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不是名創優品的安全區
連續虧損3年,回歸港股的名創優品,被困線下沉迷開新店?
來源/摩根頻道
近日,根據港交所公布的文件顯示,4月份遞交招股書的名創優品,已經通過了上市聆訊。
眼看著雙重上市已成定局,長期以來都在為美股潛在退市風險而苦惱的名創優品,大概是終于可以松上一口氣了。或許是受到這一利好消息的影響,從2021年6月算起,已經持續下跌一整年的股價,也終于在近期止住下跌走勢,并開始逐步攀升。
只不過,相比于去年6月份每股20美元左右的價格,今年6月1日,名創優品的股價已經跌至最低5.17美元。盡管進入6月下旬后有所回升,但截至6月27日收盤,均價也只是勉強穩定在8.674美元,相比2021年一度突破35美元關口的歷史高點,市值更是縮水了70多億美元。
而且,這位“全球最大”的自有品牌生活家居綜合零售商,想要重獲資本市場的信任,或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連續虧損3年,名創優品沉迷開店?
其實名創優品選擇回歸港股,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迫于無奈的選擇。
就像是近些年來,大量的中概股企業選擇回歸,固然是因為中國資本市場已經趨于完善,更有利于謀求融資拓展。但實際上,自華為遭到制裁后,美國證券交易所對待中國企業的態度越發嚴苛,也在加速中概股的回歸。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所在5月份再次公布的,可能會被退市的中國公司名單,已經被列入“預摘牌”名單的中概股公司已經達到了105家。除了中國石油、科興生物、華能國際等關鍵領域的知名企業,網易、京東、知乎、嗶哩嗶哩、騰訊音樂等企業,也都面臨著退市風險。
盡管名創優品尚且沒有進入“預摘牌”名單,但是除了中概股公司所面對的大面積針對外,其本身業績表現的困頓,早已積累了不小的潛在風險。而且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選擇回港上市,可能并不僅僅只是為了“避險”。
1.連續虧損3年,營收增長持續放緩。
根據財報信息,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1財年中,名創優品的虧損數字達到了14.3億元左右。此前的2019財年和2020財年,名創優品分別虧損了2.9億元和2.6億元。
除了這連續3年的虧損之外,雖然名創優品在2021年下半年轉虧為盈,但是2021年全年累計虧損,也仍維持在12億元左右。同時在2022年第一季度中,名創優品歸母凈利潤只有9655萬元,同比下跌20.77%,很難說2022財年是否還會延續虧損的記錄。
考慮到名創優品在2020年10月15日才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或許也可以說,名創優品從上市至今,都沒能擺脫虧損的困擾。
而且從2021年9月30日至2022年3月31日,三個季度的營收分別為26.54億元、27.73億元、23.41億元。其增長速度分別是28.09%、20.68%、5.01%,明顯呈現出放緩趨勢。
與之相應的,名創優品自2019年起,其營業成本已經連續3年保持在66億元上下。而近三個季度中,分別是19.26億元、19.10億元、16.35億元,累計已經達到了54.71億元,預計2022財年的營收成本很可能會突破70億元大關。
這可能也意味著,名創優品連續虧損的記錄,或許要延續到第4年。
2.逆勢開店擴張,單店收入持續負增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6月,名創優品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擁有了5113家門店,其中海外門店占據1916家。而截至2021年6月30日,名創優品全球門店數量4749家,海外門店占據1810家。
一年左右的時間,名創優品新開了364家新店,其中國內258家,國外106家。平均下來,幾乎每個季度名創優品都要增開90多家門店,或許也只有依靠更加頻繁的融資,才能在常年虧損的運營狀況下保持這樣的擴張節奏。
通過天眼查可以看到,名創優品在上市前融資了將近50億元,很難說,經過如此快節奏的擴張后,其資金鏈是否正在面臨壓力。
而且受到包括疫情在內的多方面因素影響,從2019年開始名創優品的單店收入就開始大幅下降。據不完全統計,連續三個財年中,其單店收入分別為270萬元、220萬元、190萬元。
再加上店鋪網絡、物流系統和經銷渠道的鋪設,也都需要大量且長期的運營支出,名創優品營業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和頻繁開店的策略脫不開干系。因此,在自身營收難以維持收支平衡的當下,回歸港股擴大融資渠道,也就成了逃不開的選擇。
只不過,名創優品為之準備的新故事,卻似乎并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
二、“十元店”時代落幕,轉型新品牌困于線下?
不得不說,屬于名創優品的“十元店”時代,或許早已經落幕了。
在國內起步階段,憑借著相對較低的價位,以及類似日系產品的精致定位,讓名創優品收獲了大量的用戶群體。再輔以具備高速擴張優勢,并且風險較低的加盟模式,至少在國內家居綜合類零售市場的開荒期間,名創優品一路走來可謂是順風順水。
隨著這一運營模式的持續拓展,名創優品主要的營收渠道,也從產品銷售轉向了加盟費用。而后名創優品遠赴美國上市,在將門店推向海外市場時,卻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困境。
由于政策和經濟結構的不同,海外門店大都采用的是直營模式。盡管相比于國內加盟店,國際業務范疇的直營店,有著更好的毛利和營收表現,但也伴隨著更高的開店成本和經營風險。
就比如近兩年間,國外近乎失控的疫情防控管理,導致了線下門店經常出現難以正常運營的情況。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第一季度,名創優品就有超過76家門店受到影響,無法開門營業。
與之相應的,近三個財年的財報中,海外市場的營收分別是30.31億元、29.35億元、17.8億元,下滑趨勢越發明顯。
至于同時期的國內市場,名創優品已然觸及了行業增長的天花板。為了尋求新的營收增長曲線,從2021年開始,名創優品就開啟了多元化經營的“X-戰略”轉型。
但是在轉型過程中,更多的新問題也隨之涌現,其中最為明顯的大概還是以下兩個方面——
1.新品牌堅守線下渠道,受困疫情陷入關店潮。
雖然名創優品對轉型的期望,是通過孵化更多子品牌,來打造一個新零售平臺,實現多元化經營。但是在具體的經營過程中,名創優品仍然將大量的籌碼都押在了線下渠道,在這些年中,也直接遭受了疫情反復的直接影響。
例如2020年12月孵化出的潮玩品牌TOP TOY,作為回歸港股的主要業務之一,在2021年該品牌的GMV在中國潮玩市場的線下門店中,以3.74億元的成績位列第三。但是從2022年4月開始,北京、寧波等主要城市的TOP TOY線下門店,都先后以關停告終。
2020年推出的美妝品牌WOW COLOUR,曾經信心滿滿的“千店計劃”如今只有300家不到的數量。2022年初的高端美妝品牌HAYDON,更是在4月的疫情反復中,出現了不少規模的關停。
2.研發創新能力堪憂,市場培育度不敵頭部企業。
名創優品的研發創新和品控管理,一直以來都飽受著各個方面的質疑。在早期野蠻生長階段中,名創優品就因為質量問題和產品定位,頻繁被諷刺為“偽日系”、“偽精致”,即便是到了海外市場,也沒能改變這些歷史遺留問題。
而且這一“傳統”,更是傳承到了新品牌的身上。
例如潮玩品牌TOP TOY,一度和“抄襲”、“廉價玩具”、“路邊貨”等負面形容詞聯系到一起,在潮玩鄙視鏈中處于近乎底部的位置。而且其產品池中,超過70%都是漫威、迪士尼的IP產品,自研產品和聯名合作款,共同占據了剩下的30%。
相較于泡泡瑪特、尋找獨角獸等潮玩頭部企業,TOP TOY并沒有極具代表性的核心品類,在Z世代年輕人中的知名度也相對較弱。反映到銷量上,在天貓618的潮玩銷量排名中,TOP TOY僅位于第十名。
對于名創優品而言,回歸港股并不意味著安全落地,一場更嚴峻的挑戰,或許已經來臨了。
參考資料:
《名創優品,復制不了自己》——新零售商業評論
《回港上市,名創優品“負重”擴張》——消費鈦度
《沖刺二次上市的名創優品,還有三大困局待解》——連線Insight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