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減持套現、低價包攬定增,貝達藥業實控人父子的“資本術”
作為國內肺癌藥的元老,貝達藥業憑借第一代靶點藥物吃了10年紅利,而當下抗癌江湖驟變,第三代靶點藥已然逐漸取代一代,貝達藥業也逐漸成了沒落的“肺癌王”。與此同時,圍繞著貝達藥業的股價,實控人丁氏父子頻繁“低買高賣”、“財技不斷”。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6月22日晚間,貝達藥業發布中信證券關于貝達藥業2022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涉及關聯交易事項的核查意見。
一周前,貝達藥業披露定增預案,擬向公司實際控制人丁列明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2596.73萬股股份,募資不超過10億元。據預案披露,此次貝達藥業擬向實控人丁列明定增的發行價為38.51元/股,系近三年來股價最低價。定增預案發布后,貝達藥業股價進入上行區間。
這并非貝達藥業實控人首次“低價”包攬定增。今年3月,丁列明之子丁師哲亦有“低位增持”之舉。近兩年間,伴隨著貝達藥業股價起落,丁氏父子二人輪番上演著“低增高減”的戲碼。
除了低買高賣,丁氏父子還將手中股份質押大半回款。一般而言,實控人質押股份大多用于維持公司經營或其他資金需要。穿透父子二人近年來的投資版圖,其中卻鮮有醫藥相關的身影,反而更多集中在電子、半導體領域。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高端創新藥研究的公司之一,貝達藥業曾數十年死磕肺癌藥物研發,此后我國本土第一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埃克替尼便“吸金無數”。
而今抗癌藥市場風云驟變,創新藥行業亦為“吞金獸”,昔日的抗癌霸王持續吃著老本,資金緊缺的貝達藥業目光轉向港交所,未來的貝達藥業又該何去何從?
丁氏父子“財技”不斷,輪番低價增持
6月22日,貝達藥業延續近期股價漲勢,自上周一截至發稿前九個交易日內,貝達藥業股價漲幅超16%。
13日晚間,貝達藥業披露定增預案,貝達藥業擬向公司實際控制人丁列明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2596.73萬股股份,募資不超過10億元。
據悉,本次定增有三個目的,一是建設創新藥產業化基地,用于創新藥制劑和相配套的原料藥及中間體的生產和儲運。二是增加公司資金實力,為后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三是實際控制人認購,鞏固公司控制權,提升市場信心。
公告顯示,募集資金中7億元用于貝達藥業(嵊州)創新藥產業化基地項目建設,3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定增的發行價為38.51元/股,系近三年來股價最低價。
定增預案發布后,貝達藥業股價開始上行。截至發稿日6月23日晚間收盤,貝達藥業報收58.83元/股,相較于13日,股價已漲超16%。
而按照丁列明此次的定價計算的話,丁列明堪稱躺賺,按照6月23日晚間收盤價計算,近九個交易日內頂列明浮盈超7億。
同樣“低位增持”的戲碼在丁列明之子丁師哲身上也“上演”過,今年3月,丁師哲通過契約型私募基金方式4.3折低價增持公司54.4萬股。
一邊低位增持,另一邊,丁氏父子也在推進高位減持。
2020年12月,貝達藥業控股股東貝成投資披露減持計劃,并于2021年2月實施減持。據貝達藥業公告,貝成投資此次減持均價為129.15元/每股,減持股數157.56萬股,減持金額約2.03億元。
股權穿透后發現,貝成投資是貝達藥業IPO前搭建的股權激勵平臺,其中丁列明持為持股59.43%的控股股東。
相較于129.15元的減持標價,此次38.51元的增持價僅為減持價格的三分之一,此舉不禁引發投資者的不滿。
實控人減持套現的戲碼并不罕見,套現所得的資金用處也五花八門。
工商信息顯示,在資本市場經營多年,丁氏父子手中有著另一個與“腫瘤藥”幾乎毫無關系的資本版圖。
天眼查信息顯示,丁氏父子掌握的主要投資平臺——寧波凱銘,除了是貝達藥業的大股東外,還對外投資了四家公司:平潭匯芯、紹興眾科岱塔、北京夏禾以及時邁藥業。
其中,股權穿透后,平潭匯芯、紹興眾科岱塔兩個投資平臺資金分別流向了半導體以及人工智能板塊,至于北京夏禾,則是一家生產OLED的科技企業,目前已獲D輪融資。
沒落的“抗癌王”
今年4月26日晚間,貝達藥業發布了最新財報。數據顯示,貝達藥業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85億元,同比下降5.47%;歸母凈利潤8,367.89萬元,同比下滑43.36%;扣非歸母凈利潤7,454.75萬元,同比下滑46.89%。
而在營收、凈利雙雙下滑背后,公司表示是由于恩沙替尼剛納入醫保目錄,受醫保談判降價和股權激勵費用影響。
據悉2021年12月3日,貝達藥業公布了鹽酸埃克替尼和鹽酸恩沙替尼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其中,埃克替尼在醫保談判中降價38%。
作為我國創新藥的“鼻祖”,自2016年上市以來,貝達藥業備受資本市場關注,而其業績也是波動不斷。
此前財報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1年,公司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為3.69億元、2.58億元、1.67億元、2.31億元、6.06億元、3.83億元,波動幅度較大,2020年凈利潤異常突出,主要是處置資產產生2.90億元投資凈收益。
▲?圖片來源:財報
盡管公司業績增長乏力,貝達藥業對研發的投入卻有增無減,2021年研發投入8.61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38.32%。
從歷年財報數據獲悉,2018年至2020年,貝達藥業的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5.9億元、6.7億元、7.4億元和8.61億元,同期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8.2%、43.41%和39.69%研發投入占比在成規模的創新藥企中首屈一指。
而對標國內頭部創新藥企恒瑞醫藥,2018年-2020年,恒瑞醫藥的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15.33%、16.73%、17.99%,相較于貝達藥業,這位A股龍頭近年來的研發占比也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貝達藥業研發投入資本化金額達到3.80億元,超過這一年歸母凈利潤一半以上,而增加研發支出資本化可以降低公司在當期費用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厚業績。
往年數據顯示,公司自2017年起將研發投入大量資本化。2017年至2021年,公司費用化的金額分別為2.03億元、3.04億元、3.26億元、3.63億元、5.66億元。
這也意味著公司資本化的金額分別為1.78億元、2.86億元、3.49億元、3.79億元、2.95億元。5年間,研發投入資本化的金額合計為14.87億元,如果不將其資本化而改為費用化,公司在2018年、2019年出現連續虧損,而扣非凈利潤會出現連續三年虧損。
上市求破局?
從當前公司現有產品來看,貝達藥業已有埃克替尼(埃克替尼)、恩沙替尼(貝美納)及MIL60(貝安汀)三款上市產品。盡管已經擁有三款商業化產品,但埃克替尼依舊是貝達藥業的業績支柱,該公司一品獨大的風險依舊存在。
貝達藥業旗下的埃克替尼是我國第一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也是第一個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自主創新藥。
埃克替尼在2011年上市,上市之后的第9個月,銷售額就突破1.23億,刷新創新藥上市以來最快突破1億銷售記錄。
此后成為中國第一代“抗癌王”的貝達藥業于2016年登陸A股創業板,上市至今,漲幅超過400%,成為創新藥領域的小霸王。
而從此前財報數據來看,2018-2020年,埃克替尼貢獻的收入分別為12.24億元、15.02億元和18.13億元,占貝達藥業當年營業收入比重分別達98.69%、96.65%和96.9%,可謂“一藥獨大”。
直到2021年,貝達藥業另兩款創新藥上市后,埃克替尼仍貢獻了約93%的收入,至此也沒能打破“單品獨大”的局面。
埃克替尼是貝達藥業開發的小分子靶向藥,屬于第一代EGFR-TKI(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藥物,主要適用于部分晚期癌癥患者人群。
然而,隨著藥效更好的第三代EGFR-TKI獲批上市,第一代EGFR-TKI市場逐漸被取代。與此同時,在醫保談判和“4+7”帶量采購的格局下,埃克替尼利潤大幅削減。
雪上加霜的是,2021年12月,恩沙替尼二線適應癥降價70%進入醫保,降價進入醫保雖有助于推廣新藥,但在2022年一季度給貝達藥業帶來了營收、凈利雙降的局面。
縱觀貝達藥業的研發管線中,雖公司現有布局三代EGFR產品,同時還有第四代產品處于臨床前研究階段,但創新藥期研發時間一般需數十年,而同領域除競爭激烈外,研發費用也是個值得頭疼的問題。
當前貝達藥業正急于港交所上市,希望通過二次上市募集資金,迎戰未來。不過,截至目前并未有進展。而就在幾日前,貝達藥業股東的一則增持公告也再次引發投資者熱議。
同時,隨著該公司產品降價納入醫保,公司的業績數據也已經不再亮眼,未來的貝達能否“破局”,亦是資本市場關注的問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