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虧15億,管理費收3億!頂流基金經理能靠得住嗎?
合作方背后的私募基金騙局。
作者/韓紫竹?編輯/付影?來源/獨角金融
隨著2022年基金四季報揭曉,面對無情的市場,多位老牌基金經理慘遭“翻車”。雖說基金有賺有虧,本是人之常情,但令基民們氣憤的,是背后“坐享其成”的現象:一些基金產品沒見賺到多少甚至還虧損,但高額的管理費卻讓基金經理們“躺賺”。
比如8年為基民賺了17億的富國基金經理朱少醒,期間管理費反收18億;“臨危受命”的民生加銀基金經理孫偉,一只基金一年半就虧了15億,公司“躺賺”3億管理費;甚至連穩坐在管規模第一把“交椅”的中歐基金經理葛蘭,也因百億基金虧損從葛“女神”變成了“葛大媽”,此前管理的9只基金僅半年就收了7億管理費......
富國基金“常青樹”神話能否繼續?
曾經創造15年20倍投資神話的朱少醒,最近三年管理的基金收益率表現一落千丈。不少基民表示:拿了3年還虧10%,朱少醒還是沒有“醒”過來。
來源:天天基金網截圖
2000年朱少醒入職富國基金,2005年開始擔任富國天惠成長基金經理,掌管了18年的富國天惠成長混合(分為A/B和C兩只)是他手中唯一的基金。截至目前,朱少醒管理的基金規模總計為327.04億元,與2022年6月底370.57億元的規模相比,不到8個月的時間縮水已經超過43億。
富國天惠成長混合A/B(LOF)近一年收益率為-9.18%,富國天惠成長混合C收益率則為-9.9%,兩只基金均低于同類平均的-6.96%。
圖源:天天基金網
值得一提的是,富國天惠成長混合是朱少醒一手帶出來的十倍基金,他任職期間富國天惠成長混合A/B(LOF)的最佳基金回報為1674.74%。也就是說,如果你18年前花10萬買了這只基金,今天收益已經變成了167.47萬。
來源:天天基金網截圖
從富國天惠成長混合A/B(LOF)的歷年業績情況來看,2005年—2014年期間,該基金累計凈收益約37億元,平均每年盈利4億元左右。其中,2007年盈利最多為34.1億元,累計基金份額累計凈值增長率達382.9%。
而2015年—2022年期間,該基金累計凈收益只有17億元,平均每年只有2億元的盈利。值得一提的是,該基金2015年凈利潤為21.45億元,2015年度基金份額凈值增長率為69.23%,但2022年,該基金累計虧損90.74億元,凈值增長率降至23.9%。
與盈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富國天惠成長混合收取的高額管理費。2007—2014年期間,該基金的管理費約為11.08億元,低于當時37億元的凈收益;而2015—2022年期間,該基金累計管理費為17.86億元,高于17億元的凈收益。即使在業績虧損最慘重的2021和2022年,富國也收取了超過11億元的管理費,但這兩年這只基金卻累計虧損了94億元。
來源:天天基金網
由此看來,朱少醒近8年為基民賺的還沒有收的管理費多。不過即便如此,他憑借1674.74%的最佳基金回報率仍被一眾基民信賴,其管理的富國天惠成長混合A/B(LOF)基金,從2020年6月到2022年6月,個人投資者規模仍呈現上升趨勢。
來源:天天基金網
但截止2022年年中,富國天惠成長混合的累計持有人數為250萬戶,與前一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5%。
一年半虧15億,管理費3億照收
除了朱少醒的富國天惠成長混合外,還有不少基金一邊持續虧損,一邊拿著高額的管理費。
在天天基金網民生加銀成長優選股票吧里,基民們吐槽稱,“以后民生加銀的基金堅決不碰”、“換經理!”、“兩年多了,虧百分之31。”
其中,金牛獎常客基金經理孫偉被這樣吐槽,“孫偉管理的基金,綠油油啊。”、“買你的基金給基民沒有一點希望,這也是你的不稱職”等言論層出不窮。
來源:天天基金網截圖
據天天基金網顯示,孫偉現在管理基金總規模為78.99億元,近一年來其管理的7只股票型基金全面陷入虧損狀態,其同類基金排名均處于靠后的位置。
來源:天天基金網
其中,在管規模最大的是民生加銀成長優選股票達33.68億元。但其業績也不是很理想,近一年來收益率-19.29%,同類排名也處于行業中下游水平。該只基金在2021—2022年6月期間,凈利潤為-15億元,而同期管理費為3億元,遠高于凈利潤。
此外,近一年收益率為-20.3%的民生加銀新動能一年定開混合A基金,在經歷了多位經理“輪崗”后依舊沒能順利走出陰霾,近一周收益率仍為-1.3%,該基金自成立以來業績較差,虧損25.56%。
來源:天天基金網截圖
就連坐擁基金在管規模第一把交椅的中歐基金葛蘭也逃不過“滑鐵盧”的命運。
圖源:罐頭圖庫
據天天基金網顯示,目前,葛蘭共管理五只基金,分別是中歐醫療健康、中歐明睿新起點、中歐阿爾法、中歐醫療創新和中歐研究精選基金。而近一年這五只基金也毫無意外的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三季度到四季度,中歐醫療健康混合A持續加倉的藥明康德出現持續下跌,但葛蘭依舊執行加倉。業內人士表示,從葛蘭近年來的對幾大重倉股的操作來看,逆勢加倉不僅放大了賬面損失,也讓投資者更加質疑葛蘭的風控能力。
因此,隨著近年來葛蘭重倉的CXO(醫藥外包)不斷走低,當年的“醫藥女神”也被基民們吐槽成了“大媽”。
但這并沒有耽誤葛蘭收管理費,據中歐基金2022年中報,葛蘭當時管理的9只基金收取的管理費合計超7億。
基金經理接連道歉“安撫”基民
隨著近幾年基金的大幅虧損,一些基金經理出來公開道歉了。基金虧了基民們無力回天,似乎罵基金經理,已經成了常規的“泄憤”操作。更有不少基民表示:“挨罵是基金經理年終獎的組成部分”。
從2021開始,越來越多的基金大佬加入公開道歉隊伍,百億私募機構慎知資產執行事務合伙人、投資經理余海豐、和諧匯一董事長林鵬以及千億私募淡水泉創始人趙軍、景順長城基金經理楊銳文、以及梁浩、焦巍等公私募圈“頂流大佬”,都開啟了自己的道歉之路。
不過,基金經理們的道歉,似乎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不少基民表示:“道歉有用的話用警察干嘛”、“別道歉了趕緊研究怎么回本吧”。
與此同時,“追星”失敗的基民們,也紛紛通過最新基金經理在管規模排名,研究未來的“新方向”。
據Wind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場共有152位百億元級別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其中7位在管規模超過500億元,不過“千億級”的基金經理卻并未出現。具體來看,中歐基金經理葛蘭最新管理規模為906.53億元,在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中排名榜首。其次是易方達基金經理張坤、景順長城基金劉彥春。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葛蘭、張坤兩人的在管規模最高均超過千億元。
另外,頂流基金經理們的調倉也牽動著基民們的心弦。根據2022年四季報顯示,對比2022年三季報,葛蘭在四季度增持了藥明康德、邁瑞醫療、恒瑞醫藥、同仁堂、片仔癀,減持了愛爾眼科、泰格醫藥、凱萊英。整體調倉幅度不大,并且在2022年四季度沒有新晉重倉股。
葛蘭還在四季報中表示,展望2023年一季度,相關公司將會回到長期增長的趨勢中。醫藥行業的長期增長邏輯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2023年近兩個月的表現來看,除中歐明睿新起點混合虧損之外,其他基金均獲得了正收益。
而朱少醒在四季度也同樣增持了藥明康德,此外他還增持了貴州茅臺,并減持了五糧液、寧德時代、寧波銀行和邁瑞醫療。他表示:當下權益市場處在較好的風險收益區間。從近三月數據表現來看,朱少醒管理的基金呈現盈利趨勢。
孫偉在去年四季度加倉了生物醫藥類個股。據近期披露的2022年四季報顯示,民生加銀創新成長混合A的前十大重倉股分別是康方生物、榮昌生物、星環科技、海利爾、科華數據、瑞豐新材、諾誠健華、葵花藥業、華熙生物、臻鐳科技。不過,該基金在近三月仍舊出現了4.24%的虧損。
來源:天天基金網截圖
盡管近幾年基金圈虧損已經成為“常態”,但頂流基金經理的頭部效應仍愈發明顯,甚至有不少基民依舊選擇越跌越買,甚至一些基民小白還表示跟隨頂流基金經理進行定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今年你最看好哪位基金經理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