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信托又踩雷!57億疑似無法兌付,兩年規模縮水5954億
信托一哥的憂傷。
來源/深藍財經??撰文/鄭婷
中信信托-深圳龍崗計劃,至今深陷被投資人追討本金的狂瀾。
近日,多名投資人對時代財經表示,中信信托-深圳龍崗計劃部分產品從2月17日開始逾期,到7月14日投資人與中信信托見面,已經過去了整整147天,但事情依然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相反,中信信托表現得比較樂觀。而他們卻害怕,剩余的未兌付本金約57億元拿不回來。
中信信托有“信托一哥”之稱,巔峰時期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接近2萬億,但隨著風險事件的頻頻出現以及監管逐步趨緊,這位一哥的規模在近兩年迅速縮水,相當于每年壓降了一家小型信托公司。2021年,其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跌破萬億,相較2020年沒了2459億,與此同時,公司旗下有近10款信托計劃出現風險情況,其中房地產項目是違約大戶,到目前為止,共計6款地產信托產品違約。
業內人士擔心,如果這筆信托計劃不能如期兌付,除了讓外界懷疑中信信托的風控能力外,還將削弱公司聲譽,對其后續信托項目的開展增加阻力。
57億本金疑似無法兌付背后:
招行代銷的同一項目產品提前清算
據了解,此次引發爭議的“中信信托-深圳龍崗計劃”,全稱“中信信托-深圳龍崗融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所募集資金的最終用途是支持深圳龍崗深港國際中心的項目建設,開發建設方為新里程實業。
根據投資人提供的資料,該信托計劃于2020年7月17日成立,募集資金總規模為87億元,信托期限不超過36個月,分為ABCDE類產品,年化利率從6.7%到7.9%不等。投資人既可以通過中信信托財富部門認購,也可以通過中信銀行認購。
從過去的表現看,截至2021年底,A類和B類約25億元的產品兌付都還算順利,但本該于今年2月17日到期的產品,涉及本金12.94億元,卻暴露出了違約的風險。
時代財經日前報道稱,中信信托曾在上述產品到期的前一天,也就是2月16日,聯合項目方一起召開了線上投資人會議,方案是于到期日先行支付12.94億元本金的10%及部分利息,本息合計1.82億元,剩余的展期到2024年。
展期后,市場一時間風聲鶴唳,令不少投資人感到迷茫,但也有一些投資人認為,按照展期方案的金額算下來,差不多每天有1000多萬元的回款,因此還比較樂觀,但自4月18日起,他們心理防線被徹底擊潰,因為從那天開始,項目方停止劃付資金。
深藍財經在中信信托4月29日披露的公告處了解到,3月4日-4月18日期間,項目方共計向該信托計劃劃付1.38億元,但因回款不及預期等因素影響,4月18日起停止劃付資金。
自那以后,投資人沒有收到過一分回款,反倒是生活一地雞毛,各有各的不幸:有投資人的家人生病,等著錢做手術;也有受疫情影響,收入波動,被銀行催著還房貸。
7月14日,3名投資人代表與中信信托方見面,商討產品兌付、后續解決措施等問題,但這次討論沒有取得什么實質性的進展,也沒有任何承諾。截至目前,整個項目還剩57億元的本金尚未兌付。
此外,在這個信托計劃上,中信信托還面臨同一項目產品差別對待的爭議。有投資人稱,中信信托于今年3月底提前清算了一個名叫“招商-大運城”的信托計劃,該計劃由招商銀行代銷,所募得的資金同樣投向深港國際中心,開發建設方福建新里程投資公司,與“深圳龍崗計劃”的控股股東是同一家地產公司。不僅如此,招商-大運城信托計劃也是由深圳龍崗計劃的經理、團隊運作。
鑒于此,投資人怒斥中信信托,“為什么這個可以提前清算,而我們的不可以?”
6次踩坑地產信托
近兩年規模共計縮水5954億
近兩年來,隨著房地產公司爆雷頻發,與房地產信托相關的產品屢屢發生兌付風險。數據顯示,2021年,房地產信托全年違約規模達917.11億元,占總違約規模的比例達61.34%。
傾巢之下,“信托一哥”也難以置身事外。經深藍財經不完全統計,自2021年以來,中信信托有近10款信托計劃出現風險情況,其中房地產項目是違約大戶,共計6款地產信托產品違約。
除去“深圳龍崗計劃”,剩下的5款產品分別為:
九通基業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信頤1號債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皇庭廣場經營性物業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及嘉和118號恒大貴陽新世界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和嘉和146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牽涉的房地產公司包括華夏幸福和恒大。
上述中的嘉和118號項目,不僅坑了上市公司洋河股份,其1.68億資金無法收回,而且也讓中信信托面臨違規操作上的指控。據中國網財經此前報道,中信信托對于嘉和118號項目的違約,態度敷衍、傲慢,并且在產品銷售過程中存在違規宣傳、項目違規放貸、違規挪用、項目管控形同虛設等問題。為此,一些投資人向監管部門提交了舉報信。
有業內人士向深藍財經分析,造成中信信托發生兌付風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2018年以來,信托行業監管逐步趨緊,進入轉型發展期,二是房地產黃金時代不再,信托公司踩雷的可能性增加。
必須承認,為了減少地產信托違約對公司經營造成的影響,中信信托在這兩年圍繞轉型標品方面展開了探索。一如2018年,中信信托發起設立首支多資產、多策略產品“睿信穩健配置TOF金融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又如2020年,發行公司首支以分散投資為原則進行主動管理的債券資管產品,以及成立證券信托業務專項小組。
但可惜的是,這些轉型的成效或許至今還沒有得到完全釋放,相反,中信信托在投資人心中的“好感度”不斷走低。年報顯示,2020年、2021年,中信信托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分別為12247億元、9788億元,分別較于前一年縮水3495億元和2459億元,近兩年表現,相當于每年壓降了一家小型信托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營收和凈利潤上,中信信托依然保持著前三的水平。2021年,中信信托以35.01億元的凈利潤,僅次于華能貴誠信托的37.88億元,位居第二;全年營業收入85.85億元,低于平安信托的232.91億元,同樣居于第二。
不過也要留意,當中信信托出現風險事件的頻次走高,公司一般會加大資產減值損失計提,這種情況下,中信信托的凈利潤容易受到影響。同時,如果中信信托不能如期兌付,不僅不利于后續信托項目的開展,而且外界還會對其風控能力打個問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