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股”大港股份:業績大滑坡,熱點蹭不停
連創新高的妖股大港股份(002077.SZ),牽動了多少追漲殺跌投資者的神經。
文|翠鳥資本
從四月底公司股價低點,到如今漲幅已經400%。股價一飛沖天的背后,是公司的Chiplet概念。
蹊蹺的是,大港股份還在忙著擺手說“不”。
大港股份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控股孫公司--蘇州科陽半導體有限公司主要是采用TSV等技術為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供晶圓級封裝加工服務,目前主要從事CIS芯片和濾波器芯片晶圓級封裝服務,未涉及Chiplet相關業務。
作為最近最大的妖股,大港股份的這種表述顯然不能打消市場疑慮。
深交所日前向公司下發了關注函,要求公司確認是否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公司基本面是否發生重大變化。
同時,鑒于公司飆漲的股價,大港股份還需要說明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是否計劃對公司進行股權轉讓、資產重組以及其他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的事項;核查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直系親屬近3個月以來是否存在買賣公司股票的行為,是否存在涉嫌內幕交易的情形。
業績低迷,愛蹭熱點
大港股份主營業務以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為主,屬于半導體集成電路(IC)產業中的封裝測試行業,而半導體正是近期的熱門賽道之一。
此外,大港股份還涉及房地產及園區開發、商貿物流及其他業務。
其實從過往來看,大港股份也可以說此前沒少追逐過熱點,在安置房代建、光伏等概念火熱時,公司也曾經向熱點靠攏。
熱點沒少追,但大港股份的業績始終是硬傷,不是大額虧損,就是盈利微薄,一直起不來。
2018-2021年,大港股份的營業收入下降的厲害,從16.9億元持續下降到2021年的6.84億元。公司歸母凈利潤也是慘不忍睹,2018年虧損高達5.7億元,2019年虧損高達4.75億元,2020年和2021年實現盈利,但分別只有9787.19萬元和1.36億元,比起虧損額度,差距不小。
根據日前公司披露的2022年上半年業績預報,大港股份上半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為4000–4800萬元,同比下降50.09%–58.41%。
大港股份稱,公司主營業務方面業績變動的原因主要為蘇州科陽半導體有限公司受客戶及供應鏈所在地疫情的綜合影響,經營業績出現較大下滑。
業績不行,公司卻一直在釋放利好,今年以來,大港股份頻頻在半導體方面釋放消息。
2月16日,大港股份發布《關于與專業投資機構共同投資的公告》顯示,為進一步提升對外投資能力,加快公司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延展升級,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力和整體價值,公司擬與上海臨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鎮江鼎富信息技術產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深圳臨芯投資有限公司及自然人吳紅斌共同出資設立鎮江集成電路產業基金。
根據公告,產業基金規模為人民幣1億元,其中,大港股份和鼎富投資均出資4500萬元;自然人吳紅斌出資500萬元;深圳臨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出資400萬元;上海臨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出資100萬元。
根據公司日前發布公告,近日收到基金管理人上海臨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通知,鎮江臨創半導體產業投資基金已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完成了私募投資基金的備案手續,并取得了《私募投資基金備案證明》。
游資炒作,風險暗藏
讓大港股份搭上暴漲風口的,是Chiplet概念。
Chiplet模式是在摩爾定律趨緩下的半導體工藝發展方向之一,與傳統的SoC方案相比,Chiplet模式具有設計靈活性、成本低、上市周期短三方面優勢,通過將多個裸芯片進行先進封裝實現對先進制程迭代的彎道超車。
有專家表示,通過研究先進封裝在一定程度上“繞開”技術難點,甚至實現所謂的“彎道超車”,是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想法。但集成電路產業的積累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
業內人士稱,中國在先進封裝領域需要通過國家政策層面的驅動,讓上下游形成制造和封裝產業鏈技術整合的觀念。如此未來一兩年內,Chiplet在國內的落地才可能鋪開,目前來看還需要一定時間。
雖然Chiplet有一定的想象空間,但大港股份真實的情況又如何呢?
深交所曾于8月8日向大港股份發出關注函,要求其確認是否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公司基本面是否發生重大變化。
在關注函的壓力下,大港股份澄清自身“未涉及Chiplet業務”。
回函中,大港股份表示,控股孫公司蘇州科陽半導體有限公司為公司集成電路封裝業務主體,主要為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供晶圓級封裝加工服務;全資子公司上海旻艾半導體有限公司為公司集成電路測試業務主體,主要為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制造企業以及封裝企業提供測試程序開發、設計驗證、晶圓測試及成品測試等服務;公司園區環保服務業務主要包括碼頭停泊、裝卸、倉儲、供水、固廢處置等服務以及園區資產租賃和服務。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港股份股價存在著非常大的被炒作成分,投資者更需要理性看待。
妖股之所以被稱為“妖”,一定有現原形的時候。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