硬件。?
需要注意的是,廣汽埃安此前也推出了AION S PLUS等改款車型,但在AION S老版車型的影響下,改款車型并沒有表現出很好的銷量。?
由于廣汽埃安并未公布這些改款車型的銷量,由此按照總體銷量來看,AION S PLUS自今年6月上市,據乘聯會數據顯示,AION S今年5月銷量與之后幾個月的銷量并未有多大變化,基本都維持在5000輛左右,到了9月銷量雖然提升到了7679輛,但到了10月增長幅度減緩,相比于9月僅增長了140輛,可見有了AION S PLUS后并未大幅增加總體車型銷量。?
2021年1-10月AION S銷量情況,數據來源于乘聯會,連線出行制圖?
正因如此,在智能化水平與行業內持平、再加上AION LX車型銷量低迷的現狀下,AION LX Plus是否能有好的表現是一個未知數。?
除了這些,廣汽埃安還面臨著其他的風險。?
相比于特斯拉、“蔚小理”等新能源車企,還是極氪、幾何等自主車企新能源品牌,目前都已擺脫傳統4S店銷售模式,走上了直營體驗店道路。而據業內人士介紹,廣汽埃安的銷售目前卻還是依托于傳統4S店模式。?
連線出行通過在地圖軟件上搜索廣汽埃安,可以看到在杭州市多個地址中,大多數都是遠離商超、位置較為偏僻的4S店,其中僅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商超體驗店。?
此外,廣汽埃安由于是脫胎于傳統車企,其品牌就缺少了一位本身就帶有流量的掌門人所帶領。連線出行曾在多篇文章中對此進行過論述,認為一個帶有流量的掌門人,可以有效增加一個新能源品牌的影響力,比如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亦或者是“蔚小理”三家的創始人也都被公眾了解。?
“由于還沒有放棄傳統4S店的銷售模式和沒有一個自帶流量、能引起話題的掌門人,這些都是廣汽埃安的先天劣勢,這些方面都會阻礙廣汽埃安這個品牌被更多人知曉和認可。”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對連線出行表示。?
現在來看,雖然廣汽集團對于廣汽埃安正在逐漸加碼布局,但在開局不順的現實和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即使廣汽埃安未來能實現上市,或許也很難能擺脫目前這樣的困局,更不要說幫助廣汽破局。?
而對于已經坐上新能源牌桌的廣汽來說,也只能將籌碼押在廣汽埃安身上,畢竟看著牌桌上的玩家越來越多,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戰局中獲得一些優勢。?
(本文頭圖來源于廣汽埃安官微,文中孫浩為化名。)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