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國信達
縱觀信達成立23年來,從臨危受命到野蠻生長,再到“斷臂”求生重回行業第一,信達的背后是一部AMC成長史,而它或許是整部AMC發展史中最成功的見證者。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1月23日,中國恒大公告稱董事會將迎來“局外人”,其中信達香港的董事長梁森林成為新的非執行董事,引起多方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12月3日,中國恒大曾發布內幕消息,表示將設立風險委員會,中國信達副總裁趙立民出現在其名單中。
中國信達作為一家專門從事不良資產的公司,本該在完成使命的時候解散,但半推半就下卻成為與銀行系、保險系、券商系齊名的金控平臺。
如今在各家AMC面臨不同困境下,信達卻風生水起,成為最后的“贏家”。
?
?歷史特定產物,信達的緣起
AMC作為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本該在完成目標后解散,卻“半推半就”成為如今的資管“禿鷲”。
1980年開始,中國各類的經濟體制開始改革,彼時的商業銀行還沒有完全的市場化卻又承接了國家宏觀調控的職責,大量的放貸,也因此堆了大量不良壞賬。根據美林公司估計,1998年中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平均壞賬比率為29%,J.P摩根估計數為36%,當時國內保守觀點估計的壞賬率也在30%左右。
于是在1999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逐步建立資產管理公司,負責處理銀行原有的不良信貸資產”。
翌月,中國信達的前身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在北京掛牌成立,承接了中國建設銀行3730億元的不良貸款。
3個月后國務院要求”推進建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試點工作”,于是華融資產、長城資產和東方資產也相繼誕生,分別承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4007億元、3458億元和2674億元的不良貸款,加上之前信貸資產接收建行的3730億元不良貸款,四家AMC合計接收了1.5萬億元的不良貸款。
1999年至2000年6月份,四大AMC僅負責剝離四大行的不良資產,且按照1:1的對價比例收購,即政策性剝離。
2004年后,AMC的收購對象開始擴展,目光瞄向了四大行之外的金融機構。同年6月,中國信達中標了人民銀行、財政部組織的中行、建行可疑類貸款的市場化投標活動共計2787億元(中行1498億元,建行1289億元)。同時中國信達還推出了“不良資產收購+股權認購”的結構化交易,收購了交行改制剝離的不良資產包,這一模式被很多銀行重組借鑒。
時隔一年后,工行將4590億元可疑類貸款打成35個資產包,對四家AMC公開招標,其中信達中標571億元。
然而2006年年底,根據官方公開數據顯示,AMC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21萬億,占接受總額的83.5%,現金回收約2110億元,回收率約在20%左右。也就是說承接的不良資產其中20%以現金的方式處理掉,其他的則是折價或者是轉股。
最為極端的例子是,2006年,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沈陽辦事處將18.67億國有金融不良資產低價轉讓,價格不足債權的1%。
隨著工行、建行、中行在2006年、2007年陸續上市,AMC的使命或將完結。
然而前期包括中國信達在內的AMC處理不良資產的現金回收率低,發行的債券在2009年沒有被償付。在當年的9月份,中國建設銀行表示,財政部通知,該行資產負債表上一筆總額2470億元人民幣(合360億美元)的十年期債券,到期后將延期十年。
2010年6月份,由信達按照評估值買斷:建行持有的延期十年的2470億元的信達金融債,被剝離至財政部與信達建立的共管基金,以后通過利稅返還、減持股份等多元化方式償還。
?野蠻生長,“搖身”成金控
十年之約到時,四大AMC并沒有退出,反倒在資本市場縱橫捭闔成為“金控”平臺。
在2003年,中國信達就獲得了信托牌照。彼時財政部將中國經濟開發信托投資持有的中潤發展90%的股權撥給了中國信達,2012年中國信達又收購了其余10%的股權。
2006年,其通過與澳洲聯邦銀行全資附屬公司康聯首域集團合資成立信達澳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進入基金領域。一年后設立信達證券,進入證券業務領域,同年中國信達還與奇瑞汽車等企業共同設立幸福人壽。
2008年,中國信達收購金江迪期貨經紀有限公司,更名為信達期貨有限公司,進入期貨領域,同年又設立信達資本,開展私募股權業務。
此后兩年間,設立信達財險、收購重組的金谷信托和西部租賃,并在2010年6月份成為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革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
2016年,隨著中國信達完成南洋商業銀行的收購,完成金融板塊的最后一張拼圖。
除了加速獲取金融牌照,中國信達的商業化進程加快。其率先在2010年股改并在2013年成功登陸港交所,股改的完成就意味著其在業務上有了更多的選項,比如發行金融債券、發行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收購業務等。
作為行業“一哥”,信達的資產規模也在一直膨脹,從2009年的885億到2021年6月末的16042.43億元。近12年間規模擴張17倍。
與華融不同的是,信達對規模的渴求較為克制,更注重效益。一直以來,信達的凈利潤領先于其它AMC。
數據顯示,2013-2020年,中國信達的凈利潤為90.27、118.96、140.27、155.12、181.22、109.59、119.32、121.58億。
2013-2020年,中國華融的凈利潤為86.6、106.56、144.82、196.13、219.93、15.76、14.24、-1029億。
從數據來看,中國華融在2015年凈利潤和規模全面超越信達,成為AMC“一哥”。但可惜好景不長,華融的賬面富貴終究因為無序的擴張跌落神壇。
2018年,信達再次在凈利潤上奪回第一。
??重回第一的背后
然而,2018年的華融黑天鵝,讓整個AMC行業被監管聚焦。
2019年8月份,銀保監會發布了加強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監督管理的政策。時隔一年,監管重錘再次落下,在2020年8月,銀保監會下發《關于妥善應對疫情沖擊更好發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化解處置風險功能作用的通知》,要求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專注主責主業。
一方面是政策頻出,另一方面是中國信達迎來新的領導班子。2018年,張子艾成為中國信達新的董事長,其上任后多次提到,要加快回歸主業。
于是中國信達便開始瘦身,肅清與主業不相關的業務,在2019年6月,中國信達在港交所公告,擬通過省級以上產權交易所,對外公開轉讓所持幸福人壽的所有股權(持股數量為51.66億股)。在一年后,中國信達完成轉讓。
有分析人士稱,幸福人壽的資本占用很大,但是回報低,出售該項資產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資料顯示,幸福人壽2011至2014年分別實現凈利-7.37億元、-7.91億元、-7.53億元、-3.93億元,更是在2018年因為炒股巨虧68億元。
此外,信達財險也早在2016年12月通過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12.3億股股份,將其持有的股份轉讓只剩10%的股權,且已經改名為國任財險,2019年 國任財險開展增資擴股,中國信達股權比例進一步稀釋。
除了出售上述的兩家公司的股權,中國信達對旗下的業務也做了調整。據悉,中國信達的金融服務業務涵蓋銀行、證券、期貨、基金管理、信托和融資租賃等諸多領域。自2018年年底開始,中國信達表示有重點地發展能為拓展不良資產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提供服務和支持的金融服務業務。
比如,中國信達旗下的信達證券研發中心參與集團不良資產主業的業務;南洋商業銀行也在為中國信達的主業提供支持。
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南商副總裁韓秀珍表示“南商也以商業銀行業務,帶動信達投行板塊的債券承銷等低資本消耗業務,對信達傳統業務鏈起到補鏈、強鏈作用”。
得益于對風險的未雨綢繆,盡早聚焦主業,中國信達率先走出“陰霾”。根據其2021年半年報中,新增收購經營類不良資產217.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69.8%。
從具體動作來看,僅去年12月中,就有3大動作。除了以40億元認購不超過39.2億股中國華融內資股股份外,還收購海科金集團持有的金一文化到期債務人民幣9.1995億元的債權;銀行股“以股抵債”也得以獲批,中國信達階段性獲得云南瑞麗南屏農商行13%股權。
將時間線拉長,從近幾年來看,中國信達的重點明顯偏向不良資產業務板塊。比如2018年年底,中國信達收購博源集團已經違約的30億元債券;在2019年7月份,中國信達投放資金收購齊星集團等27家公司不良債權超過60億元;2020年三胞集團重組時,中國信達為其提供百億元的流動性支持。
在聚焦主業后,信達重回AMC第一的位置。根據2021年中期業績報告,中國信達不良資產經營總資產達10541.6億元;而在2018年中國信達不良資產經營業務總資產為6430.4億元。從業績來看,中國信達在上半年錄得收入414億元,凈利潤為56.60億元。
“接盤”華融,提前“斷臂”聚焦主業,信達或成為AMC玩家中最后的贏家。
責任編輯 | 曹婧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