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降至9069億,中國華融為何還虧損275億?
回歸主業后,多久能盈利?
作者/林奇?編輯/付影? 來源/獨角金融
2022年,中國華融(2799.HK)大規模的管理層變更拉開帷幕。其中,中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正均出任董事長;長期任職于中信信托的李子民成為總裁。同時,中國華融副總裁暨財務總監、總裁助理也發生了變更,且現任副總裁、財務總監朱文輝,總裁助理溫金祥也來自“中信系”。
自此,中國華融明確了“一年走上正軌、三年質效顯著提升、五年成為行業標桿”的戰略目標,加快瘦身縮表,優化內部治理。然而,一系列組合拳下來,中國華融仍未走出虧損泥潭。
近日,中國華融發布的2022年業績公告顯示,中國華融總收入金額372.64億元,同比下滑45.3%;歸屬于公司股東的虧損為275.81億元,自2020年以來,這已經是中國華融連續三年虧損。
中國華融每年也會揭開虧損的面紗,此次也毫不例外。在公告中,中國華融提及,主要是受資本市場波動、宏觀經濟形勢及房地產行業下行等因素疊加影響。
依靠房地產、權益投資等業務,中國華融合并口徑的總資產早在10年前已迅速擴張。由2012年末的3029億元升至2017年末的1.8萬億元,而在此期間華融也淤積了大量“有毒資產”。近年在房地產等領域信用風險暴雷等因素影響下,這些宏、微觀的極大不確定性,對以不良資產處置為主業的中國華融來說,構成了很大的挑戰。
業績虧損的同時,中國華融又傳來管理層被查的消息。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信集團紀檢監察組、河南省紀委監委消息,因涉嫌嚴重職務違法,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原黨委書記、總經理黃憲輝,正在被監管層調查。
中國華融的業績到底成色幾何?結構的優化能否帶來質的提升?下面我們一一探究。
信用減值損失超過290億拖累業績?
業績公告顯示,2022年計提了293.81億元的信用減值損失后,中國華融當年歸屬于公司股東的虧損額為275.81億元。
圖源:罐頭圖庫
對于一家以不良資產經營為核心業務的資產管理公司,目前更多地是以財務投資的形式開展業務,為了分析更精確,我們選用以攤余成本(實際利率作為計算利息的基礎)計量的債務工具作為分析基礎。
數據顯示,2022年12月31日,中國華融以攤余成本計量的債務工具資產減值準備為1147.16億元,該部分減值準備的借款利息結轉為76.25億元。亦即中國華融這部分資產減值準備在一年內收到了76.25億元的利息,且這部分利息收入并沒有計入其總收入中,只是抵消了相應金額的減值準備。
若從收益率的角度分析來看,1147.16億元在一年內獲得76.25億元的利息,對應年收益率為6.65%,目前銀行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僅為3%—4%,明顯地,中國華融減值的這部分資產相對比較優質。
聚焦到以攤余成本計量的債務工具資產減值準備來看,2022年中國華融計提大幅增加至300.06億元,核銷共計100.94億元,轉出和轉回共計206億元。若按照2022年約1/3的核銷比例,中國華融計提的以攤余成本計量的債務工具資產減值準備為1147.16億元,核銷約380億元,疊加轉出和轉回的數據,意味著下一步中國華融只要計提減少,利潤表現或許更加可觀。
負債規模降至萬億以內,杠桿率仍較高
過去一年,累計完成了華融消費金融、華融湘江銀行、華融證券、華融信托、華融交易中心等5家金融子公司的股權轉讓。
公告顯示,截至2022年末,中國華融資產、負債規模均降至萬億以內,資產總額為9553.26億元,較上年末減少39.1%;負債總額為9069.47億元,較上年末減少38.1%。
圖源:罐頭圖庫
對此,上海證券固收首席鄭嘉偉表示,中國華融資產規模降至萬億以內,主要是公司主動聚焦主業,對其他資產和金融牌照進行處置的結果,過去一年中國華融對曾經控股的銀行、券商、基金以及信托等子公司進行了股權轉讓,更好的聚焦AMC主業,是主動瘦身的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中國華融資產及負債規模均降至萬億以內,其債務負擔仍然較大。截至2022年底,其資產負債率為94.9%,較2021年的93.4%增加1.5個百分點。
為管理流動性風險進而筑牢流動性底線,中國華融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實行集中統一的流動性管理機制,保持高效的內部資金撥劃機制;拓寬融資來源降低融資成本等。公告顯示,2022年中國華融按期償還應付債券及票據1,171億元,并未發生一筆違約。
截至2022年末,中國華融主要有息負債余額為8193.56億元,同比減少19.6%。此外,中國華融融資成本也有所降低,全年利息支出370.65億元,較上年減少13.2%。
李子民分析,2022年以來,監管政策密集出臺,拓寬了不良的認定標準和收購范圍,鼓勵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參與盤活存量、房企紓困、中小金融機構化險,為中國華融進一步回歸主業提供了政策紅利。
持續壓降涉房業務,收入階段性減少
以攤余成本計量的不良債權資產逾期率的增加,對中國華融重組類不良業務造成了負面影響。
公告顯示,中國華融2022年已逾期的以攤余成本計量的不良債權資產金額為1005.07億,同比下降25.2%,逾期率為38.5%。同時中國華融大幅收縮了重組類不良的收購,2022年新增重組類不良資產僅為179.6億,較2021年同期下滑69.01%。
重組類不良業務的收縮,與中國華融將大量資金投入房地產有很大關系。在2022年收購重組類不良債權資產總額中,房地產業總額為1192.74億元,占比45.6%位居第一;建筑業總額為298.78億元,占比11.4%。同期房地產開發收入僅為1.87億元,同比下滑78.5%;建筑服務收入4040萬元,同比下降90.8%。
房企作為中國華融重組類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若不能如期還貸,則將導致中國華融資金難以收回。
對此,中國華融也在業績公告中做出了表示,受房地產行業下行等因素影響,信用減值損失計提也有所增加,報告期內,由于集團開展的部分收購重組類業務因無法通過合同現金流測試而被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截至2022年底,該部分收購重組類資產總額為9.56億元,確認公允價值變動7040萬元。
來源:中國華融業績公告
來源:中國華融業績公告
此前,普華永道發布的《2022年中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改革與發展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不良資產行業正在從資產“不良”至行業“不良”轉變。
面對新階段新形勢,資產管理公司需要面對的不僅是資產包或簡單提供流動性,更是擴展至整個機構的紓困和盤活資產、化解風險的能力。
立足于中國華融來看,鄭嘉偉表示,中國華融對于過去持有的地產項目將有序出清,下一步可能會更加關注不良資產主業,尤其是國資改革這一波紅利。誠然,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中國華融在不斷優化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同時,更需要持續加強風險管控和內控合規管理能力。
展望2023年,李子民認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基本面長期向好,行業格局調整重構,由此為中國華融拓展不良資產主業,積極參與化解風險,配置優質資產提供了有利契機。
或許,由處置不良資產到為行業紓困,中國華融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此您怎么看?評論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