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政策利好關鍵在于落地,不能“雷聲大雨點小”
目前出臺的各種融資政策,核心關鍵在于落地,不能“雷聲大雨點小”。
來源/丁祖昱評樓市
2023年1月10日,央行、銀保監會召開了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強調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并實施改善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計劃。此后多部門也陸續強調,要促進金融與房地產正常循環、落實“金融16條”等。
隨后,1月16日萬科發布關于參與投資建萬住房租賃基金的公告,開啟了銀行與房企合作新模式,為房企融資打開了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當前優質房企及白名單房企融資開閘,但行業面融資仍未出現實質性回暖。
我們認為,目前出臺的各種融資政策,核心關鍵在于落地,不能“雷聲大雨點小”。
2023年1月10日,央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主要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首次提出開展“資產激活”、“負債接續”“權益補充”、“預期提升”四項行動,重點推進21項工作任務,引導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回歸安全區間。改善資產負債表計劃主要針對聚焦專注主業、合規經營、資質良好、具有一定系統重要性的優質房企。
次日,首批改善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名單出爐:龍湖、碧桂園、新城控股、遠洋集團、金地集團、美的置業、杭州濱江在列。
?
“四項行動”中“資產激活”重點聚焦“保交樓”,向優質房企加快政策性銀行保交樓專項借款和相關配套融資的投放,并通過并購貸款、地方政府或AMC紓困基金等方式收購存量資產注入增量資金來激活項目。
“負債接續”主要在保證債權安全的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與優質房企充分協商推動存量融資的合理展期,改善其短期流動性。
而“權益補充”更多對應“第三支箭”,重在鼓勵房企通過股權融資方式來優化資本結構。
最后“預期提升”指滿足前三項行動方案后將有效防范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屆時購房者和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對房地產信心或將修復,房地產市場或趨于穩定。
在“四項行動”發布之后,多部門也陸續強調,要促進金融與房地產正常循環、落實“金融16條”等。
在央行、銀保監會在主要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四項行動”后不僅,2023年1月16日,萬科發布關于參與投資建萬住房租賃基金的公告。
公告稱,旗下子公司參與投資建萬(北京)住房租賃投資基金(有限合伙),該基金募集規模為人民幣100億元。
其中建信租賃住房基金(母基金)認繳出資約80億元,萬科認繳出資約20億元,后續可能開放不超過30億元的額度向社會資本進行市場化募集,帶動各方資金共同提高房企資產流動性。
基金將投向經濟發展好、人口凈流入、租賃需求及支付能力較高的一二線城市,優先收購萬科集團的長租公寓資產,并兼顧市場化優質項目的收購。基金還將統一委托萬科旗下泊寓品牌進行高效運營,在進一步提升資產價值后,將通過市場化整售、公募REITs等退出安排實現投資收益。
雙方簽署了第一批合作項目的交易文件和合作協議,包括北京、上海、成都和武漢的6個已運營的萬科長租公寓項目,合作規模約24億元,后續將快速啟動第二批項目的合作。
此次建行與萬科的這種銀企合作模式,實質是將銀行資金、金融服務與房企資金、資產、品牌、管理等資源重新整合,進而盤活資產,形成更大的資金效應和品牌效應。
目前很多房企積極發債回血,該模式也不失為融資一大新思路。
長租公寓和商辦物業是銀行住房租賃基金投資的主要存量資產,龍湖、新城、旭輝、寶龍等典型房企旗下投資物業資產都較為豐富,且運營有道,已經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目前已具備達成銀企合作條件的優勢。
2022年10月以來,為了緩解房企資金壓力,進一步提振行業信心,監管層不斷加強對民營房企融資的支持力度。信貸、債券、股權融資各方面政策皆有所松動,紓困方向也從此前“救項目”轉換至“救項目與救企業并存”。
從政策本身來看,信貸、債券、股權“三箭齊發”本身是到位的,但關鍵問題還在于落實。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大銀行對各大房企的累計授信額度超過5萬億,但是信貸資金到位非常少。
2021年下半年以來,受疫情沖擊、政策調控、市場遇冷、償債高峰期到來等多重因素影響,房地產行業流動性危機蔓延,整體信用風險顯著提升,不少銀行“踩雷”,業績遭受牽連,不良貸款率一路走高。因此,銀行雖然有授信額度,但在具體放貸過程中仍有一定的條件需要滿足。
從目前來看,要解決政策落地問題有兩個方面需要考慮,首先是對已經違約的房企,違約后是否仍有可能得到政策的支持,其中的條件與要求是什么。其次是中小房企,相對規模房企,中小房企的扛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在目前整體市場壓力下,同樣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對于這一塊該怎么進行。這兩個也是最大的難點。
綜合來看,雖然融資環境有所優化,但是短期內部分財務困難的房企仍較難獲得支持,絕大多數的房企則仍需繼續等待政策效果的傳導,再加上當前銷售疲軟仍未復蘇,流動性問題仍需要行業注意。
我們認為,要解決目前房企融資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政策“落地”,只有盡快、切實解決房企流動性問題,才能真正停止債務違約事件的發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