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電影票漲了近50%!中國影院要為此背鍋
誰在靠著春節檔救命?
作者|胡也遠??原創首發|金角財經(F-Jinjiao)
春節的腳步漸行漸近,電影市場上春節檔的氣氛已經逐漸炒得火熱起來。
?
金角財經在美團等平臺中觀察到,今年大年初一,將有8部影片同時上映,其中包括全年票房冠軍《長津湖》的續作《長津湖之水門橋》、韓寒的第四部導演作品《四海》,以及《我不是藥神》導演文牧野的新作《奇跡·笨小孩》。
?
去年的春節檔中,《你好李煥英》以超54億元的總票房攬得春節檔冠軍頭銜,而當時,《你好李煥英》的平均票價約為46.7元。這一價格并不低,對比中國影史票房第一的《戰狼2》,2017年上映時平均票價約為35.6。
?
而今年春節檔影片中,《長津湖之水門橋》在廣州市中心的CGV影院票價最高已達到255元/張,《奇跡·笨小孩》和《四海》的票價最高則為252元/張。數公里外的中影國際影城里,三部電影的票價最高均為77.9元。
這也折射出一個現實——電影票價正在大幅上漲。
?
從中國電影市場爆發以來,到最近這幾年,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電影票房逐年高企,但電影票也在不停漲價。
?
這些年,電影票上漲了多少?又為什么上漲?漲在了哪里?是電影票房的走高推動了票價上漲,還是票價的高漲助推了票房?
?
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已成為全球第一,而中國電影和票價之間的關系,則是錯綜復雜到了極點。
電影票5年漲了近50%
?
今年的春節檔,很貴。
?
金角財經從燈塔數據查詢發現,2022年春節檔首日(大年初一)的預售票房,平均票價已經達到56.6元。對比5年前的2017年,當時的大年初一平均票價為37.8元。
?
僅從這一數據來看,5年時間里平均票價漲了49.7%,接近50%
?
今年的春節檔影片中,人氣偶像易烊千璽就有2部影片上映。回看2013年,易烊千璽剛剛和王源、王俊凱組成了TFboys 這一青少年偶像組合,彼時,他剛剛13歲,還在北京上初中。
當時的他還想不到,幾年之后自己就會成為中國電影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
初中時的易烊千璽或許也曾和同學、朋友、家人們一起去過電影院看電影。他也許會記得,當時的電影票還很便宜。
?
2013年,周星馳在電影市場上消失了5年之后,帶著《西游降魔篇》復出,以12.46億元的價格拿下票房冠軍,并且從此宣告了內地春節檔黃金時代的到來。
?
金角財經在貓眼專業版中查詢到,《西游降魔篇》總觀影人次約為3099.8萬人次,據此計算,人均票價約為40.1元。
?
但事實上,2013年還有不少低價電影票存在,9.9元、19.9元的電影票并不少見。
?
就在易烊千璽出道、《西游降魔篇》上映的這一年,美團旗下的電影板塊業務更名為“貓眼”,推出具有在線座位選擇功能的貓眼APP,殺進了電影市場。
?
不久后的2013年10月,蘇寧易購上線電影票團購頻道,萬達、金逸、星美、中影、幸福藍海等200多家知名影院,300多家門店推出“9.9元電影票”超低折扣電影票,覆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蘇州、合肥、武漢、天津、沈陽、成都、重慶12大城市。
?
這么低的價格,就算易烊千璽不出道當偶像,他也一樣看得起。
?
然而,等到他自己的電影上映時,這么便宜的電影票早已不見蹤影。
?
根據國盛證券的研究報告,2021 年春節檔中,不含服務費的總票房就高達 71.5 億元,相比2019 年春節檔增長了30.8%;平均票價 44.9 元,較 2019 年的 41.7 元提升 7.7%。
?
把時間線拉到更長的維度來看,票價上漲的趨勢更加直觀。
?
根據燈塔研究院發布的《新格局·新生力: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年度報告》,在2016年到2021年的6年間,全國電影平均票價從33.1元上漲至40.3元,總上漲幅度為21%,整體呈穩步上漲態勢。
?
這其中,四線城市的平均票價從2020年起開始超過三線城市,6年累計漲幅接近29%。而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則穩居各年電影平均票價高點,2021年,一線城市平均票價再創新高,達到了48.9元。
?
去年的春節檔,最火的兩部電影《唐探3》和《你好,李煥英》,在北京隨便一個電影院的票價都是八九十元甚至是一百多元,和平時價格相比直接翻倍,讓人直呼“看不起”。
?
去年,金角財經發布的《中國影視公司,都等著這個春節檔救命》一文中更是提到,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華誼兄弟電影匯”,不分時間場次,票價統一為680元/張,令人瞠目結舌。
?
而在一些三四線小城,春節檔、情人節時的電影票價也高達100元1張。
?
電影票越來越貴已是不爭的事實,你還在期待過去的9塊9看電影的日子嗎?
?
但是,低價票的時代,已經回不去了。
?
票補帶來的低價電影票
?
要理解票價為什么會上漲,甚至低價票為何出現,都需要先知道電影票價由什么構成。
?
消費者平常在購票平臺所買的電影票,最終票面價格實際構成比較復雜。
?
一般來說,影院擁有電影票價的最終制定權。但在價格制定之初,片方和影院會制定一個最低發行價,影院賣出的電影票,只要價格不得低于這一最低發行價。
?
去年的《長津湖》,片方要求的最低發行價分為幾檔,其中最低的為40元。在此基礎上,影院可以根據自身成本等實際經營需求,加上一定程度的溢價,形成最終票價。
?
因此,你最終花出去的七八十元的票價中,還有數十元的價格是影院基于自身情況添加的。
?
但在過去的低價票時代,導致低價的推手并不是片方和院線,而是互聯網平臺。
?
2014年以來,貓眼、淘票票、糯米等眾多互聯網平臺一個接一個殺入電影市場,從票務切入,使得他們成為消費者購買電影票的首選渠道,線下排隊買票的場景越來越少見。
?
票務平臺帶著互聯網思維進入電影市場,不僅帶來了低價票,還帶來了流量思維。
?
憑借9.9元的低價票,票務平臺可以聚攏大批用戶,甚至壟斷全國的票務市場。等到流量形成優勢,平臺可以從中抽取大量渠道分成。
?
這便是互聯網平臺通過流量思維打造規模優勢的思路。由此,打開了一個票補時代。
?
2015年,全國票房為440億,但隨著網絡購票平臺的增多,市場競爭加劇,票補競爭也進入到了一個白熱化的階段。當年,時任微影時代CEO林寧就表示,全年各方累計砸入了40億元票補。
?
到了2016年,票補上的競爭進一步加大,光是春節檔各方票補總額就達到了10億。
?
這是資本自己出錢,請人來薅羊毛。
?
這種燒錢的模式雖然令電影票房快速增長,但卻不是一個可以持續的方式。
?
馮小剛曾經吐槽稱,一個電影宣傳費加上票補一個多億,超過電影本身了,這個惡性循環,年輕導演、年輕影視公司的小片怎么生存,它沒有票補進不了電影院,它一日游。
?
2018年,監管部門出臺政策要求停止一切線上票補,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
?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9.9元的電影票幾乎從貓眼、美團、淘票票等平臺上消失了。
?
沒了互聯網平臺的補貼,電影票價開始慢慢回歸它本來該有的模樣。
?
給地產商打工的影院
?
在票補退潮后,電影票價就要體現它真實的成本了。
?
影院賣出的電影票價格,除了要受到最低發行價的制約,還要和片方進行最終的分賬。
?
在這件事情上,片方和院線經歷了很多次的拉扯。
?
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上映前,發行方向院線要求調整票房分賬比例。
當時,制片發行方所占的分賬比例是35%,但《英雄》史無前例地將其提高到了40%,隨后整個比例統一提高到了37%。?
此后,張藝謀的兩部電影《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上映時,連續把制片發行方所占分賬比例提升了幾個百分點,從此國產片片方與放映方的分賬比例一直保持在比較穩定的“四六開”,最終演變成了如今的43%和57%的比例。
?
但他們所分的錢不是以全部的票價為準。
假如一張電影票價值100元,需要先拿出5%(即5元)上繳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再扣除3.36%所得稅。然后將剩下的91.64%作為100%由制片發行方(57%)和院線放映方(43%)進行分配。
?
對于影院來說,除了這兩個這些不可變動的成本之外,對院線業績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物業成本和運營成本,換句話來說,就是房租+設備、人工。
?
過去的老電影院,大多數是院線自己擁有產權,因此沒有房租的壓力。但目前,絕大部分影院都開在商場、商圈,場地是向房地產商租來的。
近年來,房租的大幅度提升,使得這部分成本傳導到票價上,最終由消費者承擔。
有的影院一年的票房只有500萬元,但是租金就高達300萬元。
這其實也是許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實:地產商,也要從中國電影票房中分走一部分票房——國內多數影院普遍都會以“保底費用+每年票房分成”的形式付給房產商租金,并且合同期限一般在15年或者以上。
?
此外,隨著近些年大片效應越來越明顯,IMAX等各類3D技術層出不窮,甚至2D技術也經過了幾輪更新換代,還有杜比影廳等等各類新型技術,這些影廳所需的設備,也構成了影院的成本。
?
2018年1月28日,天津中影國際影城津灣廣場店的IMAX銀幕被劃爛,引發熱議。
?
這塊銀幕是天津史上第一塊IMAX銀幕,造價高昂。銀幕本身價值就高達40萬,而從加拿大引進到中國船運價位在40萬左右,空運價位則在60萬左右。
?
換言之,這塊巨幕價值高達80-100萬,還不算搭建、人工等這些費用。再算上一個影廳所需要的音響、座椅等設備,單個影廳的造價就高達數百萬。
?
影院的成本昂貴,但收入來源卻較為單一。
?
一般來說,一家影院的收入構成主要靠電影票房分成、賣品收入、廣告收入、場租收入、商務合作、會員卡等多方面組成。大多數情況下,國內票房分賬收入可占總收入的65%-80%,是影院最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
說到這里,你該明白了,影院想要賺錢的話,只能提高票價。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影院作為商業性質的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主要還是電影票。若是影片質量過硬還能有所收益,若是影片質量低下,那么死磕“票價”將毫無意義,只有想辦法擺脫對票房的過度依賴,這才是長遠之計。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