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福“麻辣”上市,餐飲賽道“鮮香”可期?
如今的餐飲行業,正處于資本化爆發的前夜。
如今的餐飲行業,正處于資本化爆發的前夜。
在A股,上市的餐飲企業并不多,有廣州酒家、同慶樓、全聚德以及中科云網等,不過真正意義上的餐飲上市企業有同慶樓,中科云網、全聚德,廣州酒家雖屬于餐飲板塊,但其主營為食品制造。
近期,餐飲企業迎來了上市潮,1月底,楊國福麻辣燙傳出IPO,若成功上市,也成成為“麻辣燙第一股”。除此之外,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鄉村基、和府撈面、綠茶餐廳、老舅娘等一批餐飲企業也披露了上市計劃。
扎堆上市的餐飲企業也引起了廣泛關注。頭部品牌融資加速,搶跑資本市場,意在借助資本的力量繼續尋求增長,同時也因為經歷了疫情,更多的餐飲企業老板寄希望于通過資本對抗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
餐飲是現金流很好的生意,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行業的資本化很低,主要因為中國餐飲行業是個傳統的但并不成熟的行業,大量餐飲企業為夫妻店形式存在,餐廳依賴個別廚師的手藝,不容易標準化和規模化,同時存在大量的現金交易使得經營數據難以真實展示,也降低機構的投資意愿。
如今多數預上市的中式餐飲企業大都有超過10年甚至20年的發展期。
2003年,楊國福改良麻辣燙湯底后,在哈爾濱永和街開出第一家門店——楊記麻辣燙(后改名“楊國福麻辣燙”)。特制的底料獲得了不少東北人的喜歡,楊國福麻辣燙的生意紅火,此后開啟加盟模式,楊國福麻辣燙門店迅速在全國遍地開花,至今已有超過6000家門店,2020年營收超過60億。2019年,楊國福麻辣燙創始人楊國福曾公開表示,到2025年,計劃門店數量要達到9000~10000家,集團整體營收要達到100億元。
老鄉雞同樣成立于2003年,老鄉雞曾公開過這樣一組數據:公司用了12年時間跨過10億元;又用了2年時間,跨過20億元。從2011年到2019年,其利潤翻了33倍,銷售收入翻了32倍,年均增速在40%左右。
此前,老鄉雞曾披露稱,其2017年的銷售收入增長40%,2018年的發展預期仍定在提升 30%~40%,并稱“未來5年,老鄉雞預計在安徽、南京及武漢市場將門店數量增加至1600家。”
綠茶餐廳起源于2004年,招股書顯示,綠茶餐廳2018年、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13.11億元、17.36億元、15.69億元;年內利潤分別為4440萬、1.06億元、-5526萬元,2020年業績下滑,綠茶餐廳表示主要受到疫情的影響。
許多中式餐飲企業經歷了10多年的發展期,多為從一間街邊小店,逐漸擴張,通過自身的不斷革新發展、轉型升級穿越了市場和經濟周期,最終迎來了上市的契機。
據統計,從去年下半年來,欲上市的中式餐飲企業就有9家。此外,還有眾多潛力股在今年被傳上市:
已經歷3輪融資,金額超過5億的文和友;門店超20000家,估值200億的“低價之王”蜜雪冰城;高端茶飲賽道頭部品牌,擁有近800家門店,估值超過600億的喜茶;主打毛肚火鍋,融資2輪的巴奴毛肚火鍋;融資2輪,主打下沉市場的茶飲品牌古茗;茶飲外賣單量最高的茶百道……
資本為何青睞餐飲賽道?
首先,餐飲市場基本面正在變好。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上半年,餐飲收入21712億元,同比增長48.6%,規模與2019年上半年基本持平。而下半年隨著旅游旺季推動,出行人數、外出就餐活動增加,將進一步推動餐飲消費。
其次,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以及疫情等影響,市場大浪淘沙,頭部餐飲品牌變得更加稀缺。餐飲的入行門檻低,市場雖大,但分散,在疫情下,相比于連鎖品牌,個體經營者更容易受到沖擊。一份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餐廳總數下降約6%,其中獨立餐廳總數下降6%,不過連鎖餐廳數反而逆勢增加了8%。
而連鎖化也正是餐飲資本化的關鍵。根據NCBD(餐寶典)發布的《2021年中國餐飲行業全景發展報告》數據,我國餐飲的連鎖化率為15.0%,美國和日本分別為54.3%,49.7%。餐飲行業通過通過標準化、連鎖化,才能滿足資本的規模化需求,對標發達國家的餐飲連鎖化率,我國餐飲行業,尤其是一些賽道的頭部品牌,還有很大的成長潛力。
中國餐飲連鎖化的提升主要源于近些年餐飲供給側的改革,帶來更高的規模化確定性。隨著行業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完善、中央廚房模式建立,使得餐飲更加容易標準化,同時在互聯網的加持下,極大改造了餐飲行業,如移動支付的興起,使得餐廳的成本核算更加容易。
規模和潛力巨大,規模化、易復制,資本更愿意押注餐飲賽道。有數據顯示,2021年食品領域的投融資事件共有374起,占整個新消費領域投融資總數的45%,位居第一;融資總金額也超過431億元,占新消費領域的52%。餐飲賽道平均投資額達3.61億元,接近10年前的14倍;
過去一年,可以看到諸如陳香貴、Manner咖啡等新餐飲品牌不斷獲得資本押注,而那些起跑更早的餐飲企業也能夠不斷獲得資本的垂青,老鄉雞、鄉村基、綠茶餐廳等背后都有資本多年的陪跑,上市只是時間的問題。
對于餐飲企業而言,上市能為企業帶來更多融通資金的機會,帶來更強的品牌效應,更好實現規模化擴張增長,同時也能更好應對諸如疫情等不確定因素;對于資本而言,受基金期限影響,也有尋求退出的需求。
資本市場上,呷哺呷哺、海底撈和九毛九等先后登陸港股,疫情期間,客流下滑,業績承壓已成行業面臨的普遍困境,火鍋的頭部企業海底撈也宣布大規模關店300家,反映到股價上,2021年2月其股價處于66元高位,如今在17元左右徘徊,跌幅超過70%,九毛九、呷哺呷哺股價同樣承壓。
此外,行業也面臨著投資過熱造成估值偏高的問題,喜茶經歷最新一輪融資后,據稱估值超過600億,而同為新茶飲品牌的奈雪的茶市值在100億左右,是喜茶的6倍,這也讓喜茶略顯尷尬,前不久的“裁員風波”則被認為是優化人員成本,以獲得更好的利潤數據,從而以更高的估值為上市做準備。
在經歷了近一年的餐飲賽道投資熱后,市場有個普遍的共識:這輪餐飲投資熱潮很可能在今年徹底消散。擺在餐飲企業眼前的現實是,如何在短時間內追上被過分消耗的估值,這考驗著企業家們,也考驗著資本們。
當然餐飲資本化的前景仍被看好,而在一眾餐飲企業集體上市的背景下,行業或將出現新的競爭格局。
此前餐飲行業曾迎來過兩輪投資熱潮。2007年左右,得益于連鎖經營模式的突破和金融危機的外部機遇,餐企迎來首次資本潮;2012年前后的第二輪餐飲資本潮,則是政策導向和電商等外部因素帶來的連鎖反應。近兩年的餐飲投資熱則為第三輪,本輪投資潮背后的主導原因是來自于內餐飲產業內部的縱深變革。
天眼查數據研究院認為,作為長坡厚雪的優質賽道,如今的餐飲行業,正處于資本化爆發的前夜。
而在更多的餐飲企業上市后,通過資本市場的背書,餐飲企業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做強做深產品或供應鏈壁壘,不斷規模化擴張,與其他品牌拉開差距,形成新的競爭格局。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