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幫貨車駛向港股?去年6月已赴美上市,前三季度交易額達1928億
貨運江湖,激戰正酣。
作者 | 高遠山??編輯丨李逸明? 來源 | 野馬財經
2月16日,有媒體消息稱,滿幫集團(YMM.US)正籌劃二次在港上市,最快本月內提交上市申請,預計集資約10億美元,已委聘任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銀及華泰國際負責在港首次公開發售(IPO)事宜。針對該消息,滿幫集團暫未作出回應。
滿幫集團于2021年6月22日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集資近16億美元,是首個數字貨運平臺上市企業,開盤價報22.5美元/股,較19美元/股發行價上漲18.4%,上市首日市值超230億美元。
作為貨運行業巨頭,滿幫擁有運滿滿和貨車幫兩大貨運平臺,覆蓋了國內絕大多數貨運司機。其實,在美國上市不到3個月之時,滿幫集團就已傳出正在探索在香港IPO上市的可能性 。
三季度總營收12.4億
發貨貨主平均月活達161萬
滿幫集團由運滿滿與貨車幫于2017年合并而成,是一家智能運力平臺、智慧物流服務商,致力于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降低貨車司機的空駛率、提高貨運效率,打造一個連接人、車、貨三個維度的超級數據平臺。
滿幫集團2019年營收為24.7億元,2020年營收25.8億元。據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第三季度總營收達12.4億元,同比增長68.9%,前三季度營業總收入32億元,同比增長87%。
GTV(平臺總交易額)方面,2020全年GTV為1738億元,訂單量為7170萬單。2021年第一季度,GTV為515億元;第二季度成交GTV達740億元,同比增長57.8%;第三季度GTV673億元,同比增長48.8%,履約訂單數3530萬單,同比增長78.4%。
2021年前三季度,滿幫GTV為1928億元,已超2020全年。
2021年,無論是完成訂單、平臺GTV、亦或是收入,均是在2020年已經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再次實現高速成長。
而且,滿幫在老用戶的活躍度和留存率方面也有著顯著提升。2021年第三季度平臺發貨貨主平均月活達161萬,同比增長32.2%。
費用支出方面,2021年第三季度成本與費用為14.4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0.8億元增長34%。其中,第三季度成本為8.42億元,上年同期為3.5億元;銷售與市場費用為1.9億元,上年同期為1.39億元;管理費用為1.9億元,上年同期為4.43億元;研發費用為2.03億元,上年同期為1.16億元。
隨著科技的發展,原本較為零散的貨運市場迎來一片藍海。前有互聯網巨頭滴滴入局,后有貨拉拉,快狗打車緊隨其后。
繼2021年8月遞交《招股書》后,快狗打車近日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擬募資4-5億美元,估值約30億美元,而貨拉拉目前也已完成15億美元F輪融資,還有福佑卡車等數字貨運平臺也正在趕往排隊上市的路上。
近一年來,貨運賽道發展迅速,而監管加強、競爭激烈等風險也十分突出。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分析,回港二次上市對于企業而言,除了再次實現融資之外,還有利于提升自家股票的流動性,從而有利于提升股價和市值,對于未來在資本市場再融資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另外,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還面臨中美關系不穩定所帶來的中概股風險,如果能在港再次上市,也算是分散風險的一個備份之舉。再者,港股市場對于營業地主要位于中國內地的企業的理解能力要高于美股市場,對于滿幫集團的未來發展以及與資本市場的互動無疑也是有好處的。
構建獨特的滿幫商業模式
“數字貨運第一股”滿幫集團有著強勁的業務增長勢頭,從核心數據來看,在上市后,滿幫集團在GTV、訂單量和貨主數量等核心業務數據方面實現了全面增長。
從滿幫模式的特點來看,滿幫的平臺提供貨源信息但不參與交易,因此有部分觀點認為滿幫更像是一個撮合平臺,果真如此嗎?
由于個體司機缺乏足夠的資源、信息渠道,加上分散、臨時的運輸關系,整體卡車利用率僅為約60%,車貨信息匹配難是困擾市場多年的問題。
滿幫的平臺將不同類型、不同需求的貨主、各種合作伙伴,以及貨車司機,以最高效的方式將各方緊密聯系起來,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成為競爭優勢。
經過多年的發展,滿幫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貨運黃頁服務平臺,根據用戶的進一步需求,滿幫逐步升級為集貨運經紀服務、交易服務以及系列增值服務為一體的物流生態,在產業鏈上做得更廣、更實。
因此,滿幫的商業模式核心就是通過建立一個數字化、標準化、智能化的平臺,提供貨運信息發布、貨運經紀服務以及線上交易服務等業務,通過在司機與貨主端的滲透,不斷擴大公路運輸供需兩端的用戶規模,以平臺為紐帶的數字化高效貨運匹配模式,打造“貨主數量提升→貨運需求訂單增加→司機數量提升→供需高效匹配→貨主數量提升”的閉環,實現了貨主與司機的無縫連接,從而推動整個物流行業高效運轉。
從業務層面來看,其發展的業務從貨運匹配服務覆蓋到增值服務,業務走向多元化。
尤其是滿幫在2018年推出會員服務與貨運經紀服務后,更進一步優化了貨運交易流程,提供交易保障,提升行業效率。
會員制的模式增加了滿幫客戶黏性,給予供需雙方更大的自主談判權,促使交易達成。
據滿幫集團2021年三季報顯示,其第三季度活躍貨主(托運人)達161萬,同比增長32.2%。
在這種商業模式下,滿幫的毛利率也有著明顯的增幅。2019年和2020年,滿幫的毛利率從44%上升至49%,2021年第三季度為42%。
在過去兩年,滿幫集團收入分別為人民幣24.73億元及25.81億元。值得關注的是,基于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滿幫集團在2020年已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2.81億元,2021年第一季度凈利潤1.13億元,同比實現3.4倍的大幅增長,第二季度凈利潤約9950萬元,實現持續盈利。
具體來看,現階段,滿幫收入主要來源于其核心的貨運匹配服務及增值服務兩方面。其中,貨運匹配業務是滿幫的核心業務,在2019年、2020年分別貢獻17.7億元、19.5億元,占其總營收的71.6%和75.5%。2021年三季度滿幫核心業務板塊貨運匹配服務營收10.9億元,同比增102.6%,主要來自無車承運服務和傭金收入的快速增長。
2020年,滿幫開始拓展更多新業務,宣布進入同城貨運市場。2020年8月,滿幫收購了同城貨運領域的省省回頭車,又在11月,以新品牌 " 運滿滿 " 開展同城貨運業務。
目前,滿幫已經初步構建了一張覆蓋全國的貨運網絡。截至2020年底,滿幫業務已覆蓋全國超過300座城市,線路覆蓋超過10萬條,高度密集的全國線路網形成巨大的網絡效應。
對滿幫而言,不斷重塑貨運行業的價值鏈,進而實現滿幫生態圈是其要達成的目標之一。
布局萬億數字化貨運賽道
根據CIC數據統計,物流運輸平臺的市場總額將會在接下來的5年時間里以57.9%的高復合增長率達到6.5萬億的規模。
物流行業專家楊達卿表示:“滿幫集團等網絡貨運平臺的發展壯大是政府積極引導,企業創新發展的必然。近年來,不僅交通運輸部等持續推進公路貨運市場數字化轉型,還有國家發改委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正在推進中國公路貨運市場從碎片化向集約化升級發展。面對復雜國際競爭形勢,相信這類積極的產業引導政策會升級,而不會回撤。另外,滿幫貨運等大型網絡貨運平臺將會產生虹吸效應,積聚數字物流服務資源,利好地方產業物流升級發展?!?/span>
來源:滿幫集團官微
目前數字貨運平臺的滲透率仍舊是冰山一角:根據CIC報告,2020年數字貨運平臺GTV(總交易額)僅占整個公路運輸市場的4%,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18%,整個市場的數字化機會巨大。
總的來說,貨運行業這個市場夠大、夠藍,尤其是在數字化貨運中,留出了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這個市場很散、很亂,也留給了參與者巨大的挑戰,無論是誰想要整合這樣復雜的市場,都好比鐵牙啃鋼餅需要硬碰硬的實力。
而在巨頭稀缺的背景下,滿幫通過建立一個數字化、標準化、智能化的平臺,不斷推動運輸流程數字化,如線上協議簽署、司機需預付保障金確保服務的及時性和安全性、通過GPS定位系統為貨主提供貨物的實時信息、自有風控系統等一系列措施來保障交易,推動、引領著數字貨運標準的建立
憑著高完整度的獨特數據及可驗證的智能風控,滿幫在透明的信用體系之下,降低行業糾紛率,2020年12月,幫助司機從貨主端收取4660萬元的滯納金。
未來,伴隨物流數字化改革大勢,依托平臺已經建立起的飛輪效應以及堅實的競爭壁壘,扎根整車運輸,滿幫將專注于四大關鍵戰略:
1.進一步擴大線下物流網絡,建立覆蓋面最廣、最深的物流網絡,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平臺的網絡效應,在提升平臺GTV規模的同時為用戶提供更高效更便利的體驗;
2.持續投資數字基礎設施開發和技術創新,建立數字貨運體系的行業標準,推動公路運輸數字化發展;
3.圍繞平臺貨主需求,進一步拓寬服務范圍,在整車運輸之余,提供零擔、同城及特殊物品貨運等多元化需求,同時進一步完善增值服務,提升用戶黏性;
4.有選擇地進行戰略投資和收購,進而保持科學管理與持續增長。
因此,在滿幫的新興產業戰略投資布局下,領跑萬億規模公路物流運輸數字化賽道或將成為必然。
此前的《招股書》顯示,2020年全年,有280萬卡車司機在滿幫平臺完成貨運訂單,占中國中重型貨車司機總量的20%,而其平臺上注冊的卡車司機數量超過第二至第五大數字貨運平臺總和的兩倍。業務覆蓋超過300座城市,覆蓋線路超過10萬條,平臺GTV達1738億元,這家全球領先的數字貨運平臺,已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
由此可見,滿幫全面的物流服務在未來將促進了整個公路運輸互聯網生態的建立,并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你看好滿幫的前景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