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兩折入股成新實控人,金智教育自曝違法收集個人信息
旗下“今日校園”APP因違法收集個人信息被通報及責令整改。
來源/樂居財經? ?作者/靳文雨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智慧教育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作為數字時代的教育新形態,智慧教育通過科技賦能和數據驅動,正全方位促進教育變革,系統性建構教育新生態。
金智教育作為高校信息化服務提供商,已經在該領域深耕多年,并圍繞高校和師生在教學、科研、管理、生活服務等各個領域的需求,不斷創新高等教育領域的“互聯網+教育”模式。
2020年,在結束了新三板的掛牌之后,該公司又啟動上市進程,但其IPO之路走得并不順暢。去年6月從科創板轉戰創業板,直到11月才經歷了二次問詢。近期,該公司又更新了招股書。
本次IPO,金智教育擬募資5.77億元,主要用于基于混合云的智慧校園超融合平臺建設項目、一體化智能教學云平臺建設項目、營銷服務網絡及業務中臺建設項目、產品研發及技術升級基金。
從創業板定位來看,金智教育2022年的營收為4.55億元,屬于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的企業,符合指標要求。但細看其近幾年的業績,雖然整體還算穩定,但是營收和凈利潤均較去年出現下滑,增長勢力不足。
除此之外,金智教育還存在著人工成本不斷上漲、核心技術人員流失、應收賬款金額較大且回收周期較長、存貨逐年提高、償債能力不佳等諸多問題。
金智集團退出,高管兩折接盤成實控人
金智教育的前身為金智有限,2008年1月由金智科技出資1000萬元成立。2014 年8月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期間,金智有限進行過三次增資和兩次股權轉讓。
股份公司剛設立時,公司的大股東為金智集團,持股44.29%,此外天津明德、南京明德、王天壽及國信金智分別持股23.21%、22.50%、6%及4%。
2015年5月至2020年3月,金智教育曾在新三板掛牌五年,并發起過數次股票協議轉讓。新三板退市后,該公司原計劃登陸科創板,但未能實現。后又轉向創業板尋求上市機會。
樂居財經《預審IPO》注意到,金智教育的實控人曾出現變更。2017年6月、12月和2018年1月,金智集團分批將其全部持有的金智教育26.5%股份,轉讓給郭超、史鳴杰、黃堅、王天壽,總計1590萬股,轉讓價格5元/股,合計金額7950萬元。
彼時,郭超、史鳴杰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雙方在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保持一致表決,維持對金智教育的共同控制。2014 年10月至今,郭超一直擔任金智教育董事長,史鳴杰擔任董事兼總經理。值得注意的是,郭超的另一個身份,是金智集團的股東之一,持股3.15%。
2018年7月,郭超、史鳴杰向對外轉讓手中部分股權,包括居然之家、恒毓投資等,轉讓價格高達22.5元/股。僅時隔半年,股權轉讓價從5元/股大增3.5倍。
相比于外部投資者,郭超等人兩折入股,并成為新實控人,這其中有何文章?監管層向金智教育問詢歷次股權轉讓的原因、定價依據及合理性。
金智教育在回復問詢函中解釋稱,此前轉讓價格為5元/股,是經各方協商,按照發行人整體估值 3 億元定價;而郭超、史鳴杰向外部專業投資者轉讓股份,因約定了業績承諾、回購等特殊條款,承諾 2019 年度發行人凈利潤不低于 8,000 萬元,同時各方基于發行人未來發展前景,協商確定發行人整體估值為13.5億元。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郭超、史鳴杰分別直接持有金智教育24.09%、16.06%股權,并通過南京明德(郭超持股60%、史鳴杰持股40%)間接持有公司10.94%股權,合計持有51.09%表決權,為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
除郭超、史鳴杰外,王天壽、南京明德分別持有金智教育15.26%、10.94%的股份,為持股5%以上股份的股東。
業績增長平平,因收集個人信息被點名
金智教育是高校信息化服務提供商,以基于私有云和公有云架構的智慧校園運營支撐平臺產品、應用系統產品為基礎,為高等院校和中職學校提供軟件開發、SaaS服務、運維服務、系統集成等信息化服務。
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下稱“報告期內”),金智教育營業收入分別為4.75億元、4.92億元、4.55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7158.35萬元、8032.17萬元、7826.22萬元。雖然能實現較為穩定的盈利,但經營業績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增長。
此外,該公司預計2023年1-3月可實現營業收入4000萬元至4600萬元,同比變動幅度在106.43%至137.39%之間;歸母凈利潤為-1860萬元至-1570萬元,同比變動幅度在29.07%至40.13%之間;扣非凈利潤為-2030萬元至-1710萬元,同比變動幅度在27.53%至38.95%之間。
分業務來看,軟件開發業務是金智教育的主力業務,報告期內的營收占比分別為84.24%、82.08%、81.33%,均超過了80%。但該業務的營收增速并不理想,甚至在2022年出現了小幅度的下滑。
SaaS服務盡管目前規模較小,但該業務為金智教育四個業務板塊中增長最快的業務。報告期內分別實現收入1294.54萬元、2763萬元、3181.34萬元。
金智教育提到,2020 年以來,隨著高校延期開學、線上辦公教學,各類信息化軟件產品成為高校開展管理、教學活動的“剛需”,SaaS 服務進一步得到推廣和應用。
金智教育的 SaaS 業務主要包括今日校園 APP、“輔導貓”輔導員辦公協同服務、“校園百事通”智能問答服務、“學生云”學生事務服務、“象牙寶”云采購平臺、虛擬教研協作平臺等。
樂居財經《預審IPO》注意到,金智教育的“今日校園”APP 此前曾因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收到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的通報。
雖然金智教育表示,公司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違反了《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已經整改完畢,同時,澄清稱“今日校園”APP 的盈利模式與所獲取的用戶信息無關。但其背后反映的信息安全問題仍然讓人擔憂。
人工成本不斷上漲,核心技術人員流失
金智教育所處軟件行業對人力資源的依存度較高,人力資源成本是其作為軟件服務提供商的主要成本。
報告期各期,公司營業成本中的人工成本分別為9434.27萬元、9733.79萬元和1.01億元,占營業成本總額的比例分別為50.70%、52.27%和57.55%,呈逐年上漲的態勢。
金智教育提及,近年來高校信息化行業規模持續擴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行業內企業的人才需求持續增加,薪資待遇隨之提高。
經測算,如果營業成本中的人工成本上升5%,則金智教育2020年至2022年稅前利潤分別下降5.95%、5.98%和6.31%。如果未來人工成本的上升速度大于人均產值的增速,將對其毛利率和經營業績產生較大不利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金智教育多次強調其具體所處的高校信息化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企業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技術儲備、研發能力上,對核心技術人員的依賴程度較高。但在報告期內,其研發人員也大幅減少。
數據顯示,報告期內金智教育的研發人員數量分別為398人、396人、320人,占比分別為31.69%、30.87%、27.44%;核心技術人員數量分別為13人、11人、10人,占比分別為1.04%、0.86%、0.86%。
另外,在報告期內,金智教育還損失了3員大將。公司原核心技術人員曹坤明、李文龍、李忻均因個人原因分別于2021年8月、2021年9月、2022年10月離職。
其中,曹坤明曾任金智教育研發管理部研發經理、明德商服研發部經理,負責高校采購管理系統的涉及和開發工作;李文龍曾任研發管理部研發經歷等職位,是金智教育SaaS服務產品研發團隊成員;李忻均則為金智教育原公共技術中心研發架構師,在職時負責支付通、易表通系統的設計和研發工作。
應收賬款金額較大,償債能力亟待提升
金智教育的客戶包括高等院校、中職學校以及電信運營商、銀行等,根據客戶需求向其提供軟件開發與服務。其中,其各期來自普通高等院校客戶的收入占比在90%以上。
不過,為高校提供軟件開發服務也存在一定的財務風險。金智教育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高校客戶信息化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經費,資金審批、撥付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客戶回款周期較長。
報告期各期末,其應收賬款及合同資產合計余額分別為 2.53億元、3.4億元和3.56億元,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3.24%、69.15%和78.28%,占比逐年提高。應收賬款走高的同時,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也逐年降低,已經從2020年的2.03降至2022年的1.31。
金智教育表示,若未來高校信息化建設資金來源不能及時到位、財政部門和高校客戶進一步控制資金支付進度,將導致公司不能及時取得回款,會造成自身經營性現金流減少,并對公司的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另外,從償債能力來看,報告期內,金智教育的流動比率分別為2.31、2.33、2.67;速動比率分別為2.17、2.15、2.45,雖然也有所提高,但整體上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另外其資產負債率分別為35.56%、34.8%、24.87%,明顯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
對此,金智教育表示,主要原因是與上市公司相比,公司發展主要靠內部積累,資金規模相對較小,公司的償債能力亟待提升。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