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正跑出一個IPO軍團
技術造富的時代,來了。
作者/劉福娟??報道/投資界PEdaily
上海交大系又一個IPO,誕生了。
7月15日,微創腦科學正式登陸港交所,市值超140億港元。這是微創系旗下第五家上市公司,也是本月內上海交大系的第三個IPO。一周之前,上海交大校友匡明創立的智云健康和交大教授霍云龍創立的潤邁德剛剛完成IPO敲鐘。
上海交大,百年滄桑。這里走出了一群叱咤風云的創業者,寧德時代曾毓群、當年“攜程四君子”中的季琦、沈南鵬、范敏、商湯科技徐立、第四范式戴文淵、米哈游蔡浩宇、劉偉、羅宇皓……這份名單還很長很長。更令人驚嘆的是,一群上海交大系創始人正在排隊IPO敲鐘——聯合水務、弈柯萊生物、治臻新能源、億咖通、天境生物、博動醫療、驕成機電、樹根互聯、小影科技、思必馳、創米小白,陣容盛大。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不少理工科學生走出上海交大,成為各自領域的中流砥柱。
半個月,三位校友IPO敲鐘
他們都來自上海交大
我們先從微創系最新一個IPO說起。
剛剛登陸港交所的是微創腦科學,成立于2012年5月,這是國內最早進入神經介入領域的醫療器械平臺型公司之一。微創腦科學總裁謝志永,今年45歲,早年畢業于上海交大通信工程學專業。至此,微創系旗下已有6家已上市或即將上市的公司——微創醫療、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創腦科學,以及已經IPO過會的微創電生理。
微創腦科學是中國神經介入醫療器械行業的先行者及最大的中國公司,產品涵蓋神經血管疾病的三大領域:出血性腦卒中、腦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及急性缺血性腦卒中。2021年11月,微創醫療攜微創腦科學引入了包括中金資本、華翊資本、博華資本、貝霖資本、潤昆天祿、同鑫投資在內的多家投資者,簽署1.5億美元(近10億元人民幣)融資協議,IPO前估值達1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8億)。
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微創系身后站著多位上海交大學子——除了總裁謝志永,還有微創醫療首席財務官、微創醫療機器人董事長孫洪斌,他于1998年獲上海交大經濟學學士學位。
微創腦科學是這個月上海交大系第三個IPO。過去半個月,還有兩家醫療健康企業登陸港交所——智云健康和潤邁德,而創始人同樣來自上海交大。
智云健康創始人匡明碩士畢業于上海交大通信工程專業。早年他進入英特爾工作,后到劍橋大學深造。畢業后,他加入強生。2011年年底,匡明去了強生美國總部,2014年離開強生成立掌上糖醫(即智云健康的前身),2016年,智云健康開始提供醫院信息化SaaS服務。
截至IPO敲鐘,智云健康共完成11輪融資,背后集結了IDG資本、經緯創投、平安創投、基石資本、LB Investment、中金資本、天士力控股集團、海納亞洲創投基金、招銀國際資本等知名VC/PE和頭部醫療集團。截至發稿,智云健康市值146億港元。
而潤邁德,則是一位上海交大教授霍云龍和胞兄霍云飛立志創業的故事。霍云龍教授十分低調,網上鮮少有關于他的資料。作為聯合創始人,霍云龍曾留學海外并從事心血管流體力學方面的研究,現在擔任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霍云龍還擔任《Am J Physiol-Heart C》編委和《Frontiers in Physiology》客座副主編。
2014年8月,蘇州潤心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成立,隨后成立運營附屬公司潤邁德。作為一家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公司,潤邁德一路走來匯集了平安資本、景林資產、同創偉業、輕舟資本、Seresia Asset Management、Lighthouse Canton等機構。
我們看到,上海交大走出來的創業者們正集體奔赴IPO敲鐘舞臺。
現在,上海交大系排隊IPO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即將上市的交大系企業還有11家,分別為聯合水務、弈柯萊生物、治臻新能源、億咖通、天境生物、博動醫療、驕成機電、樹根互聯、小影科技、思必馳、創米小白。
這其中,有多家是科學家創辦的公司。今年6月30日,合成生物學企業弈柯萊生物在上交所科創板遞交的IPO申報已被受理。一旦上市,這將是國內合成生物賽道極具典型的IPO。
成立于 2015 年,弈柯萊創始人兼董事長羅煜是上海交大醫學院生物化學博士,他此前曾創辦科研用化合物公司 Selleckchem,另一名團隊成員瞿旭東是中科院有機所博士,曾在MIT 進行博士后研究,還擔任上海交大生科院教授和博導。
還有博動醫療兩位創始人——劉冰和涂圣賢,他們是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同班同學。2008年畢業后,劉冰到美敦力從事心血管產品的市場營銷和管理工作,涂圣賢則去荷蘭留學從事心血管流體力學方面的技術研究。直到2014年,涂圣賢回母校上海交大任教,埋頭研發技術。次年,博動醫療成立。
今年2月,博動醫療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IPO前,公司完成四輪融資,背后出現了高瓴創投、飛利浦、博裕資本、領道資本、博行資本、科創投集團、泰福資本、西科天使基金、中科創星等VC/PE的身影。
此外,正在謀求三地上市的天境生物,創始人臧敬五來自上海交大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他早年獲得歐洲布魯塞爾大學免疫學博士學位,成為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后,在國外長期從事免疫系統疾病的基礎及臨床研究。2007年,臧敬五投身創新藥物研發。
天境生物的前身為三境生物。2014年,臧敬五帶領創新藥團隊與泰格醫藥、百家匯精準醫藥控股集團共同創建了日后的天境生物,公司聚焦于腫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領域內尚未滿足的重大治療需求,專注開發具有高度差異化特質的創新生物藥。完成美股IPO后,天境生物開始科創板IPO之路。
此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醫療機器人出現了一大波上海交大系創業者。據悉,上海交大機器人研究院學術背景身后,很多上海交大教授帶隊做著手術機器人相關創業項目,這也是上海交大的特色之一。
2010年,徐凱回到上海交大任教,開始鉆研單孔手術機器人,成立術銳機器人。還有范先群教授的眼眶手術機器人、顧力栩教授的精勱醫療、沈國芳教授的顱頜面截骨機器人、張陳平教授的下頜骨重建手術機器人、吳皓教授的耳科手術機器人、王坤東教授的奧朋手術機器人……這是其他高校難以見到的一幕。
上海交大還有一個赫赫有名的ACM班,該班級由俞勇教授創立于2002年。在字節跳動成立8周年時,張一鳴在內部信中曾提到ACM班: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公司好多優秀的算法人才都來自上海交大ACM班,我特地去上海拜訪了俞勇老師。
這里走出了一批批計算機界的傳奇人物。據統計,ACM班走出來的學生已遍布在眾多人工智能方向,這批公司整體估值已達到數百億元,包括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林晨曦、壁仞科技聯合創始人徐凌杰、禾賽科技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孫愷。梳理上海交大教授和學生們的創業賽道,不難發現,他們絕大部分所屬硬科技范疇。
為何是上海交大?
技術造富的時代來了
2021年,上海交大迎來了125歲生日。回望十九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交通大學就已經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麻省理工”。
歷經百年滄桑,如今的上海交大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并在新的歷史節點,進一步明確了構建“綜合性、創新型、國際化”世界一流大學的愿景目標。迄今為止,這所大學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逾30萬各類優秀人才。
硬科技創業大潮的序幕已經徐徐拉開,高學歷的學生和教授開始登上創投圈的舞臺,上海交大系的師生懂技術、重技術的優勢開始逐步凸顯出來了。根據 2021「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上海交大6個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冶金工程、通信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排名世界前10,21個學科排名世界前50,其中大多數為理工科,這些都是硬科技創業者的搖籃。
此外,上海交大十分專注于科研成果轉化。上海交大擁有眾多科研實驗室,承擔大量國家重點項目。2021年11月,國家發改委發文支持上海交大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改革試點。據悉,在上海交大,學校不僅認可教師的創業行為,還會出具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的證明。僅2021年,上海交大批準新設教師成果轉化創業企業就有17家。只有科研成果轉化了,那些藏在象牙塔的技術才能商業化落地,切實造福社會。
正如我們所見,越來越多上海交大年輕創始人嶄露頭角。今年5月12日,輝大基因宣布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老股東夏爾巴投資、辰德資本、昆侖資本等持續加注。輝大基因2018年10月成立于上海,董事長&首席科學家楊輝本科畢業于上海交大。
更早之前,中國首家光量子計算公司圖靈量子宣布完成超億元人民幣Pre-A+輪融資,由元禾原點領投,無錫濱湖國投等國內知名投資機構參與,老股東君聯資本、琥珀資本等持續加碼。資料顯示,圖靈量子創始人金賢敏是上海交大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交大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IQIT)主任。
“現在為了及時發現并搶到好項目,一些機構開始派人駐扎在上海交大。平時,我們也會特地留意上海交大的實習生,特別是有復合背景的學生。”上海某VC機構合伙人曾向投資界表示。
這也是技術人才創業時代的一縷縮影。多年來,“寒酸的院士”一直深深刺痛著我們科研者群體,娛樂明星一次出場費比科學家好幾年的收入還多,更像是一種諷刺;網紅主播一夜打賞上百萬,讓寒窗苦讀十多年的科研人員心情復雜。所幸如今,這樣的形勢正在改變——技術造富時代來了,未來我們有望看到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富豪誕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