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國產化,棋到盤中
半導體行業行至中局,競爭愈發激烈。轉向、分化、摩擦、整合,危與機交織的下半場,勇敢下注者才能穿越周期,笑到最后。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發展快車道的半導體,已經產能過剩了嗎?
6月以來,由于消費電子需求不振,產業鏈上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全球范圍內成熟制程大幅砍單或降價的消息頻頻傳出,成為市場討論的重點話題。
時間拉至年初,半導體從業者與投資者已感受到寒意——全球半導體行業風向標——費城半導體指數今年一度跌超40%,國內外多家上市巨頭股價大跌,甚至腰斬。與此同時,細分的新能源、汽車電子、半導體設備/材料等板塊的企業則業績翻倍增長,需求持續旺盛,投資擴產不減反增。
在這戰略屬性上行,和行業周期下行疊加的關鍵節點,半導體行業發展正呈現“冰與火”兩重天。展望后市,危在何處,機在何方?
需求加速分化
2022年,全球半導體已經從全面缺芯過渡到“結構性缺貨”。
今年年初,由于電視需求減少,顯示驅動器數量開始過剩。之后,由于智能手機需求減少,7nm工藝的應用程序處理器銷貨節奏也開始出現放緩。
據分析師預計,模擬芯片、MCU、電力功率芯片、FPGA、網絡芯片等汽車及服務器領域的短缺零部件,交期將從Q1的40-50周,逐季減少3-5周,今年Q4將達30周。若季度交期減少速度高于預期,則將可能會出現供需拐點。
Omdia資深咨詢總監南川明在7月接受采訪時指出,疫情影響下的供應不穩定,導致下達了更多/更早的訂單,在接下來的六個月到一年里,行業將會發生相當多的調整。例如消費電子相關的MCU(微控制單元)、模擬芯片等需求一片倒下;而汽車、工控等領域的需求不斷增長,車規級芯片、功率器件等產品的供應依然緊張。
背后原因是,碳中和和汽車電動化的加速推進,鎖定了相關產品的未來需求。
從市場份額來看,目前用于碳中和市場的半導體,僅占整個半導體市場的5%左右,而與數字化轉型相關的半導體,約占整個市場的25%。南川明預測,到2030年,上述兩類芯片將分別增長到9%-10%,以及60%左右的占比。
從產能角度看,大陸新建主要晶圓廠投產時間多始于2022~2024年,黃金窗口期剛剛開始,未來還將持續2~3年。期間也將是下游企業進行半導體材料國產替代的最佳時間,上游材料仍存在放量邏輯。
“到2020年為止的四年里,半導體的產能幾乎沒有增加。而在2020年和2021年,隨著行業進一步的投資,產能終于開始提高。因此,未來1-2年有可能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但反過來說,如果想繼續增加產能,我們必須像這兩年一樣,繼續以難以想象的規模對設備進行投資。”南川明表示。
而部分領域產能過剩的情況可能也是局部的、暫時的。
全球視角來看,二季度半導體銷售正在趨穩,實現1525 億美元,同比增長13.3%,且在所有主要區域市場和產品類別中均有增長。或意味著情緒低點已過。
具體到中國市場,據SIA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廠商在半導體材料的全球市占率僅13%.。隨著國產替代進程不斷推進,增速大幅領先于全球市場,未來有望形成巨大增量市場。
尤其是在最“卡脖子”的上中游材料與設備環節,在國產替代環節完成初步搭建后,被激活的大陸市場需求遙遙領先,已成為全球“最大區域市場”。
數據顯示,去年大陸半導體設備的市場規模就達到了29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000億元),同比增速高達58%,在全球市場占比28.9%,首次排到首位。2013年之前,大陸地區設備市場占全球銷售比重在10%以內,此后逐步提升至20%左右,如今達到接近三成,后續仍有望保持較高比重。
洗牌中的危與機
行業長期機遇明確,企業的短期壓力也不可忽視。
在費用端,晶圓廠仍處于擴產與資本開支高峰期。12英寸未來三年2022-2024年潛在擴產產能120 萬片/月;8英寸未來潛在擴產產能42萬片/月,經測算2022/23年內資晶圓廠設備需求增速為30%/14%。
半導體企業研發費用增速仍高,新技術板塊仍處于“入不敷出”的研發初期。2022年上半年A股半導體公司合計研發費用為223.5億元,同比增長30.9%,超過了營收20.8%的增速。其中,數字芯片設計增長超過30%,模擬芯片設計板塊的研發費用增速也超過了行業收入增速,距離盈利甚至變現還有一定距離。
例如,上半年研發費用增長156.1%的信號鏈芯片龍頭思瑞浦表示,公司在報告期內“快速推進”了車規與隔離類芯片研發:首顆車規級低壓差線性穩壓器剛實現量產,隔離運放、隔離驅動、隔離電源等多種隔離產品的研發正在開展,而嵌入式處理器事業部廣告完成產品定義、系統架構、產品研發等核心團隊的搭建。
在營收端,部分企業的銷貨壓力卻與日俱增。在模擬芯片設計領域,明微電子、晶豐明源、臻鐳科技存貨周轉率分別下降74.5%、71.9%和69.9%。在數字芯片設計領域,恒玄科技、龍芯中科和峰岹科技的存貨周轉率分別下降66.5%、63.5%和62.8%。
CINNO Research半導體事業部總經理Elvis Hsu指出,受今年以來國際形勢、通貨膨脹、加息諸多因素影響,低端的消費型4/8位元價格滑落最為明顯,平均三成到四成不等,甚至部分高水位庫存超過五成。故企業目前不得不降價促銷,保存現金流。
外部融資方面,今年上半年半導體投資的活躍度明顯下降,尤其體現在美元基金。“受到外力加持,一些美元基金甚至有撤離半導體的趨勢。”云岫資本合伙人兼CTO趙占祥指出。
當行業發展趨于理性,盡早自食其力,開源節流,也成為半導體企業的重要命題。
多位投資人認為,半導體本身就是一個大的周期性產業,過急過早的投資導致半導體領域出現很大泡沫,風險投資需要尊重行業規律,不能拔苗助長。
中場“冰與火”
激烈競爭伴隨并購整合,危機中悄然孕育新巨頭。
在2021年下半年行業增速放緩后,半導體企業的并購步伐明顯加速。知名半導體分析機構IC Insights報告稱,今年上半年,全球范圍內已經宣布了四項大型并購協議,每項協議價值在19億美元至94億美元之間,將今年上半年并購總額推高至206億美元。
參考海外半導體巨頭發展歷程,均是通過并購抱團的方式,實現平臺化成長。
例如,成立50多年的ADI,通過2014年、2017年與2021年的三起重要收購(Hittite Microwave、Linear Technology、Maxim Integrated),迅速完善了公司在信號鏈細分賽道的全品類布局,當前PE提升至50x以上,合計年度營收將超100億美金。
反觀國內,半導體也已進入整合淘汰下半場。今年上半年,國內半導體行業完成318起投融資交易,融資規模近800億元人民幣,其中戰略投資、股權并購約30起。
細分賽道來看,已發生的并購交易主要集中在數字芯片,模擬芯片和材料。并購標的公司整體估值在5億以下的交易數量占比為45%,大金額交易(超過10億)主要發生在材料,模擬芯片和傳感器領域。
方式上,國內半導體行業披露了交易金額的案例,80%以現金支付為主。并且主要是橫向并購、收購控股權,交易數量占比過半。
除了已官宣的并購動作,也有上市公司開始逆勢抄底,積極布局股權投資。
6月24日,韋爾股份發布公告,合計出資6.98億元參投兩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穿透后,分別是與寧波市國資委和上海臨港新片區國資事務中心牽手,投向泛半導體產業先進技術、工藝、產品領域,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等領域。
從并購條件來看,國內半導體公司新增在2017年達到頂峰,總數已趨于穩定。國內已形成了若干個集成電路產業中心,且初步完成了國產替代從0到1的搭建,部分優質標的在“設計、制造、封測”三個環節取得一定突破,有望逐漸凸顯價值。
另一方面,超過60%半導體相關上市公司已在過去5年完成上市,其中貨幣資金加交易性金融資產超20億元的半導體上市公司有37家,超40億元的有15家,開啟并購的能力與動力均已經具備。
隨著行業進入短期動蕩,優質標的分分合合、關鍵技術人才有來有往,每一起企業并購與管理架構的調整,都可能對行業競爭格局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未來巨頭的誕生往往隱匿其中。
半導體行業行至中局,誰能成為下一個千億巨頭,市場拭目以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