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破發大逃殺
破發不代表成熟
作者/塞爾達??編輯/角爺? 來源/金角財經
“怕了怕了,以前是迫切想中個新股,現在是不敢打新,中了也不敢要。”
?
最近A股上市的新股持續破發,股吧里到處都是股民們棄購的聲音。
比如今天上市的科創板新股峰岹科技,股價大幅低開25.61%,如果中一簽并在開盤位置賣出,虧損1.05萬元。
?
要知道,過去A股可是有著“新股不敗”的神話,股民打新都是閉著眼睛盲打,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都有專門的打新產品,銀行也推出了諸多打新理財產品,打新策略一直穩賺不賠。
?
曾經的香餑餑變成如今的燙手芋頭,打新從躺賺變成風險投資,A股股民想要靠運氣賺點錢的希望已經破滅。
?
不只是散戶在虧錢,券商機構也跟著大出血,A股打新變天之后,還有誰是贏家?
散戶券商一起虧
A股“棄購王”誕生了。
?
4月17日晚,即將登陸科創板的納芯微披露發行結果,發行價為230元,網上投資者棄購338萬股,占發行總量比例13.38%,棄購金額7.78億元。
?
無論是棄購比例還是棄購金額,都刷新了A股紀錄。
?
根據納芯微給出的網上新股認購情況,投資者認購股份數量約為534.2萬股,放棄認購數量約為338.15萬股,也就是說,網上近四成中簽的投資者選擇了棄購。
更早前的4月12日,發行價為121元的科創板新股經緯恒潤,也同樣遭遇大面積棄購,棄購金融3.95億元,棄購比例高達三分之一。
棄購潮的出現,主要是股民真的被嚇怕了。
?
僅以今年4月為例,本月上市的13只新股中,有7只在上市首日破發,占比過半。截至4月18日,13只新股中有11只已經跌破發行價。
?
當中,4月8日登陸科創板的普源精電,跌幅高達32%,達成“4月虧損王”成就。
如果把統計時間拉長到今年以來,破發率同樣驚人。
?
截至今年4月19日,A股有104只新股上市,已有59只破發,約占57%。
?
根據相關統計,這是A股史上出現的第六輪破發潮,而在過去十年的大多數年份中,新股在上市當年的破發率不及2%,因此本輪新股破發率也創下十年新高。
在今年新股跌幅排行榜上,4月虧損王普源精電位列第18,只能算是弟弟。
?
位于榜首的翱捷科技,上市以來跌幅接近60%,發行價164.54元,今日收盤價66.5元,中一簽(500股)持有至現在,浮虧近5萬元。
?
這只“背景強大”的芯片概念股,上市首日換手率高達53%,也就是說,53%的打新投資者認虧出局。
被新股破發嚇怕了的,除了股民,還有券商。
?
由于跟投制度把券商利益和新股股價綁定在一起,再加上股民大規模棄購,在這波破發潮里,券商也是受傷慘重。
?
所謂跟投制度,是指券商承諾按照股票發行價格認購首發時2%至5%的股票,具體比例根據發行人IPO的規模分檔確定:
?
發行規模不足10億元的,跟投比例為5%,但不超過人民幣4000萬元;
?
發行規模10億元以上、不足20億元的,跟投比例為4%,但不超過人民幣6000萬元;
?
發行規模20億元以上、不足50億元的,跟投比例為3%,但不超過人民幣1億元;
?
發行規模50億元以上的,跟投比例為2%,但不超過人民幣10億元。
?
科創板強制要求券商跟投所有其保薦的項目,而創業板僅要求券商對未盈利、紅籌架構、特殊投票權以及高價發行等四類公司進行跟投。
?
今年以來,科創板新上市股票31只,券商跟投浮虧的公司有23家,其中浮虧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就達到17家。
?
在跟投科創板新股的券商中,海通證券跟投了8家科創板公司,是絕對的大戶,受傷也最嚴重。
?
上述跌幅榜上的“冠亞軍”翱捷科技和邁威生物,海通證券均有跟投,上市以來跌幅分別為58%和49%,浮虧分別為8035萬元和5011萬元,而格靈深瞳和天岳先進跌幅也超過30%,海通證券跟投的8家科創板公司合計浮虧1.56億元。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除了跟投,券商還要含淚包銷散戶棄購的份額,承受雙重傷害。
?
數據顯示,今年新股上市以來,券商包銷的金額合計達到20.58億元,包銷比例最高的10只新股中,有8只在科創板,2只在創業板,其中納芯微、中一科技、經緯恒潤的包銷比例都超過10%。
某種意義上,券商包銷就像是賭博,如果上市之后沒有跌破發行價,則能大賺一筆。
?
比如去年底上市的禾邁股份,因大比例棄購主承銷商中信證券無奈被動包銷,以目前股價計算中信證券包銷股份已浮盈。
?
但是,賭成功的案例極少,即使強如中信證券,也難逃大出血。
?
4月19日上市的經緯恒潤,棄購金額達到3.95億元,中信證券不僅要和華興證券一起包銷,而且旗下子公司還參與戰略配售認購了1億元,而經緯恒潤上市兩天股價跌幅接近15%。
?
這些破發棄購的新股,都有著共同的特點:來自科創板或是創業板。
新規惹的禍
“雙創”新股破發背后,固然有市場不景氣的因素影響,但更核心的原因在于:注冊制之下打新股的規則變了。
?
規則變化的分水嶺出現在2021年9月18日,這一天上交所和深交所同時發布科創板和創業板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后被稱為“918新規”,以此為界冰火兩重天。
?
以今年破發重災區科創板為例,2021年在“918新規”之前上市的新股,首發日無一破發,最低漲幅都有28%。
“918新規”前漲幅最高的納微科技,上市第一天就翻了12倍,中一簽當天就賺超過51000元。
為什么“918新規”前打新能賺這么多,關鍵在于發行市盈率偏低。
?
過去A股的發行市盈率通常不會超過23倍,這也被約定俗成為新股發行市盈率的“隱性上限”。
?
在“918新規”前的8個月,發行市盈率低于23倍的新股有109家,占同期發行新股數的47%,其中鐵建重工發行前市盈率更是低至個位數,甚至比一級市場的股權估值還要低。
低市盈率就意味著有較高的溢價空間,上市初期暴漲也就成為常態。
?
而造成低市盈率的背后,是網下投資者為入圍而“串謀報價、抱團壓價”。
?
凈募資額僅7000萬元的上緯新材就是典型案例。2020年9月,上緯新材發行價定為每股2.49元,首發市值為10.04億元,剛好壓著科創板10億市值的標準上市,對應的發行市盈率僅10.27倍。
?
在網下投資者中,6903個配售對象不約而同地報出每股2.49元,成為抱團壓價的極端案例。隨后,上緯新材上市第一天,漲幅高達556%,報收16.35元。
?
類似的情況,還有2021年7月登陸創業板的讀客文化,9055個有效配售對象的報價集中在每股1.55元至1.57元之間,報價僅相差一兩分錢,而讀客文化上市首日漲幅達到夸張的1942%。
?
在科創板實施注冊制初期,券商的報告是機構報價的重要參考依據,然而隨著打新套利越來越瘋狂,機構開始轉為抱團壓價,甚至出現詢價后給出的定價只有券商指導價下限的兩折左右。
?
科創板的設立的初衷是為高科技企業融資輸血,但在抱團壓價之下,異變成為資本一夜暴富的溫床,而發行人只能暗自吞下募資額低于預期、發行市盈率遠低于行業水平、地板價上市的苦果。
?
中證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宏勝曾公開直言:一些機構未經專業、獨立研究,報價不審慎客觀,其內控合規流程未發揮應有作用,還可能存在打聽報價、串通報價等涉嫌違規行為,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強化監督檢查。
?
于是,“918新規”登場了,主要目的就是打擊抱團壓價亂象。新規最受關注的地方在于:調整最高報價剔除比例和發行價超過“四數”孰低值時的規定。
?
根據“918新規”,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不低于10%”調整為“不超過3%”。隨后,科創板自律委員會提出行業倡導,建議剔除比例“不低于1%”。
之后,科創板、創業板新股的高價剔除比例實際上維持在1%水平,讓原來不能入圍的部分高報價能入圍,而報價太低者則出局。
?
這樣一來,科創板新股平均低價未入圍比例從4.1%增加至28.4%,創業板新股平均低價未入圍比例從7.1%增加至31.2%。
簡單來說,調整最高報價剔除比例,大大降低了低價入圍比例,改變了地板價發行的局面。
?
與此同時,“918新規”大大方便了發行人突破“四數”孰低值IPO。
?
所謂“四數”,是指剔除最高報價后網下投資者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以及剔除最高報價后公募基金、社保基金、養老金、企業年金基金和保險資金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
?
此前,如果機構抱團打地板價,網下投資者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自然也是地板價,這個“四數”孰低值就會很低,但如果突破這個孰低值發行又很麻煩,發行人往往希望盡快IPO,這個眼前虧也就只能生吃了。
?
而“918新規”發布后的一個月內,完成詢價定價的16家公司中,就有7家公司的發行價超過“四數”孰低值。
?
總而言之,“918新規”有效擴大發行人定價決策空間,使買賣雙方博弈回歸均衡,發行人也敢于高價發行,新股估值明顯上升,再難出現地板價首發。
?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雙創”注冊制新股再也不便宜了,破發也就隨之而來。
寬進還要嚴出
A股命運多舛,新股定價規則也歷經多次變化反復橫跳。
?
從1993年到1998年,基本采用固定市盈率和相對固定市盈率,由于定價受限,新股的溢價率較高。
?
隨著1998年《證券法》的頒布,新股定價方式開始突破行政干預,1999年10月至2001年10月,A股市場新股采取累計投標定價,并無定價上限限制,隨著發行價格和市盈率的不斷上升,新股價格呈現出高開低走的態勢,市場對高價發行出現抵觸情緒。
?
2001年11月至2004年12月,監管又恢復了固定市盈率法,定價上限設為20倍市盈率。
?
2006年9月,A股正式實行詢價制度,但對新股發行市盈率仍有30倍上限限制。
?
到了2009年,新股發行市盈率又取消上限限制;2010年,允許創業板上市新股根據初步詢價結果直接定價,雖然市場化改革提高了新股定價效率,但也同時引發了大面積的新股破發潮。
?
2013年政策又開始收緊,2014年初,證監會要求新股發行市盈率以所在行業最近一個月靜態平均市盈率為參考,23倍發行市盈率成為IPO定價的主要參考。
?
再到如今實行注冊制的科創板和創業板,發行市盈率再次取消上限限制。
?
回顧過去三十余年的風風雨雨,從審批制下行政色彩濃厚的固定價格、固定市盈率,到現在詢價制的應用,關鍵核心還是在于要不要放開發行市盈率的上限。
?
而注冊制的實行,被普遍看成是A股對標國際市場邁向成熟化的標志,降低新股上市門檻、取消新股定價限制也是市場化改革的應有之意。
?
要知道成熟市場的新股破發也是家常便飯,2021年59%在美上市的新股破發,新股發行后平均虧損10%,香港、英國規模在10億美元以上的IPO中,有49%已經破發。
?
當然,對比海外市場的破發情況,A股在“918新規”后的破發比例和跌幅之大,還是非常極端的,有些步子邁大了扯著蛋的感覺。
?
對此,有資深投行人士認為:“網上發行認購率不夠70%,說明網上投資者不認可,這個時點再發行其實并不合適,也應當中止發行。但現在的規則是總體認購率不到全部發行額的70%才中止發行,在網下大比例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并不合理。”
?
而更被股民吐槽的是,注冊制似乎變成了拼命發新股的游戲,在股市資金本來就不富裕的情況,新股還不斷進來吸血,只會讓行情更加雪上加霜。
近期網傳熱圖
實際上,成熟的注冊制市場,講究的是“寬進嚴出”,在放寬上市門檻的同時,也是嚴抓退市制度。
?
WRDS數據顯示,1980年至2017年期間,美股市場仍上市和已退市的公司數合計達到26505家,扣除6898家存續狀態不明的公司,仍處于上市狀態的公司5424家,占比28%;已退市公司14183家,占比72%。
?
倫交所、納斯達克的退市公司數量累計值均超過2500家,倫交所、納斯達克的退市率分別達到9.5%、7.6%,遠超其他交易所。
?
而A股呢?上交所和深交所退市率僅0.3%和0.1%。今年3月,有媒體報道今年或有46只股票退市,點贊最多的一條留言是:46只,你確定能退嗎?確定全部退的話也遠不及全年ipo的數量。
?
別說全年了,今年還不到4個月,上市新股已經超過100只。
?
為什么A股退市這么難?目前看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
一是退市程序銜接不順暢,公司從交易所摘牌后到老三板掛牌耗時較長;
?
二是部分監管要求脫離實際,與退市公司生產經營現狀不匹配,針對性不強;
?
三是風險防范機制有待完善,預防投資者炒作退市公司。
?
為了營造“有進有出,能進能出”的良好生態,今年2月25日,證監會起草了《關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同日滬深交易所、北交所、全國股轉公司和中證登聯合起草了《關于退市公司進入退市板塊掛牌轉讓的實施辦法》,完善了相關退市程序。
?
今年4月9日,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推進全面注冊制平穩落地,對于主業萎縮、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僵尸”企業,嚴格執行強制退市制度,堅決推動出清。
?
看上去,這一次似乎真的不一樣了,只是不知道,面對還在加速的新股破發和慘淡行情,能否保持住政策定力,能否治愈A股蹣跚不前的頑疾,以及能否不要讓廣大股民成為改革的代價。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